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斐然 启迪心智
——重读荀子《劝学》篇
口 王义文
我喜爱阅读,但读完,而能留存脑际且时过境迁以后还能想起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奇怪的是,有一些文章,在青少年时读过一遍,竟会记住一辈子。并在你的一生中某一时刻突然又如此鲜明地升起在记忆的屏幕上,对你的心灵产生或启迪,或激励,或抚慰的作用。在我六十余年的读书生涯中,荀子的《劝学》就是这样一篇神妙的文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千百年来,在无数人口头上、文字上重复传述过的以上警句,就出自荀子的《劝学》。而这,我认为也正是这篇名文经过两三千年时间的淘洗而仍有其旺盛生命力的根源了。
“劝青年好好学习”这个题目,如果让一些当代“孔夫子”们来写,很可能就要大量地引经据典,用上无数套话、废话,而在读者中这些新“八股”所能产生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读一遍荀子的《劝学》吧!这里有多少闪闪发光的哲理,鲜活而生动的比喻,文采何等斐然!荀子告诉你任何渊博的学问总是由点滴的知识所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批判那种好高骛远、幻想一步登天的学习态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嘲讽粗心浮躁、浅尝辄止的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些承载着深远神思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构成了荀子《劝学》这一千古名篇的最大思想与艺术特色。
春节期间重读荀子的《劝学》时,不经意间翻看英国作家培根的随笔,却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位十七世纪的大哲学家也写过一篇著名文章《谈读书》。他的许多关于读书的见解;原来和我国古代荀子《劝学》中不少论点是如此接近和相似。这自然并不奇怪,作为人类智慧之树的源与根总是这样相互联结而又相通的。培根的文章中谈了不少有关各种学科对人们的不同影响,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他又说:“读书补天才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还有“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以上这些话,和荀子所说的“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是一脉相通,如出一辙吗?
运笔至此,华灯初上,我不由自主地倚窗长吟:“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本文作者王义文,现年79岁,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方志专家库专家、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吴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鄂州市地名学会会员、鄂州市楹联学会会员、鄂州市诗词学会会员、鄂州市收藏家协会会员等多家文艺社团成员。鄂州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总工会、老干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推出的“鄂州市百名杰出老人”之一。

王义文长期从事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研究。2021年获得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义文"民间文艺守望者"荣誉称号,先后参与编辑《洋澜湖志》、《鄂城区地名志》、《吴山楚水话鄂城》、《鄂州市图书馆志》、《鄂州市姓氏文化专刊》等书刊。作品先后荣获鄂州市方言永久存档、鄂州市抗战七十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其作品收录于《三国文化研究论文集》、《观音阁》、《西山寻梅》、《八屋塆》、《精彩鄂州》、《鄂州市地名典故》、《鄂州市地名故事》、《导游鄂州》等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