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端午礼》
我八二年七月莱芜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段庄公社的一个山村小学做教学工作。那时,公办教师兼学校负责人,教学之余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廷锻炼人的。
八四年春天,学区的李主任给介绍了兴隆大队的民办教师张晓凤,并完成了相亲、定亲的一系列程序,转眼到了端午节。段庄公社与博山相邻,很多风俗习惯随博山。五月初二走新亲看未来的岳父是必须的。
初一,父亲就帮我准备,上博山买了两条“大鱼”,初二一早,割了一刀肉(六斤左右),买了两包供销社食品厂出的番饼并贴上红纸。四色礼准备好了,只等我回家走丈人家。
那天,恰逢“六.一”,梨庄学区要组织文艺汇演,作为学校负责人是一定参与的。坐在那里看节目打分,也是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好在十点半演出结束,评出先进单位,发奖散会。
我是梨庄人,离兴隆庄也就二里路。那时,还没有自行车,礼品要用担杖挑着,临行前父母嘱咐了又嘱咐,要有人工礼智,要端茶倒水等等。女方早在家做了准备,并找她大爷、二大爷做陪客,陪客中有学区的李主任!
一切客套话说完后,便入席就坐,就坐的位置又发生了争执,李主任和她大爷坐上位是必须的,我作为小辈坐在下面端茶倒水方便。
张晓凤的爸爸是庙子公社的供销社主任,一切都很讲究,专门请了兴隆庄的厨师做菜。酒,上学时我一滴不沾,工作后,因我校所处位置特殊,那时,又没有饭店,南来北往的领导,放电影的都要安排在学校里招待。大队长管教育,每次招待都在我的办公室,是要参与的。他说,赵老师这是一盅“敌敌畏”你喝了,我看咋样?这样经过近两年的锻炼,也能喝半斤酒。
入席后,想到父母的嘱咐,酒一点也不喝。不管长辈和李主任怎么劝,我也没喝,对于这一点,还得到了小张的背后夸奖!
酒正浓,李主任和长辈们划起了拳。一心敬、哥俩好、三星照、四季财、五魁首啊、六六顺······
直到喝的李主任歪了头才散席。
酒足饭饱,我和小张说和她家割麦子,她说一点点地,早割完了。我怕夜长梦多,礼让一下,便挑着剩下的礼品回家了。
还没有结婚,有了农转非政策,小张辞去民办教师,到供销社当了售货员,也就和我拜拜了。
作者简介:赵军,男,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莱芜区作协会员,莱芜市摄影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