美食山东
搪瓷缸里面飘香
——山大路上的喜8盅盅面
孙秀君

霓虹初上的傍晚,我走进了坐落在济南山大路与和平路交汇处,名叫“喜8盅盅面”的店。店面不大,里面整洁干净。店中央排列着四张单桌,南北方向沿墙各有一排咖桌,两边可容下十五六个人,紧贴西墙就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处。看的出小店的布置老板是费了一番脑筋的,他几乎把空间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一个夫妻店,小两口十几年前来济南创业。那时候,他们没有投资成本就靠摆夜摊经营他们独到的面点。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们从不言放弃,相互鼓励着、扶持着走过无数灯光闪烁的夜晚。
他们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经营的那一碗面上。煮的每一根面条,调制的每一款佐料都反复试验。对所有人来说,看似最简单的煮面条,他们也是反复测试,看面条煮到什么程度?需要多大的火候?怎样情况下煮出的面条才更顺滑、劲道、可口。那么对于佐料的调配、烹制,他们更不敢小觑。既要考虑健康,还要斟酌口感,让每一碗面都饱蘸真情。

上天总会眷顾认真付出过的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小两口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店。他们再不用夜营街头,再不用在寒风瑟瑟中忙碌,再不用担心天空飘洒雨雪------
他们一边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装扮着这家小店,一边出去学习取经,将学习来的东西与自己这几年总结的经验糅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加美味的面。
走进小店,一股浓浓的香味就会扑鼻而来。那是牛肉、肥肠、鸡杂、豌豆、泡椒等新鲜食材与大酱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出来的香味。这些香味在这个小店里袅绕着、缠绵着。

“妈妈,这个面真好吃!”“妈妈,我还想吃。”旁边一家四口正在埋头吃面。妹妹向妈妈赞扬着面,哥哥抚摸着自己滚圆的肚子,在祈求妈妈给自己再来一份。妈妈知道儿子是眼大肚子饱,就用佯嗔的目光看了他一眼,把自己还没有吃完的面推到儿子面前。儿子笑嘻嘻地又将妈妈的面一扫而光。店里的老板娘看着这一家子,忍不住笑了。这是一种被认可后心满意足的笑。
在这个精致的小店里,吸引我的除了那美味独特的面,还有那印着各种花色,用来盛面的搪瓷缸。看到这种搪瓷缸,我不仅想到那些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几十年前,我们会因为拥有这样一个搪瓷缸而高兴不已,可,在这个物质充足的新时代,却很少有人再使用它们。它们就像被时代抛弃的孩子,眼含委屈蹲守一角。而今天当它们作为盛面的工具又堂而皇之地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总感觉它们一定有了新的意义和内涵。
与那些设计精巧、细致、圆润的碗相比,这些搪瓷缸显得实在简单、朴素,可是这一对80后的小夫妻为何选择它们作为盛面的工具呢?当我疑惑的眼睛停留在这些搪瓷缸上的时候,细心的老板娘似乎看出了我的思虑。她笑盈盈地说:“我们专门选择这款搪瓷缸来盛面,就是想让自己记住,无论将来的生活如何热闹、繁华,都不能忘记创业的寂寞和艰辛,要永远带着一颗初心做好这碗面!”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们小两口的确为这个搪瓷缸赋予了新的意义。
那劲中带柔,柔中有劲的乳白色面条静静地躺在搪瓷缸里,那飘着油花的酱色佐料和绿色的菜叶,轻轻地覆盖在上面,像是给缸中的面盖上了一床柔滑而色彩鲜艳的被子。看着就让人陶醉,让人沉浸。
夜已深了,那搪瓷缸里的面香还在我面前飘飞着、氤氲着。

作者简介:
孙秀君,笔名:禾园。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作家学会会员,中国石化作家协会第一届副秘书长,红荷文学社社长。曾系行业媒体记者、编辑。自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诗文集《点点滴滴》、《瓦上花开》报告文学集《石油魂》,编辑出版了新闻故事《石化情怀》等书籍。一批文学作品散见与《中国石化报》《中国石油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文学》《经济日报》《北京晚报》等多家报刊,并有多部作品获奖。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