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爸
●浪花
我爸的人生特色,可一言以蔽之曰:自学成才。在上篇《我妈》中已经介绍过,他小学毕业后就被送到一间书社当学徒。他求知欲极強,嗜书如命,来到书社,就好像叫化子跌进一大堆金币里,眼花缭乱,髙兴得不知先捡哪个好了。他学徒的活儿干得好,书读得更好。年轻力壮,不怕劳神熬夜,“金币”越捡越多。人学知识,就像在内心滚雪球,球越大,周边就越大,滾进来的(雪)知识就越多。以至常常可以触类旁通,甚至无师自通。
我爸读书,没有专业方向,没有明确目的。只是“见钱眼开”,抢银行似地见了“金币”就赶紧拿来。听说,他曾看到一篇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杂志上文章,其中介绍了安全期避孕法。当时中国尚无避孕观念,我奶奶才会在整个育龄期一直生孩子,一共生养了十一个,最后因营养不良,精力耗尽而亡。不知我爸曾否将此知识传授给一众兄弟?据我了解,自我爸以下的四个兄弟,每人都只生养了三、四个孩子。这种成倍数的下降,难道不是最好的见证吗?

直到我七岁,我爸才让我妈怀上第二胎。我爸对当时许多接生婆用生锈的剪刀或破碗片割断脐带,致使婴儿感染破伤风,七日内死亡(俗称“七日风”),早已深恶痛绝,加上我妈怀孕的1942年,正当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举家“逃日本人”到乡下,那里的条件更差了。所以我爸一早就自修妇产科学(那可是厚厚的一本专业书),研究并学会其中种种。到了乡下,我妈已快临盆。每天一早翻山越岭,躲进深山老林,我爸身边总是带着一个自备的标准的产科消毒包,准备随时随地为我妈接生。有一天傍晚,我妈挺着大肚子从山岭走下,一步一震地,到家就大叫肚子疼。好在一切早已齐备,我爸顺利接生下一个健康的弟弟。
在《我妈》篇中,不是说到过我爸曾一度长期失业,只得到穷乡僻壤去教小学,收入十分微薄,致使全家入不敷出,我妈无奈豁出去当了“卖婆”的事吗?恰好,位于五木村北面茆山边的叶氏宗词被建成了(或被改造成了)一所“俭公中学”,小有名气的叶芳被聘请为校长。叶芳又颇为欣赏我爸的博学多智,一力举荐他入校任教。当时在草创阶段,人员尚不富足,有多种学识的人需要身兼数职。叶芳请我爸教国文、地理、英语,因为他知道我爸会看原版英文书籍。我爸拒绝教英语,他说自己没经过正规训练,发音不准,恐怕会误人子弟。叶芳就请他改教数学。那些代数 、几何之类,于我爸而言,自然都不在话下了。

我从初中二年级起就转到俭公中学寄宿。一来这里离我五木的外婆家近,我妈和我弟也住到外婆家,我爸周末回家就很方便了。二来,我可以一跃而为公费生。我因成绩优异,从小到大,上学都是免费生,而俭公中学有两个公费名额,规定凡叶姓子女,成绩居全校第一、二名,即可享受公费待遇。这对我来说,当然也不在话下啦。爸爸增加了收入,我又可以白吃饭不交钱,家庭境遇顿时得到改善。这都因我爸自学成才,小学毕业能教中学所创下的奇迹。
后来全国解放,丽水医院登报招聘X光技士。那时我还小,不晓得看报,也无报可看,所以不知道招聘的具体条件,只知道我爸得到校长的允许,到丽水去报考了。几十年后有了智能手机,学会了查百度,才知道招聘条件是很严苛的。如:一、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包括放射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二、医学影像设备知识,需要熟悉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流程,安全措施以及故障排除方法;三、责任心和保密意识。需要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保护患者的隐私等等。

从解放初到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其中隔了几十年,今日百度所给出的答案,可能跟过去已有所不同,但基本要求应该是一致的。
土土地说,就是要求受聘者懂点医,懂点摄像,还得懂点电。哪里去找这么全面的人才?更何况全国初解放,百废待兴,发电站不多,许多地方的人还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作为美丽的憧憬呢,怎么可能对电,对“放射学”会有什么认识?但偏偏我爸对上述三方面均有所涉猎,所以在几百个报考者中,唯有他一人被选中,立刻送到杭州去培训了。
不久我初中毕业,也独自找解放军要求参军去啦。
与父母通信不断,了解到我爸培训归来后,医院委托他全权负责建立X光室。根据X光室地面特殊的承重要求和在杭州参观到的有关格局,他画出了房屋设计图,建起了X光室,正式开张。
房屋设计,又涉及另一行业。
医院里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在医生中谈不上有什么学历的人,怎么什么都会?
自学成才,靠的不就是自学吗?
我爸究竟自学了些什么,我相信自己穷此生都挖掘不完。因为那些“才”都是在特别需要时“爆”出来的:没有“逃日本人”到荒山野岭,怎么知道我爸会用科学的方法接生孩子?没有俭公中学的急切需要,怎么知道我爸会教那么多门中学课程?没有接受建造X光室的任务,怎么知道我爸能画得出房屋设计图?……

后来我爸得知,女儿小小年纪,参军不足三年,便已立了两次三等功,觉得自己不能落伍,也得多做贡献才是。当时丽水电厂发电量不足,电压不稳定,有时突然就局部停电了。特别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有时医生正做着重大手术,灯一黑,医生措手不及,想先止血都做不到,有的患者可能就命丧当场了。人命关天,不解决这个问题,怎能杜绝悲剧的继续发生?我爸尽忠竭力,为手术室想出了一个办法:用若干节蓄电池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定电压,放在一个盒子里,装上开关待用。万一无影灯又黑了,立即手动按下开关,就能继续发电,继续手术了。操作简便,手术室的人看我爸演示一遍就都会了。
听说,用这个方法,还真救下过不少患者呢!我爸这个“才”,不也在人命关天的紧要关头才“爆”出来的吗?
转眼就到了退休年龄。真所谓“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爸退休后不是直接到福建和我妈会合,而是直奔松阳大井路那一长条光线不大明亮的老家,想和旧日故交痛痛快快地大讲土话,下棋聊天。叶周文夫妇已经不在那里了,改由他们的儿孙辈居住。儿子小叶患有肾病,留在县城里求医问药,媳妇带着一儿一女在乡下务农,农闲时开个小卖店凑点养活孩子和给老公看病的钱。我爸发现,常有江湖郎中出入小叶的房间,开的药不对症又奇贵。这哪里是治病,简直就是趁火打劫!我爸也略通中医,有一次特地堵住了江湖郎中,质问他为什么开这些药,想达到什么目的,价格为何大大高出行情……江湖郎中知道遇到了内行,张口结舌,无以为答,表示再也不来了。
当时县城并无医院,只有两个不温不火的中医。在这种医疗条件下,晚期肾病根本没治,就是到大城市大医院也同样来不及了,更何况没钱去外地。我爸只得开点药,缓解某些症状,减轻他的痛苦,也省下了不少冤枉钱。就这样,小叶夫妇就已对我爸感激不尽,把他视为亲人。临终,小叶拉着我爸爸的手说:“伯伯,我家这三口,就托付给你了!”这就是正式托孤。我爸无言,等于默认了。后来,孩子就到县城上小学,由我爸亲自辅导,生活也由我爸一并料理。小叶妻小林认我爸为义父,孩子们则随着叫外公。可我爸自学到千才万才,唯独没有自学到洗菜做饭之才,因为这些原本都是由我妈料理的。他洗一颗菜,要花数倍于别人的时间。

孩子们放学回来,乖乖地等着,等得肚子咕咕叫,有时就忍不住说:“外公你洗菜好慢哦!”即便如此,我爸“围着锅台转”也转出了创造性。人要吃饭,粮食当然最重要,不说杂粮,北方的麦子南方的米,决不可缺。但“柴米油盐”,柴却是放在第一位的。没有火,岂不要回到茹毛饮血时代?买米有米店,和平时期,卖的都是平价米,开支可以预算,但却没有柴店,柴都是赶集日农民挑到城里来卖的。他们把柴锯成一般长短,劈成差不多粗细,看上去都一样。但那些柴是用什么树劈成的,干湿度如何,却大有讲究。我妈以前买柴都要货比三家,费尽口舌,讨价还价,生怕被骗,因为若柴太贵,用得太多,伙食水平必定下降。
我爸一时“进修”不了那么多,干脆从节约入手。一般烧一顿饭菜,要用五六根木柴。我爸把灶的上部挖出一道深沟,铺上砻糠(谷子的第一层皮),下留一小洞,小洞下塞一根劈细后烧着了的木柴。火势上窜,砻糠随之燃烧,这均匀的火烧的饭菜还特别好吃。如此,每顿饭只需一根细小的木柴,一年算下来,能节省多少钱?这“才”又是我爸急中生智“爆”出来的。
后来,我爸得了帕金森病,我想叫我小弟把我爸接到福州医治。但想我爸一诺千金,也许不肯撂下他们母子仨呢?所以我特意“授权”小弟:假如我爸不肯走,就连同那母子仨一起带来。果然他们都来了。好在小林干活勤快,在城市里求生不难,还能赚不少钱。她女儿,也因此有机会上好的小学和中学。虽说高考还是要回到松阳原籍,但在福建打下的基础不容忽视。后来她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又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现在一家人在加拿大过着幸福的生活,也不枉她妈结识我爸这义父一场。
我爸的病越来越严重,所服药物致幻,渐渐连人都不认得了。他仙逝后,丽水医院给出了身份证明,使他的骨灰盒得以入住福州市文林山革命陵园。骨灰盒所在格子的大理石封板上,书有一幅对联:“毕生无愧,浩气长存”。我爸这一生,可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从一个小学水平的学徒起步,终身自强不息,自学成才,无私奉献,凭着一股浩然正气,造福社会,造福他人。愿他这股浩然正气长存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