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灵公第 十五(2)
人贵有志
孔子的仁道学说和他个人的学识及其人格魅力是很受弟子们崇拜的,大概是子贡由衷的赞美过孔子的学问吧,孔子又通过子贡对弟子们开展了一次关于学习目的的教育活动:
【原文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因为学得多才懂得这些道理的吗?”子贡说:“对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但我有一个目标贯串人生始终。”
“一以贯之”,这个“一”与上半部《里仁篇》中对曾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的“一”不同,指的是人生的追求和目标,这是学习的动力。人生一旦失去了追求,生活没有目标,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动力,就不可能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做学问,自然也就不会明白做人的许多道理。孔子追求的是仁道,因为他内心有这个人生的目标,所以,他才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这就告诫弟子,人,要有信仰和追求,唯有树立了坚定的信仰,才能有坚定的意志,否则,只能是会玩弄雕虫小技的小聪明而庸碌一生,难有大智慧、大作为。
【原文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这是针对子路的教导。“德者,得也”——修行的结果。“道”是方向,是路子。道,好比一棵树,德,就是依靠树汲取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开花授粉,最后结成的果实。树不同,结的果实就不同,道路不同,目的地就不同,方向走错了,结果自然就错了。孔子说,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现实中,也确实如此。许多人,要么盲目奋进,不看方向,走错了路子,要么急功近利,选错了路子,最终难成正果。
下面以舜为例,做了一个小结:
【原文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就能使天下大治的意思,这里的“无为”是凡事并不亲力亲为的之意。对统治者或一个部门的领导而言,重要的不是事必躬亲,而是确立正确的方向、明确治理理念,设计好行政路线和规则。这就像治水一样,只要事先设计并修好渠道,水就会自然沿渠流淌,工人只要管护好渠道,水就不会泛滥。这渠就好比政治路线和治理理念,设计并修渠者就好比是领导者,工人就好比是负责具体事务的职能部门。所以,这“无为”其实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是“大作为”,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很难达到的。孔子认为,从上古到春秋,只有尧舜才算真正达到了“无为而治”。这是因为尧舜这样的圣王是以德服天下,以德治天下,把天下诸事引上了仁道,所以,他们不用在具体事上操心,只是庄重严肃地坐在领导的位置上(面南而坐)天下就得到大治而太平——这是他们的道德结果。很显然,这一章是对上一章“知德者鲜矣”的引证解释。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能够无为而治的,大概就是舜吧?他有什么可操心的呢?自己庄重严肃地面南而坐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