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小记2024年非遗项目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公益开放日活动
(梁卫国 报道)
六月的广州,绿意盎然,满目生机。6月8日,我们迎来了2024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广州市海珠区石岗路东方红工业区B栋二楼,这里是驰名省港澳及东南亚的明珠糕点加工场,也是专门生产成珠鸡仔饼(又叫小凤饼)的生产基地。
连续两天(8日9日),来自广州市海珠、荔湾、越秀和番禺等地区共40多名孩子和家长们通过网上报名,前来小凤饼生产基地,急不待及地换上了一次性白色围裙和天蓝色帽子,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小凤饼技艺制作公益体現活动,尽情分享小凤饼的揉面、造型、烘烤、冷冻和包装的全过程,并将自己制作的小凤饼新产品带回家,让家人也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小凤饼技艺制作加工场,巳成为孩子们观赏和欣赏小凤饼技艺制作的“网红"打卡地。
说到成珠鸡仔饼又叫小凤饼,可谓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成珠食品“小凤饼”始创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馆主婢女的一次巧恰制作而成,早在1909年就行销港澳及东南亚一带,并于1931年荣获广州国货展览会一等奖章,其后再获”展品赛会”最优秀奖章的玻璃横幅,并于1941年办理正式商标定型注册。如今,“小凤饼"制作技艺已入选广东省级非遗项目。小凤饼这个非遗名小吃,已成为亲友赠送佳品。
笔者走进二楼工场,只见广东省非遗项目小凤饼技艺制作传统人薛锐明和广州市非遗项目小凤饼技艺制作传承人薛文婷正忙着指点参与小凤饼公益技艺制作的孩子们,通过一道道有序的操作规程,最后一块块呈椭圆形或圆形的小凤饼陆陆续续地出炉了,一阵阵的饼香泌人心腑。
笔者现场看到,这些新鲜出炉的小凤饼,形同棋子一般厚薄,饼面上点缀着点点芝麻,外观多为金黄色,宛如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诱人垂涎。味道方面,小凤饼那更是独具特色:酥、脆、化、甘,油润而干洁,咬上一口,首先感受到的是酥脆的外皮,在口中发出“咔滋”的美妙声响。紧接着,浓郁的香味在口腔中散开,其中有猪肉的咸香、果仁的油香、南乳、椒盐的独特风味以及各种香料融合的丰富味道。甜与咸达到了巧妙的平衡,香味醇厚,让人回味无穷,吃了一块就忍不住再拿起一块。对于广府人来说,小凤饼不仅仅是一种美食,也是承载着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找到了城市的记忆和儿时的味道,更是馈赠亲友的上佳之选,让亲友远在万里也能浓浓品味到这份独特的广府风味和深深的情谊。
薛锐明是小凤饼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出身饮食世家,1978年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小凤饼制作,至今已有40多年。他做小凤饼的秘诀是“做饼要用心,做完它和做好它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小凤饼的制作坚持纯手工,其“灵魂”材料是冰肉和橄榄仁。虽然小凤饼的传承面临挑战,但薛锐明通过创新调整,减少糖、肉配比,减少饼体分量,让小凤饼更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备受人们青眯。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将此百年非遗名小吃一代代传承下去,薛师傅十分注重青年人的培养。薛文婷,1986年生,大学本科生毕业。 自小深受父亲蒒锐明精美糕点制作的美食薰陶。2003 年开始跟随父亲薛锐明学习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2006 年正式到名珠糕点加工场工作,经过懈的努力,先后取得广州市产品质量检验员证书、获得中级西点师职称,后又取得高级中点师职称。如今,她已成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海珠区民间艺术协会会员。
薛文婷充分发挥青年人的优势,大胆创新。她通过对多年来制作小凤饼的技术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出更具体、更易于理解的技术规范,为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更规范可行的基础。薛文婷还改良调整小凤饼的原材料配比与单个小凤饼的尺寸,在保持小凤饼原有特色风味的同时,满足食客对食品健康的要求:在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为使小凤饼这一传统岭南名点得到更好的推广,薛文婷优化包装设计,推出更贴合当代年轻人审美观念的新型包装,并在线下门店销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商渠道与新媒体平台进行销售宣传,并与有关品牌方合作,扩大小凤饼的销售道。
薛文婷还积极参加非遗宣传推广活动,在广州市多个街道社区和多间小学开展了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等一系列美食传承活动,其中在鹤鸣五巷小学建立了小凤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校开辟专用场室作为小凤饼制作技艺教学实践基地。薛文婷老师常年定期免费为学生们传授小凤饼制作技艺,为大家讲述小凤饼的故事、历史、文化和制作体验,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将非遗“种子”撒向年青一代,让小凤饼这一传统美食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深受到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好评。近年来,她通过口传身教方式已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徒,很受欢迎!
此外,继小凤饼之后,他们推出的红黄酥饼(嫁女饼)获中国商业部颁发的名优产品。近年来,他们更是推出古法风味的五香、椒盐小凤饼等不同风味的小凤饼。 为了方便广大市民和饼食喜爱者进一步品尝、交流小凤饼,有兴趣者不妨前往海珠区南华中路有着百年历史的”成珠饼家”一睹为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