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瓷古村磁窑务
——山东淄博窑古陶瓷探索研究文章之三
文/图 魏传来
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南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因制造陶瓷而名闻遐迩的村庄——磁村。
磁村周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东有三台山,北有沖山,西为胡山。附近蕴藏有丰富的陶土、耐火材料和煤炭柴木资源,又地处古代交通要道,范阳河支流流经村边,水源便利,交通畅达,这些都为发展陶瓷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据有关资料显示,唐初,当地居民便开始烧制陶瓷器,这时村名叫做“窑头店”。 主要烧制青瓷产品,造型轻巧别致,釉色纯净。唐代中期便以盛产黑釉瓷而名噪一时,产品釉黑如漆,胎质灰白坚致,瓷化程度很高,且多薄胎器。在装饰技法上已较多地采用模印、划花、剔花等工艺。
到宋代,磁村的陶瓷业已达极盛,窑火终日不断,周边窑货设市,瓷器张列,商贾辐辏,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盛况。北宋官府在此专门设“务”管理贸易和收税。据《宋史. 食货志》记载:“商税,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
因驻有了政府部门税收机构“务”,故“窑头店”改称“磁窑务”,直到明代的嘉靖年间磁村仍然称为磁窑务,明后期以同音将磁窑务改称磁窑坞,1937年改称磁村。

中共淄博市委原书记丶著名陶瓷专家杜祥荣(右)为淄川古陶瓷题字
磁村窑址面积比较大,从村东、村内至村南绵亘2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残窑、瓷片、窑具等遗迹和遗物。可分为苹果园区、南北窑洼区、华严寺区、村内区四处。
一.苹果园区。
古窑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约8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磁村古窑址中年代最早的一个,生产时间大约在唐中期。相传附近有“窑王殿”和“晒金场”两个地方,是古代磁村窑场的作坊。这里的地面散布着许多釉色不纯正的瓷片,胎骨厚重,有缸红胎、白胎、灰胎等;釉色以黑居多,青釉、酱釉次之。器类简单,主要有碗、盆、罐、盘等。数量以碗居多,曲腹平足灰胎,外腹施半釉。盆则曲腹、平足、白胎。
二.南北窑洼区。
在磁村以东约1华里处,昆仑至王村的公路自东而西从窑址上穿过。公路北侧当地称为北窑洼,南侧称为南窑洼。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中期,《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在窑址北部发掘窑炉12座,窖穴一个,采集到大量瓷片标本,按照器型及釉色,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黑釉为主,其次是青釉,再是酱色釉和茶叶末釉。釉色比较纯正,主要是碗、盆、瓶。中期以白釉为主,青釉占少数,并且施了护胎釉。胎以红色为主,灰胎次之,白胎最少。出土器类碗最多,其次是钵、罐、瓶等。使用白釉加绿点彩装饰手法最多,大都施在碗的内壁近沿处。晚期以白釉为主,少量用黑釉。在出土的碗、罐、碟、瓶上,出现了划花、剔花等装饰技法。据此专家分析,南北窑洼区遗址是唐代晚期至北宋时期的古陶瓷窑址遗存。

笔者考察磁村窑址
三.华严寺区。
位于磁村南250米处,原系佛教寺院。窑址分布于南北约200米、东西约80米的区域内,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一处金代陶瓷遗址。1976年,在这里发掘清理出烧煤瓷窑2座,料池1个,烘烤炉一座,作坊遗址1处。在采集到的大量瓷片标本中,白釉最多,黑釉次之,酱釉、黄釉数量比较少。胎质薄而匀,胎和釉均为白色,釉面光洁,白度很高,并且制作规整,装饰精巧多样,如划花、剔花、篾纹、白地黑花加彩、黑白釉粉杠、绞胎等。器型以碗最多,其它还有罐、盆、杯、盘等。
四. 村内区。
位于村内原七小队场院东北部,这一带当地称穆家园。地面散布有匣钵、窑砖、瓷片等遗物,附近村民盖房动土时曾发现过窑炉遗迹。
淄川磁村窑是我国北方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从唐代开窑以来,经五代,到宋金,直到元末,历经700多年,屡创辉煌,成就斐然。所生产的瓷器,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特别在经过五代进入宋朝以后,迎来了它的全盛辉煌时期,烧造瓷器的地点迅速增多,烧造规模日益扩大。以磁村窑为龙头向周围迅速扩展。现已发现的窑址为淄川巩家坞窑、郝家窑、淄城镇东关窑以及当时属淄川县的颜神店(今博山)各窑(大街窑、八陡窑、山头窑等)。这些窑址烧制的产品,烧制工艺和特点与磁村窑基本相同,说明了当时制瓷工艺技术是以磁村为中心,逐渐向周围发展和扩散的,从而奠定了磁村窑烧造瓷器的核心地位。1984年,磁村古瓷窑址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村窑的“标志性”产品除黑釉“粉杠瓷”、三彩瓷、绞胎瓷外,还创烧了自己独特的极具代表性的釉彩艺术品种——名贵的茶叶末釉、雨点釉和兔毫、鹧鸪斑等花釉瓷器以及极负盛名的颜料绘彩艺术品种“铁锈花”。
一.茶叶末釉瓷器
茶叶末,瓷器釉色名。我国古代传统的高温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其釉面呈失透状,釉色呈深绿黄色,因釉中均匀地布满形似茶叶的针点、片状结晶体,颇似茶叶细末,故名“茶叶末釉”。由于釉层中的暗绿色混杂着结晶状的黄色小斑点,在光线的照射下,闪现出云母片似的五色光泽,使人感到精雅无比,有着清丽独到的视觉美感,问世以来就倍受人们的喜爱。更由于配方和烧造工艺条件的变化,茶叶末釉的釉色很难做到完全相同,而且要经1200℃—1300℃之间高温在还原焰气氛中烧制,温度、通风和冷却等都要控制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技术操作难度很大,成品率很低,所以在当时就非常名贵。
磁村窑的茶叶末釉瓷器始见于唐代,现在看来,应该是窑工们在烧制青釉瓷和黑釉瓷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一个窑变品种。当時並非有意烧造,实属“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在窑工的努力和反复实验中,茶叶末釉瓷器品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喜爱,开始批量生产,到宋金時达到高峰。
现在发现的磁村窑茶叶末釉瓷器标本,唐代只见残瓷片,釉色滋润失透,青绿色夹杂黄黑星点,茶与末分布不均匀。
宋代磁村窑茶叶末釉瓷器发现较多,且多完整件,已见品种主要是儿童玩具和摆件,但多为小件器。釉色根据呈色不同,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蛇皮绿”和“鳝鱼黄”。“蛇皮绿”釉色偏绿,表面层下面是偏黑色底釉,釉面晶体匀静,有“茶”有“末”,有的有棕眼及丝纹。“鳝鱼黄”釉色大多偏黄,釉在暗绿色的底釉中,闪耀着美丽的黄色星点或细丝纹,那种暗绿色中混合着结晶状黄色或黄褐色斑点的色型,正如茶叶末一般,古朴典雅,令人惊叹。

磁村窑宋代茶叶末釉瓷器
二.雨点釉瓷器
雨点釉又称油滴釉、滴珠釉,是在黑色釉面上满布具有闪烁银光的放射状圆形结晶,形似雨点坠入水中时迸出的水圈花斑或油滴坠入水中时晕散开的油星而得名。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稀有的名贵釉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淄川磁村窑早在唐代就已开始试烧这种“雨点”结晶釉瓷,开创了中国烧制雨点釉瓷之先河。这是因为磁村窑自唐代盛烧黑釉瓷,生产量在我国北方为最大。五代至宋金,黑釉瓷器继续烧造,其釉色已达到了“黑如漆,明如镜”的程度。而黑釉瓷正是雨点釉产生的基础。最初的雨点釉瓷器也是淄川磁村窑匠师们在烧制黑釉瓷时无意间发现的,是一种“窑变”的产物,但却大大地启发了工匠们的创造灵感。随着制釉配方的不断摸索完善和烧窑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在宋金时终于创烧出了成熟完美的雨点釉瓷器。
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雨点釉瓷器标本实物是磁村窑址出土的唐代雨点釉葫芦瓶残器和雨点釉碗残片。葫芦瓶口径2.7厘米,残高3.8厘米,小口细颈,内外施黑色薄釉,折角处釉略厚。釉面呈现“雨点”,雨点外小内大,小者如针尖,大者直径约2.5毫米左右。雨点分布不均匀,而且有麻布坑,具有明显的原始初创阶段的特征。残碗碎片釉色黑中微泛灰,光泽较差,釉面有较均勻的“雨点”,有因炉温过高而出现的大气泡痕。
宋金时期淄川磁村窑雨点釉瓷器,无论是科学发掘的还里传世的已见不少,器型主要有碗、杯盏、罐等。大多造型精美,釉层丰厚,平滑光亮,雨点分布密匀,大小适宜,雨点在漆黑的釉面上银星闪烁,观赏效果极佳。说明这时雨点釉瓷器的烧制技术已非常成熟,产品已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
雨点釉是淄川磁村窑发明创烧的珍贵釉种之一, 好的雨点釉瓷器艺术价值极高。

磁村窑宋代雨点釉碗
三.花釉瓷器
花釉是在单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靠其颜色和纹理变幻形成装饰的艺术釉。是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釉面呈现两种以上的相异色,构成流纹色丝斑块。因是在窑内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复杂多变的颜色和生动美妙的流纹,故又称窑变花釉。具有色彩丰富、美妙自然、斑驳陆离、变化万千的艺术装饰效果。淄川磁村窑在宋金时已开始生产花釉瓷器,主要品种是兔毫和鹧鸪斑。

磁村窑宋代花釉碗一组
(一)兔毫釉
是用含氧化锡、氧化锌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陶土分别配制的釉料,分次在坯体上施釉。釉面在高温窑炉中融熔、流淌和相互浸润,会呈现出黄褐色的毛状纹,并从釉层深处向外放射,犹如兔子的细长毫毛披覆在瓷器上,从而得名。其毛色柔和,流纹逼真,极具美感。
磁村窑发现的兔毫瓷器主要产在宋金时期,器型主要是碗和盏。其釉上的流纹宛如微风吹拂的兔毛,象漆黑夜空中绽放的礼花,闪闪烁烁,多姿多彩。
兔毫釉瓷器的烧制技术比较复杂,磁村窑匠师们首先创造了在胚体上重叠施釉的新技巧。不同的釉料在高温下会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冷却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因此,一种釉料覆盖在另一种釉料上,必须要求两种釉料保持一致的热胀冷缩,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同时,在二次施釉时,还要注意把握底釉的干湿度。兔毫釉瓷器的烧制成功,说明宋代淄川磁村窑的制瓷艺人已掌握了这些复杂的调配施用釉料的方法和技术,从而为单色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磁村窑宋代兔毫釉瓷器淡浓匹配相宜,毛毫轮廊清晰,生动传神,古朴自然,其美学价值和观赏性极佳。

磁村窑宋代兔毫釉碗
(二)鹧鸪斑釉
就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面上饰以另色彩斑釉的瓷器。烧成后呈现出象斑鸠脖颈上多色羽毛一样的色彩,故名。
这种釉上彩斑点是用与底色不同的釉料随意洒刷上的,在窑中高温烧制时,釉层和彩斑熔融流动、浸漫,形成二液分相釉层,有的作有规则的排列,有的纹样不定形,烧成后的这祌窑变斑纹淋漓酣畅、变幻多端,似无意,实有形,妙趣横生,魅力无穷。由于装饰在深色釉上,浅色的彩斑更显得清新典雅、生动醒目。
磁村窑生产的鹧鸪釉瓷器,多发现于宋金时的窑址上,器形主要是碗和盘。制作特点是釉层较厚,主釉色是黑色和醬色,不同的彩斑釉料点缀其上或夹在其中,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后导致釉面斑斓夺目。或深色釉衬出浅色斑,或浅色釉地上饰以深色斑,既层叠,又相间,深浅交错,对比强烈,给人一种自然活泼、痛快淋漓的美感。彻底改变了磁村窑单色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磁村窑宋代的鹧鸪釉瓷器,“入窑二色,出窑百彩”,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色釉斑纹无一雷同,天然成趣。形成了端庄雄浑、光怪陆离、神秘莫测的艺术风格,在所有磁村窑瓷器中独树一帜。

磁村窑宋代鹧鸪斑釉碗
四.“铁锈花”
铁锈花是宋、金时期淄博磁村窑特有的装饰工艺,即用含有氧化铁的斑花石(淄博当地叫红铁石)碾碎制成着色剂,在上好黑釉的瓷坯上涂绘图案,经1300摄氏度的高温一次性烧成。在缓冷过程中,釉层表面花纹处富集的铁分,形成过饱和赤铁矿(三氧化二铁)晶体析出,图案呈现出斑斓的铁锈红色,故名“铁锈花”。
由于黑瓷颜色较深、与白瓷比较,在上边表现纹饰十分困难。所以只能借助釉色的对比来显示图案。严格意义上讲,铁锈花不完全算毛笔彩绘,因为它的“花”不全是画上的,基本是涂绘上去的。
“铁锈花”颜色近乎于橘色,在黑色瓷器背景的衬托下,显得十分艳丽,生动醒目,视觉冲击感非常强烈。同时与传统的剔、刻、划装饰手法相比,摒弃了费时费工的繁琐。所以很快便在淄博大地流行开来。
由于斑花石当中的氧化铁含量不一,很难人为控制,所以用这种颜料涂绘的纹饰,等瓷器烧好后十个有九个都不能完全遂人愿。不是发色暗了,就是完全“烧飞”了。所以“铁锈花”大多数都是以简单的点状或者条状抽象纹样做装饰,绽放的淋漓斑点,不包含任何具象的含义。故铁锈花极少表现各种花卉写实纹饰。
黑釉铁锈花技术的熟练掌握运用,说明淄博磁村窑的匠工们对黑釉的配方、施釉、窑温的掌握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发现的磁村窑铁锈花黑釉瓷器图案黑褐二色对比鲜明,黑釉乌亮,铁彩泛光,晖晕斑斓,其美学价值和观赏性极佳。开创了宋金时期淄博窑陶瓷装饰艺术的新局面。

铁锈花黑釉折沿盘.韩吉成藏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