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第一窑”
——山东淄博窑古陶瓷探索研究文章之二
文/图 魏传来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创造了泥与火的艺术,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数千年来,我国的瓷器品种和类别不断地产生和丰富,这其中最古老而又最负盛名的,就是施以青釉的青瓷。
陶瓷的釉色美,是人们最直接最强烈的感观来源。青瓷就是在中国最早产生的色釉瓷种,它奠定了中国色釉瓷烧造的基础。青瓷更是釉色最美丽的瓷种之一。它几乎贯穿了中国陶瓷生产的全部历史。直到今天,青瓷仍然是中国瓷器的优秀品种之一。
综观青瓷的发展历程,可以基本完整地看到青瓷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脉络。中国南方的浙江上虞县一带的越窑,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而在中国北方,最迟到南北朝时期青瓷烧造也已经非常成熟了,山东湽博淄川寨里大张窑就是中国北方青瓷产地的优秀代表。
1957年的第一次全国文物大普查,寨里大张窑遗址被发现,从而揭开了中国北方古代这一陶瓷史上的面纱,证实这是从北齐到隋唐历时长达几百年的青瓷窑遗址,是我国北方青瓷的发源地和早期瓷器的重要育种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窑” 。
寨里窑青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北方瓷器生产的开始,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淄川寨里大张窑在存续期间,为中国陶瓷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它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山东乃至中国陶瓷历史进程中珍贵的片段和精彩的剪影。

作者考察寨里窑址
经初步探测,窑址集中在位于淄川区东北部的寨里镇寨里村以南、大张村以北两村地带结合部,主要是寨里村顺道地、甜水井、金盆底和大张村西北地几处。1976年-1977年,由淄博市博物馆、淄博市《山东陶瓷史》编写组重点选择了二处局部进行了试掘。1982年11月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对该遗址作了考察记录。1984年6月28日,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12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1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淄川区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保护范围的最高级别。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寨里窑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产地。年代上限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至北齐,下限至唐代(386~907)。发展较早,持续时间颇长,是我国北方青瓷的一个重要产地。”
寨里大张窑址地处汉代大司农郑玄(字康成)创建郑公书院的巍峨的黉山南麓。境内河沟交错,北边丘岭连绵,林木茂密。青土、五花土等瓷土资源蕴藏丰富,道路四通八达,运输方便。窑址大量分布在寨里村与大张村交界的高地上,耕土层下就是瓷片堆积层,文化层厚约40-100厘米。窑址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470米,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
现在在大张村西坡和“北步家墓田”以及“窑神庙”、“安家地”一带,仍有大量瓷片暴露在土层表面。村中和周围至今还有很多因大量挖掘制瓷原料而形成的水湾坑和回填地块,说明当时的瓷器生产规模和范围已经很大,烧制时间也相当长久。
通过对一些发掘、捡拾的瓷片进行分析、组合,发现器物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瓷,器物造型多样,主要有碗、盘、壶、杯、瓶、罐、尊等。早期产品大都制作原始,器类简单,胎骨厚重,釉色斑驳,具有初制时期的工艺特点。晚期工艺改进,采用二次上釉,使釉层加厚,明亮润泽,达到了较高水平。并从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因而器型规整,胎壁减薄,厚薄均匀。各类瓷塑也已十分成熟。(见下图)

寨里窑青瓷碎片

作者与淄川区原文旅局局长.著名地域文化研究学者唐加福在研究寨里窑瓷片
近年来,在寨里窑遗址及其附近发现了不少完整的青瓷器物,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解、研究探索和欣赏寨里窑青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物资料。
一.青瓷莲花尊
一九八二年于淄川区龙泉镇和庄村出土。已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产自于淄川寨里窑的国宝,现属淄川区文化旅游局,借藏于淄博市博物馆。现在淄博市“中国陶瓷馆”珍藏并展览着。
这件莲花尊高59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16厘米,胎厚1.4厘米。侈口、丰唇、长颈,椭圆腹,高圈足。颈部饰8周凹弦纹,肩部饰一周粗绳纹。下有4个对称的复式耳系,耳系间印贴宝相花图案,每组3朵,一大二小。腹上部堆塑一圈共21个倒覆莲瓣,瓣尖翅起;中部印贴两圈忍冬花,上小下大,错落相间,上层21组,下层10组。腹下部堆塑一圈2层仰莲瓣,每层各11瓣;腹以下渐收为微侈圈足,足外堆塑11个覆莲瓣。整体施釉满匀,釉色青中泛黄,清澈晶莹,光晕明亮。体形端庄典雅,高大奇伟。由于有莲瓣纹装饰的高足衬托,更显得尊高体稳,给人以富丽肃穆的感觉。特别是借助莲瓣丰腴的形态,一覆一仰,构成了优美的造型,更使人赏心悦目。
此尊整体装饰集雕刻、堆塑、印贴、划花等工艺技法于一身,工艺复杂,颇具匠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青瓷的代表性作品。显示了初露头角的淄川制瓷业的高超技艺(见下图)。

淄博寨里窑北朝青釉蓮花瓷尊(国家一级文物. 淄博市国宝).

青釉莲花瓷尊捐献者蔡新声(右)和出土见证者王连强(左)
二.青釉瓷盘
圆形,口径19厘米,敞口,浅腹,平底,很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浅口盆。胎体厚重,坚固致密,制作原始古朴。内外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釉层厚薄不匀,釉胎结合紧密,有滚釉,形成熔融淋漓极为自然的淌流现象。盘内的三枚支钉印痕与胎釉的铁锈红斑浑然组合,给人以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此盘为开窑初烧时的产品,时间当为北齐或更早。是寨里大张窑早期产品的实物见证,极为珍贵(见下图)

寨里窑早期青瓷盘

中国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权威专家耿宝昌(中)在研究寨里窑青瓷盘
三.青釉盘口瓷瓶
短颈,喇叭口,圆鼓腹,饼底。通高10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7厘米,足径4厘米。上部施青釉,青中微微泛黄,光洁莹润。下腹至足露胎,胎呈灰白色。胎体敦庄,造型规整,线条优美,加之在慢轮成型时留下的道道旋纹,更增加了整体艺术效果。是当时理想的小型盛酒器物。此器发现于寨里大张古窑址范围内的土层中,应该是寨里青瓷窑的典型器物。完美无损,小巧玲珑,是难得的青釉瓷珍品。(见下图)

寨里窑青瓷小瓶
四.青釉瓷碗
在寨里大张窑的产品中,青釉瓷碗是发现最多的品种。其造型朴拙,大小不一。灰胎、深腹、直口、饼足,碗内均有支钉痕。粗壮质朴,颇具北方风格。有的在口沿外侧和外腹上侧各装饰有凹弦纹一道,有些碗壁上饰莲瓣划纹。碗足削成上细下粗的斜面,这可能是便于浸釉时握拿,也能使放置时更为稳当。饼底足心尚留有制绳割痕迹。碗内外施釉,早期釉色青绿,外釉不全,仅过口沿。中期釉色青黄,外釉至腹。后期釉色卵青,光泽细腻,外釉至足上。胎釉结合较紧密,前中期碗外均有垂釉现象。胎质全部呈灰色或灰白色,杂质较多。装烧方法前期使用较原始的叠烧法:先将垫柱埋固在窑台上,再在垫柱顶部放置碗坯,内放支架,依次上叠。后期装烧方法改进,在遗址上发现了用耐火土做的专门烧制青瓷碗用的圆筒形窑具“碗笼”。此碗笼高约60厘米,直径约30厘米,直筒状,上小口,下敞口。(见下图)

寨里窑青瓷碗正面

寨里窑青瓷碗内底
寨里大张窑青瓷装饰已经普遍采用了拍印、锥刺、划花和堆贴等各种手法。早期青瓷的器表也拍印纹饰,有些纹饰与同时期的印纹硬陶器相同。因为经过拍打,器物的内壁上也留下“抵手”,即抵住内壁时形成的凹窝。最常见纹饰为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和莲瓣纹。莲瓣纹与弦纹的广泛应用,与北朝佛教的兴盛有很大关系。
已发现的窑炉为小型立式直焰圆窑(窝头窑)。从发现的大量木炭残渣看,烧窑燃料使用木柴。烧结度较高,烧制温度已高达1200度以上。青瓷器胎质坚硬细腻,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属声。窑具多用支柱、三角支钉和支架。(见下图)
寨里大张窑瓷器都施以青釉,但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颜色有青灰、青黄、青绿等几种。属高温石灰釉,是以石灰石为主要熔剂的釉,是来自当地一种叫做“五花土”的陶瓷原料。然而“无灰不成釉”,通过釉灰引入的钙的氧化物及其它碱金属氧化物也是青瓷釉必不可少的成分。
寨里大张窑青釉原料配方可能来源于长期的实践探索,应该是从最原始的烧制陶器时“落灰成釉”的现象中得到启发而独立发明的。
历次对寨里大张窑的科学发掘,发掘范围都很小,出土器物也不多。从近年来对窑址实际调查和走访的情况看,其发掘报告尚无法涵盖窑址实际和当地村民代代口传所掌握的情况,特别是其烧制年代的上限和下限都还需要认真探索。它的庐山真面目还不能为世人所完全知晓,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只是全豹之一斑,但它在留给我们太多的悬念与企盼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去研究,去探寻。
比如寨里大张窑使用的窑具多是空心圆形支柱、三角支钉和支架。这些窑具无论是科学发掘的还是村民们捡拾收藏的,数量都很大。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这些用作支撑瓷坯的空心圆形窑柱上下都施满青釉,如果只是作为支坯使用的窑具为什么还要上这些在当时很名贵的釉呢?这就是一个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探讨的问题。(见下图)

寨里窑窑具.支钉
更需要提出的是,中国北方早期瓷器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从中国北方各地出土的数量不少的原始青瓷来看,中国北方青瓷的成熟期应至少不会晚于南方。在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第一辑中曾提到“山东益都发现在有杀殉奴隶的贵族墓葬中,埋有一件原始青瓷器。”
经科学测定,这件原始青瓷器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
由于淄川寨里镇大张窑址与益都邻界,如果经过考证这件原始青瓷器是寨里大张窑产品的话,那么寨里青瓷的生产更早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开始了,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有学者指出,至今学界对中国北方青瓷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还缺乏系统的科学定位。因此,对中国北方青瓷发展脉络的考证和探索,淄川寨里大张窑址的资料提供和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