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矿
从文的人到成都不去杜甫草堂应该是一个遗憾。要说我最初听说成都有杜甫草堂就是从接触唐诗开始的。接触唐诗就必然会知道李白和杜甫,这两人一人是诗仙一人是诗圣,又被称为太阳和月亮。我在学中国历史时就知道全唐诗收有李白一千首诗,而收杜甫一千五百余首,是全唐诗收入诗篇最多的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说实话,我特别信仰李白的诗,因为李诗表现的是一种超情的浪漫,想象力特别丰富。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这些都是一般诗人所想象不到的。
当然杜甫讲究的是现实,他的诗主要是反映底层百姓的心声,大概最典型的就数“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至于秋风为茅屋所破歌那只是一种自嘲,也是生活在艰难环境下的一种乐观。这种乐观叫人感到特别寒酸,让人予以怜悯和同情。这说明这位工部大官很能感受贫穷人疾苦,这些作品是一种厚重历史现象的折射。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这里不仅是杜甫创作诗歌的重要场所,也是后人了解杜甫及其时代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主要景点包括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这些建筑和景点沿中轴线排列,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1961年3月4日,杜甫草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览杜甫草堂,建议的路线包括北门-梅园-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碑亭-茅屋-唐代遗址-千诗碑-盆景园-花径-大雅堂-南门。景点特色包括梅园、草堂大廨、史诗堂、工部祠、碑亭、茅屋等,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杜甫草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杜甫的生活环境和创作氛围,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过程,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杜甫(712年2月12日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少年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也许我这人到许多景点观看,多是走马观花,看得不太仔细。何况和我同行的人都不是诗人出生,对诗圣的意境领会不太深刻。只是因为爱好书法,喜欢细看里面的楹联书法作品,这样也就耽误了时间。如果不是资料,出门后还是空白茫然,倒没有那种文痞相见恨晚的心情,根本没有未谋面前想往时那种纠结。
不过,草堂里面有几处都是草屋面的建筑倒引起我的注意,说实话这些草屋面并没有我的家乡当年苫屋高手王怀宗他们那种高超的手艺,显得特别毛躁。何况他们使用的材料都是一些仿真假货。屋顶很是粗糙,看去就是几个整稻草放上去的,这些艺术与民间手艺人艺术还差得多。好看而不能让人信服。不过那些草堂屋只是后来的建筑,我想到参与主持的设计师,他对早年乡间草屋面修缮技术还不太了解和理解,但他们偏偏还要做做样子,能到深处钻研吗?不可能。这样对乡村早年已逝去的草根艺术算是误导,多少年以后的人们对初始就更难想象了。
后来历史对唐朝还是十分肯定的,有好多文化的强盛历史都产生于唐朝。唐朝曾有三次盛世,首先是李世民的贞观盛世,以及后来的开元盛世和大中盛世,这样就把一个大唐治理的很是开明。我们这里就谈到唐诗,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唐朝流传到今天居然有十万多首诗歌,特别是格律诗的普及应该是首开先河。有几十位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英名都已千古流传,应该被称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李白与杜甫这诗仙诗圣的名字更是辉煌。历朝历代人考证崇拜者无数。 你说杜甫在成都生活这几年,成都人也感到特别地骄傲。这杜甫草堂的兴建那可是历朝历代的文化接力效应。中国当代伟大的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大师就有一本《李白与杜甫》的考古文集,在文集当中就谈到在杜甫四十二岁时,曾与李白在安宜河西白马湖一带渔船上邂逅相遇,说那一次是太阳和月亮的相会。这个考证正是对我们家乡厚重文化历史的探源肯定,也为我们民歌之乡的文化渊源揭开了古老文明的序幕。
我这人未免有一点自私,想象到我们家乡历代政界幕僚、商贾富翁、文人墨客为什么不借用这种优越做好文章呢?正因为有李杜的影响才滋润了我们家乡的民间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年代,我们家乡又有南闸民歌、南闸掼蛋这两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响名的双璧文化品牌,正是厚重传统文化资源的延伸效应。我们这些家乡乡土文化人,应该努力践行自己、服务社会,投身家乡文化资源的建设,利用宣传传统文化投身新的文旅开发建设,那可是前景无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