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冬景》赏析
文/陈士坛
冬景
李国梁
林雀醒时天半明,巢边走调撒歌声。温泉驱赶寒烟散,远籁串连幽径行。田舍厨娘炊晓旭,溪桥车水渡乡情。风来采购梅花韵,乘五除三数不清。
拜读李国梁老师《冬景》,让人耳目一新。啊!多美的一幅《农村冬景图》。若赞李老师的诗与王右丞的诗一样“诗中有画”,是恰如其分的。李老师抓住林雀、鸟巢、温泉、寒烟、远籁、幽径、田舍、厨娘、晓旭、溪桥、水车、风和梅花等十多个意象组成一个活泼灵动、温馨和谐、自然欢快、生机勃勃的暖冬意境。自古以来,在诗人笔下的冬景,均是萧瑟寒冷无情的,但李老师笑看冬景,一反常态,把冬景写得如此祥和美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诗人让冬天昂起头,换上新面孔,迈进新时代,可以说这是一首很完美的“翻案诗”
《冬景》一诗语言鲜活,气韵气脉通畅自然,遣词精确,语法结构严谨,谋篇思路空灵。在李老师的眼中,冬天和春天一样温柔美丽、热情活跃、积极向上。请看!“冬景”的首联:“林鹊醒时天半明,巢边走调撒歌声。”诗人采用拟人手法把林雀写活了。写雀儿醒得早用“天半明”,活动的地点“巢边”,活动内容“撒歌声”。用“走调”修饰“撒歌声”,语言诙谐,别有一番趣味。真正的诗人,不是实话实说,而是用艺术语言和意象表达情感。其实诗人也是“天半明”就起来活动,这就不必写了,让读者自己想象,要不然诗人怎么会知道林雀的情况?更无法让“颔联”承接“首联”了。
再看颔联是怎么承首联的。“温泉驱赶寒烟散,远籁串连幽径行。”诗人从前面虚写承接着实写。用温泉、寒烟、远赖、幽径等四种意象写了诗人所见所闻所行所感。用“兼语式”句法对仗,结构工而严谨,变化多端不呆板。“寒烟”是驱赶的宾语,同时又是散的主语。温泉驱赶寒烟,寒烟散了,给诗人带来了温馨和暖意,用婉转含蓄语言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逐渐亮了,景物也逐步清晰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也由远到近渐渐多起来了,各种美妙的声音混杂一起在幽径中萦绕穿行。
再来欣赏颈联:“田舍厨娘炊晓旭,溪桥车水渡乡情。”此联为“转”,由写物转到写人。阳光初出时,诗人看到农村房屋的烟囱冒着缕缕青烟,便知道厨娘正在烧火做饭。女人在家做饭,男人在溪桥车水。烧火做饭,红红火火;农夫车水,周身洋溢着暖暖的乡情。谁说冬天寒冷?在诗人的心中,冬天是火热的。此联选取农村中具有代表性两种活动,体现村民的质朴勤劳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激情。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与温暖的农村生活的热爱。
最后再细品尾联;“风来采购梅花韵,乘五除三数不清”。此联为“合”,用拟人修辞手法和富有禅趣的诗心表达情感。善为诗者尤其讲究尾联的字词锤炼和诗意的升华,又特别注重能将前面的所有画面进行包容组合,使其成为“气韵气脉通畅自然”的整体。诗人选择最具寒冬特色又倍受人们欢迎的“五福梅”作结,给读者留出联想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冬景》一诗以林雀“起”(雀与鹊谐音),梅花“合”,首尾鹊梅呼应。最动人心弦最令人憧憬的一幅《喜鹊闹梅迎春图》便展现在作者屋前。尾联的词眼便是“采购”,用词精准含蓄。此句也许会让人联想到梅花之落英。“落英本是无情物”,但在大师笔下无情便是多情,正因为“采购”属于进来的,使人联想到“五福临门”吉样语。风给我购来这么多的“梅花韵”,那冬天离春天还会远吗?最后诗人甩出了大手笔,“乘五除三数不清”,用乘除法来计算梅花之多,在古今诗集中是很罕见的。何为乘五又何为除三?一语多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尤其是“除三”特有禅趣,这么多福可以分成几个三份?除了分给三冬,还要分给谁呢?要让世间人人有福又该怎么分配呢?最后的答案(商)是“数不清”,象征意义极为精蕴。
赏析李老师《冬景》七律结句:风来采购梅花韵,乘五除三数不清。让我想起了明代杜痒《岳阳楼》七绝结句:楼外十分风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李的七律与杜的七绝相同点是写景,而且都是用数学计算法作结。诗的韵致完全可以相媲美。他们所不同的是:一个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山湖秀色,简单易算;另一个用乘除法计算梅花数量,意味深长,难以估量。两者比较之下偶得;杜先逊李三分韵,又逊乘除计算功。
李老师佳作多多,异彩纷呈,这只是万分之一。拜读他的许多华章,有感于怀,而赞曰:
逼真如画兮,引人入胜。婀娜多姿兮,秀色可餐。婉转铿锵兮,绕梁不息。珠玑璀璨兮,光耀吟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