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七十载 丹青绘人生
——记河北省雄县“草根”
画家张树宇
记录者/张庭怀
在书画的园地,有一大批书画家,始终坚守,未言放弃,有的坚持了一辈子。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翁 “草根“画家张树宇,他人品高洁,不逐浮名,不论生活有多么艰难坎坷,但他的绘画初心始终没有改变,令人敬佩。
张树宇,男,1944年出生,河北雄县人,自幼喜欢看古装戏剧、画历史人物。小树宇在七八岁时候,每逢大年正月里常跟随家人去镇上瞧热闹、看戏。自打小树宇看古装戏中的铁面无私的包公、勇武过人的张飞等剧情人物,在脑海里就有了深刻印象。小树宇在上小学时,一有时间就在当地用木棍儿模仿着画梁山好汉等人物,招来小朋友们围着看热闹。回到家里,有时背着妈妈就用使过的作业本在背面,偷偷的画起小动物或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慢慢的他就迷恋上了这门绘画艺术。
转眼到了张树宇成年的时代,为了一家人的生计,17岁的张树宇胆儿大机灵,背着行李卷徒步进京,到天桥、石景山等繁华地段摆摊儿拾起画笔卖艺为生,画一张画虽然才卖了3至5块钱,但张树宇当时很高兴,觉得自己能挣钱了,就对绘画这门手艺产生了兴趣。
而村里人不懂得画画,只看到他一个大男人,天天不干活养家,就窝在家里,什么也不管,于是村里就有了闲言碎语,说张树宇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久而久之不仅村里人这样认为,就连他的父母亲戚也这样认为。后来父母亲戚见到张树宇依然死性不改,索性就不管他了。然而突然发生的一件事,让张树宇的父母和村里人大吃一惊。有一客商愿意出钱以每幅画1000元的价格买他的画,这样的事情才令周围人重新去审视这个在家一直画画的男人。
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困难和物资匮乏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许多百姓甚至难以保证基本的温饱,书画市场难以得到生存。然而,勤奋好学的张树宇不得不拜师学起了木工手艺,在行刀运凿中打磨时光,诉说着与木为伴的匠心情缘。张树宇回忆说,小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都普遍比较艰苦,生产队里种田才三毛一个工分,而手艺人有一元一个工分,是十分吃香的一份工作。白天干木工活,每天晚上吃完饭,还要坚持摊开画夹划拉几笔。张树宇从一位木匠到画家,经历了很多曲折。在他初学绘画的时候,并没有名师指点,都是自学为主。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各条战线、各行各业都洋溢着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发展气息。然后,张树宇重操旧业,为了儿时的梦想,他又放下木工生意拿起了画笔。同时他也深深知道,要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要闭门静心勤学苦练,更要走出去拜师求艺,开阔眼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先后师从刘佩珩、辅佐、刘九州,并告诫他学画要先学做人,画家要把画品放在第一位。从此,张树宇一边创作绘画,一边带领儿女们装裱字画,每到周末,张树宇带着自己的画艺作品去天津书画市场销售,大部分作品被东南亚、韩国等客商抢购一空。
多年来,张树宇的画风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于自己对传统与现代画风的感悟。他的宣传画、装饰画等,均给人一种清新儒雅的感受。绘景则山清水秀,描物则虚实相生,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宣传画、装饰画连同书法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无声传承并弘扬着一种向善向上的中国力量与孜孜以求的不老情怀。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多年努力,张树宇在书画艺术方面有了较高造诣,在国家、省、市书画大赛中屡次获奖。他早已是百姓喜爱的书、画、裱于一体的乡间书画名家;如今,他还是和谐中国书画院院士、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会员,河南省吴道子纪念馆理士 、九洲书画院会员(一级画师)、雄县老年大学书画协会会员、河北燕雄书画院会员。其书画作品曾在多家刊物上刊发。
七十年来,张树宇始终专注于名师传统,对于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他是很固执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传统文化必须坚守。这份坚守的背后,得益于张树宇对传统书画的热爱,得益于他与名师深厚的师生缘。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决心在书画艺海里永不停止地挖掘书画精髓,为弘扬中国书画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6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