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矿,一代白杨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 上)
文/刘志敏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19-08-03
马村矿一代白杨人心中最温暖的,灵秀师苑风,13分钟
马村矿:一代白杨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上) 文/刘志敏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白杨镇的马村煤矿,可算得上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了。洛阳籍著名作家阎连科笔下出现的高山煤矿,那可是马村矿的姊妹矿。这两座煤矿相距并不远,直线距离也仅八九公里而已。因马村矿特殊的地理位置,那时在宜阳、伊川、嵩县三县交界处方圆几十里的地方,群众的生活用煤都是从这里运出去的。在那个时候,农村的经济及交通条件都还十分落后。农家一日三餐所需燃料多用柴火,但也偶有煤炭与之混搭使用的时候。特别是那些离煤矿远的地方,很多家庭一年中仅能去拉上一次煤。他们把煤看得很金贵,平时里多拿柴草作燃料,只有逢年过节或农忙时,才肯生上炉子用煤火来做饭。当时农村人去拉煤,主要依靠的是架子车、牛车、马车等。由于这些人力或畜力车辆效率不高,再加上许多地方的路况也不好,所以远处的人们来拉一次煤,往往得花上两三天的时间。我在上高中时,就遇到过好几次家长来拉煤借宿学生寝室的事。为不误农事,同时也为过年准备,他们通常会把一年中仅有的一次拉煤时间,选在农闲的冬天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人们对燃煤的需求就开始越来越大了。还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来拉煤的车辆不断增多,加上不少路段坑洼不平,路况不好,所以那时的白杨公社联合马村煤矿,克服困难,修建了从白杨街到马村矿的一段柏油路。在当时,这条路应该是白杨乃至整个宜阳南部地区,唯一的一条柏油路了。但其长度也不过仅两三公里而已。

打从这一段路修成,每到凌晨的时候,车轮的滚动声、牛马的嘶鸣声、铃铛的撞击声,铁蹄的践踏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响彻两三里地之外,也往往打破了这一区域每个黎明前的宁静。一年四季里,每天从早到晚,但见路上行人来去匆匆,各自忙于赶路;而拉煤的车辆亦是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当然,有时还会出现车马塞途,交通中断的情况。 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每隔两仨月,我就会跟随父亲,用架子车去马村矿拉一次煤。记得每次去拉煤都得起个大早。我们的村子距离马村矿并不很远,也就五六公里的样子。虽然不远,却因为外地拉煤的车辆来得更早(他们或许在头天晚上已经赶到了),所以每次等我们匆匆赶到矿上的时候,拉煤的车队通常也已经排到一里地开外了。虽然去的早,但总要一直等到上午八点,煤矿才开始上班。也因此,当轮到我们空车过磅然后进入煤场大门时,时间也多已临近中午了。因为每次去拉煤都起得很早,再加上当时生活困难,早晨在家里也没有真正吃饱饭,所以刚进入煤场还没装煤的时候,肚子就已经开始咕咕乱叫了。进入煤场犹如进入了战场。煤场里人山人海。首先得把架子车选择一个好位置停放。这位置得既靠近煤堆,又便于出来。由于煤场车辆实在太多,也就只能见缝插针了。看到有人的车子装满了从煤堆旁刚出来,就赶紧插进去,稍一犹豫,往往就会被别人抢了先。那个时候,心中的饥饿感早已无暇顾及了。当车子停放稳妥后,再放眼望去整个煤场,只见小山似的煤堆上爬满了捡煤的人们。而煤堆旁,数以百计的煤车汇成了一片车的海洋。因为当时各种条件所限,加上煤矿内部又缺少管理人员,所以大小的煤车交织在一起,经常乱得像一锅粥,车子进去或出来都变得十分困难。

人们蚂蚁似的在煤堆上东挖西刨,去寻找带煤核的好煤。为这事一些人不惜冒了很大的危险。有的人竟会钻到出煤的煤仓里,还有的人会追随着不停移动的铲煤的大铁铲,去抢拾煤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位中年男人因抢拾煤核,不小心让大铁铲给铲上了。他那凄厉的叫声十分的恐怖,传遍了整个煤场,至今想来都心有余悸。也因此,父亲每次都再三嘱咐我要远离那大铁铲。 其实真正装满一车煤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人们把太多的时间都花在拣拾煤核上了。正因为这,我们每次离开煤场的时间通常都是午后一两点钟了。那时一架子车的煤是五元五百斤的标准。按惯常的心理,人们装上车的煤往往会比五百斤的标准多出一百多斤。也因而过磅时,每辆车都少不了会有往车下铲煤的环节。此时此刻,每位车主打心里都会是一万个不情愿,那铁铲就像剜在他们的心上似的令他们心疼。当然,这时也会有嫌麻烦的拉煤人,他们不去煤堆上装,而是直接将这些过磅后铲下的散煤,装满自己的车子,一走了之。煤场的大门坐西向东,四周都是一丈多高的围墙。煤矿东围墙外有一条石砌的大渠,从北往南流向马村村子方向的,是从井下抽出的乌黑的煤水。在今天矿泉水充斥我们生活的年代,我经历的一件事说来大家也许不会相信。记得我十六七岁上高中时,有次我单独一个人去拉煤。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暑天。当我把装满煤的架子车拉出煤场大门时,我又饥又渴,浑身乏力。等我再走十几步,将车子停靠在路边歇脚时,已是眼冒金星了。想来那时实在没有解决饥渴的办法呀!那样的年代,人们狠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首先口袋中分文皆无。其次那时有钱也买不来吃的呀,那是一个物质奇缺无比的年代啊!望着那哗哗流动的煤水,我动心了。我放下背带,将车子停稳,很快跳到了大渠的下边。记得当时我的潜意识就是想喝几口煤水解渴,但又因为年少脸皮薄的缘故,唯恐被別人看到遭嘲笑,所以我装作洗脸的样子,骆驼祥子般狠狠吞下了几大捧墨汁一样的煤水。虽然煤水是黑了些,但当时让我感觉比现在的矿泉水甜多了。多少年后,我还在内心产生如此大的震撼:喝煤水,这恐怕是我今生唯一的一次吧?

当时在煤场外的大路北侧搭有一个简易的窝棚,一位失去了半截下肢的中年男人,在里面开了一个简易的修理铺,专为车子轮胎被扎破了的人们提供补胎服务。每次去拉煤从他的跟前经过时,我总会下意识地看他几眼。每次看到的都是他那虽不方便但却十分忙碌的身影。我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也不知道他是否是因工致残。多年以后,他的形象还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知怎么的,每当想到他,我总会联想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虽然他们男女有别,肤色、衣著迥异。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代表吧!当年拉煤的经历虽然痛苦了些,但是直到现在每每想起,它却成了我人生中最美好、最温暖的记忆。
作者简介:刘志敏,白杨镇一中教师,幼时梦想是当兵,当作家,不成。今独钟情于家乡的白杨树。愿做一个在默默无闻中奉献自己的人。
46条留言
刘志敏
(朋友)2019年8月3日
赞39
文章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感谢灵秀师苑风编辑老师们付出的辛勤劳动,也感谢远在河北张家口的美丽的玉华老师的精彩朗读!
李百伟
(朋友)2019年8月3日
赞24
马村煤矿, 曾经是我村的骄傲! 感谢作者的文章, 让我们回忆到了过去。 修车的老王, 矿区的往事, 一下子便浮现在眼前! 拜读了, 为你点赞! 感谢玉华老师的精彩朗诵!
执着
2019年8月3日
赞19
谢谢老师的好文章,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马村矿的繁荣景象,那长长的拉煤的架子车队从矿门口排到我家地头,还有好心的给车补胎的老王叔,他是马村人的朋友,那像大山一样的煤渣山每天不停的往上拉挖出来的废煤,小时候最喜欢看小火车哐嘡哐嘡往渣山上拉渣了,那时的煤质量有多好可想而知了。老爸是马村矿的工人,小时候星期天就跑到矿上玩,马村矿是我们的骄傲!
冰激凌�
(朋友)2019年8月3日
赞17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妙玉
2019年8月3日
赞13
刘老师您好!偶然看见您的作品,我是您的学生,96年一一班的闫瑞芳
好
2019年8月3日
赞12
诵读刘老师的作品时,我叹服他对于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那生动、细腻的描述和准确的表达;象是自己的亲历,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那物质奇缺无比的年代,那种无奈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好日子、美生活!
姚晖律师
2019年8月3日
赞10
西马村矿当时很有名, 西马村煤矿的煤, 当时是凭票供应的。 人们评价西马村煤, 耐烧、燃点高, 很适合打铁! 现在煤矿倒闭了, 看着这颓废的矿井, 回忆着昔日的辉煌, 心里总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流泪]
劉建功
2019年8月6日
赞9
这篇文章写的不错。给刘志敏老师点赞,回忆往昔沥沥在目。那个年代确实如刘老师描述的一样,没吃、没喝、没烧的,那时方园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嵩县、栾川、汝阳都到马村矿拉煤,我们村离西马村矿六七里路,七十年代我和老爹爹都是起大五更去用箩头往家挑媒,回想当年农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与万苦,想想就掉下了眼泪。现在好了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上辈子人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奉劝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的生活!
乡土
2019年8月3日
赞9
这是俺们60后的记忆,刘老师文章真切动人,勾起了我们回忆,那时候的确如此,俺这儿的人都是拉着架子车,结伴去拉煤。马村煤是无烟煤,能用上煤是很拽的,很不容易的。好文章
三月
2019年8月3日
赞9
记忆深刻,不是亲身经历是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感谢作者忆拾起童年的美好。
郭鸿喜
2019年8月5日
赞8
刘老师写得真情动人,让我有种回到了小时候的感觉,我记得有一次和父亲拉着架子车去马村矿拉煤,和文章里描述的一模一样,那个时候灰尘那么大,也没觉得有多脏,煤那么黑,没不嫌弃。回忆起来确实很温暖。
雾里看花
2019年8月5日
赞8
文章写的栩栩如生,读后如身临其境,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写的好,为刘志敏老师点赞
李玉敏
2019年8月3日
赞8
美满的回忆,志敏的文章勾起无限遐想
天道酬勤
2019年8月3日
赞8
去马村矿拉煤我也亲身经历了好几次,每年的春节前也会跑到矿上洗澡,说出来可能现代年轻人不太理解,因为方圆几十里也就矿上有热水澡堂,且免费,尽管水很脏,洗完还是非常的舒服!
乡下雨天
2019年8月3日
我的老家在马村矿西南3公里,童年时代看矿上的矸石山很雄伟。马村矿和宜阳的化肥厂一样,计划经济时代同属市办企业。前些年因安全监管,在该矿住过二次有十个月时间。
二手车四哥,18939029727
2019年8月5日
写的行,我们小时候去买煤,拉煤用架子车,煤装了,出煤厂,过马村,村,到白杨衔让我爹买个火烧馒,我和我三哥,那叫吃的香。回不去的童年,俺是白杨镇,南留村的
李玉敏
2019年8月3日
真棒!
草原人15978630303
2019年8月3日
读着志敏哥的这篇文章,像是让我也回到了童年时代,那时候的生活虽艰苦却简单,虽单调却快乐!写的很好
明天更好
2019年8月3
感谢作者,仿佛我已身临其境,所有的故事情节,太真实啦!
梦江南
(朋友)2019年8月3日
回忆性的文字,听起来倍感亲切!
星空
2019年8月3
不错,想起了很多回忆
彩云
2019年8月6日
谢谢老师的精彩文章,非常棒
长空皓月
2019年8月6
读了这篇文章|如同两个老乡拉家常拉乡情’我离马村矿也不运,也就五六里地/也曾用架孑车牛车去拉过几次煤’也到那玩过洗过澡>开矿刚出煤时在现场烤过用初出的煤块生成的大火’那个火堆真大/能围几十个人,从个个红红的面容上可可到人们的兴奋/自信与骄傲一一我们这儿有煤田有矿一一回忆童年/回忆那个年代/回忆马村煤矿,总有说不尽的思绪与情愫
不想长大!
2019年8月5日
谢谢老师精美的文章。我爷爷曾经是马村矿上的一名矿工,当他听到这篇文章时他流下了饱含深情的泪水。
周末快乐
2019年8月5日
写的真好,我是魏庄人距马村矿二里之地,小时候经常跑煤矿上捡废铁炮丝
A舍与得
2019年8月4
作家真够写的又好又清晰,连身在其中的我们现在都朦胧之中,没想到作家竟描绘栩栩如生,就想当年又回到那个地方和年代一样,
李玉敏
2019年8月3
志敏的文章,感人至深
张红粉
(朋友)2019年8月3日
应该和作者是同时代的人,知道父亲和叔叔哥哥他们一起拉煤的经历,只是知道他们带着干粮头天半夜出发,到第二天的天将黑的时候回来,至于装煤过程的艰难,我是一个女孩子也就不得而知了。
故乡的云
2019年8月9日
有谁还记得八十年代去马村矿看霍元甲
吹着吹着就头疼
2019年8月7
马村92年人,老师的声音太身入其境。。。分享了!
苳纪
2019年8月7
写的就是我们村子里的事儿,虽然没有经历那样的年代,读来却倍感亲切。
竹林居士
2019年8月7日
用童年的灵魂素写故乡最美的风景。用平凡的文笔素写民族工业和儿时的成长。马村煤矿:故乡山岭上一朵感开的山菊山。在北京为您点赞:感谢刘志敏先生让我回忆起少年的成长!思恋的故乡!位庄村人。
风雨(张)
2019年8月6日
我也是马村矿附近人,年龄刚好经历过那时候的情景,上初中的时候冬天到星期天,几个同学就去矿上洗黑煤热水澡,呵呵呵现在想起来真好笑。
志明
2019年8月3
我们亲身经历过,冬天星期天还能免费洗澡,
张传平
2019年8月8日
刘老师我随没文化,但我很喜欢你文章,真实。我是陕西的当年我也在马村矿当过矿工,还有马村七矿都干过。读你文章就仿佛我有回到了马村当矿工的那段充满快乐青春时光!唉!好想回到那段时光啊!
美有烦恼
2019年8月8日
文章写的很好
老兵
2019年8月
故事内容情节真实,为你点赞。
山水18336781561
2019年8月7日
听爷爷爸爸们说过,架子车人工拉煤起五更去,很辛苦不舍得吃,白杨南~老龙窝人路过
A薄了青春
2019年8月6
老师写的真好,马村煤矿是白杨人永远的记忆
木红
2019年8月6日
白杨人,亲身经历过拉煤的场景,回忆如梦景
楠瓜酥
2019年8月6日
刘老师写的好
任怀欣
2019年10月14
老同学真棒,平时沉默寡言的你,内心却有这么好文彩!
UV漆谷亚博18688020009
2019年9月
刘老师写的非常好
开心快乐
2019年8月18日
刘老师写的太真实大好,我也去拉过好多次煤,过去这么多年几乎都快忘去,读了你写文章仿佛又回到当时
尽其在我简单是美
2020年12月24
刘老师是我初一班主任,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可一提起初中生活他的音容相貌总会首先浮现眼前,以前年少无知不懂老师的良苦用心,现在再读老师的文章感慨万千!
墨龍
2019年12月27日
刘老师的文章让我回到了童年记忆!记得上初一时最喜欢您的书法,总是模仿您的笔法。我是您94届的学生:张嘉祥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现已退休。爱诵读,喜读书、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播讲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