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圆梦锦江畔(下)
——一个根在平陆女儿的
大学之路
文/李临雅
78级的招生又开始了,这次是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是7月。记得那是1978年三月的一个晚上,在成都北门大桥附近一处昏暗的路灯下,我对一起散步的人说,我要去考大学!
我周围的人对我的决定众说纷纭,有的说,对的,就是应该去!有的说,你都28岁了,又是女的,可能有点难哦!还有人说,你只读了初中……而我想的是,那年还有那种中专戴帽的“高培班”,算大专学历,哪怕就是能考上这样的也行,只要能圆这个“大学梦”。不管人家说什么,我反正去考定了。
算算日子,只有四个月的时间,报纸上公布了复习大纲,就根据这个去找书、找资料、找答案……我开始了日以继夜、见缝插针、不耻下问、不顾一切的复习。白天要上班,就把那些需要背的内容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塞在工作服的口袋里,边开机器边背,忘了就摸出来看一下……
有朋友的母亲是教中学语文的,我们就找她辅导。数学是找了本初中的书,从因式分解开始复习……那几个月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吃饭、睡觉、上班,就是昏天黑地地复习、复习、复习……同车间的一个工友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我认为你考上的可能性是50%。”考上的可能有50%?!她的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有一次,我们一起复习语文的地方来了一个小姑娘,演示了各种数学题的解答方式,看得我们眼花缭乱,都想要是自己能有那样的本事就不怕数学了。同车间有个工友把几个月的孩子交给母亲带,自己复习准备考试,她和我一样只上了初中,数学复习到对数就觉得很难了,急得直掉眼泪。有一天,我妹妹的一个也是准备参加考试的朋友到家里来,我们互相抽问,她回答问题的方式是用笔写。大家都说你说还快点嘛。她说,我说不出来,但是能写出来。我写了一篇记我的小学老师的文章,请一位中学老师指教,她说,这个女子可能考得上哦!这话让我的信心增添了不少……
还有半个月就要考试了,可能因为太紧张,太累,我病倒了,头痛、心慌、睡不着觉,完全不能看书了,情况很不好。一位老大姐带我去找了个中医调理,才没有前功尽弃。
考试的时间是1978年的7月20—22日。我记得很清楚,考试的头一天晚上,有经验的人告知,不要再复习了,放松休息。我和家里人坐在院子里乘凉。有个邻居走来给我一张电影票。我说不去了,明天要考试。他说考啥子试哦?我说考大学。他说哦哦哦,好好好!好事情。我坐在那里,还是会不经意间偶然想起考试的事,心中掠过一丝紧张。马上又告诫自己,紧张啥子嘛?考不起继续工作就是了嘛!第一天上午考的是政治,考完后我们同厂的几个参加考试的人聚在一起对答案。我说了几道题的答案好像都对了。一个年纪比我们小的女孩看着我慢悠悠地说,第一次参加高考感觉都比较好,她是参加了77级的考试的。我一下觉得,就是,不能感觉太好了,高考,哪有那么简单的!
语文的作文题是把一篇大概是一千多字的文章缩写为800字的文章,题目记不得了。心中窃喜,觉得比自己写一篇文章容易得多了。
印象最深的是考数学,毕竟缺了高中三年,差的那一大截不是几个月就能补起来的。比较其他几科,数学是明知没有复习好,没有把握就进了考场,想的是管他的,做得到多少算多少。
考数学那天还出了点小问题,到了地方才发现没有带三角板,又跑回去拿了一次,幸好出门早,没有迟到。第一道是因式分解,做出来了,接下来就越来越难了(那年的数学是文理科同一张卷子,后面的几道题考文科的可以不做)。面对一道几何题,我怎么也想不出该怎么解?停顿了一会儿,把后面的题不管对错都做完以后,又回过头来看这道题。想起有人说过的,不要轻易放弃每一分,说不定多一分少一分就可能上分数线或被淘汰,何况这道题是13分!我歪着头,把那个图形看来看去,这样求证那样求证,最后终于把它做出来了。
外语就考得更差了,我学的是俄语,离开学校后就没有再接触过,好在那年除了考外语专业的,其他人的外语分数只作参考,不计入总分。所以直到所有的功课都觉得复习得差不多了以后,才找院子里一个学俄语的小孩借了本书,看了一个星期。……
就这样一科一科地考完了,如释重负,也不去想考不考得起了,反正已经努力了,就听天由命吧。几个月来太紧张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很快,分数出来了,到办事处去领了自己的成绩单,就在那里急急忙忙地拆开看起来。我晃了一眼,数学不及格,54分,不计分的外语30多分,这是预料中的。其他的都及格了,60多、70多、80多都有。加了一下,5门一共355分。很快录取分数线公布了,文科280分,重点线320分。这下觉得这个大学是极有可能上了,高兴得不得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是在好心情中度过的。填志愿、体检等等。终于等到了那一天,接到录取通知书了!四川大学中文系!捧着那张通知书,我先是笑,笑得合不上嘴,接着就开始哭,哭得合不上嘴……那些天,多少热情的祝贺围绕着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四川日报社的老报人对我说的话,他说,你总算赶上了最后一班车!这句话的含义我很久以后才真正理解。我至今记得他的摸样,胖胖的,带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当年他写了一篇报道棉花丰收的文章《天下大白》,因为那个题目被打成了右派。金秋十月,用自行车载着行李往九眼桥进发,去往我的大学。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终于坐在了久违的教室里,十二年了,这一幕在梦里都没有敢出现过。第一节课是“现代汉语”,我坐在第一排。一位身材娇小的女老师(周家筠)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笑容可掬地对着我们全年级的81位同学说:“同学们好!”我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当我在一本本教材、一本本笔记本上写下“四川大学中文系78级”和我的名字时,我知道,这不是梦,我真的上了大学了!
梦圆锦江畔,人生,又走入了一个新的拐点。
作者简介:李临雅,川籍晋人,现居成都。下过乡,待过业,当过工人。1978年考上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已出版《海外归来的龙门阵》《另外一种风景》等六本书,散文集《流痕》获首届“四川散文奖”。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现已退休。爱诵读,喜读书、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播讲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