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育就业相关的“成语新编”
文/董惠安
灿烂中华文化中的成语典故,无论时空如何变幻,该灿烂的依旧灿烂。就像老酒缸里的新旧,推陈出新后更能醉人。不信,我来说道几个。
第一个,叶公好龙
叶公口头爱龙、手头爱龙、墙上画龙、柱上雕龙的故事家喻户晓,就连天上的真龙都知道了,结果登门求见叶公时,却把这位爱龙者吓得魂飞魄散。叶公因此被世人耻笑了千百年。如今,中国许多大学都喊破嗓门地声称“招人才、爱人才”,可是当人才真的出现时,那爱才者可就真成了叶公。远的不说,就说最近出现的数学天才苗子姜萍吧,她作为一个中专生,在世界级数学竞赛中,竟然获得全球第12名的好成绩,而且她还是前30名中唯一的女性选手。于是有网友呼吁国内一些大学特招姜萍,然而神州没有哪一家大学敢给姜萍开绿灯,有的大学只是回应说“欢迎按程序报考”,有的保持沉默,有的对这个数学天才苗子故作视而不见状。有人甚至质疑姜萍竞赛造假。看来当今叶公不止一两个,还形成了群体呢!
大部分网友害怕姜萍这个人才被埋没,更害怕姜萍被国外大学挖走。但真就有国外大学向姜萍伸出了橄榄枝,比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都表示想与姜萍谈一谈。莫非大门外来了真格喜欢龙的叶公?那真喜欢龙者,还叫叶公吗?
第二个 投笔从戎
这个成语的本意说的是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文人秀士扔下手中的笔,穿上戎装拿起武器投入战场。也可以延伸为“带笔从戎”,用以形容文化人在军中文武兼用。
几天前复旦大学毕业生学位证书发放仪式上,上演了新“投笔从戎”的惊悚一幕。当然这种比喻可能不很恰切。事情是一位领取证书的毕业大学生突然上演“全武行”,向身后台上一位教授挥手一拳,打得教授懵了圈,打得全场乱了套。据说打错了对象。看这“戎”从的有点窝囊,连敌人都没看清就贸然出手,唉!
学生扔了笔便把拳头挥向老师,这在中国很不幸地有点传统,但这点“传统”已被国人唾弃,变成了中华民族一块沉痛的疮疤。尤其是学生打老师,江湖上叫做欺师灭祖,属于不赦之恶。而在复旦,这个“传统”还真有点“传承”性,前几年从海外招聘回一个人才,后来因聘用纠纷竟然挥刀杀死院领导,让人惊叹“墨客变成了刺客”!如今这个复旦毕业生的新“投笔从戎”之举,拳头砸在老师头上,实际上是把刀刃刺到了自己的肉里。用一个含蓄一点的词语来形容,叫做“挥刀自宫”。如果这个学生顿悟了,追悔了,那就请拿出真本事,真正干点“投笔从戎”的实事,把钓鱼岛的鱼钓回来,把海参崴的参捕回来,这也不枉“从戎”这个响当当的词儿。
第三个,金榜题名
科举制度自隋唐建立,起初确实称得上一种选拔人才的好方式。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最终头戴乌纱光宗耀祖。当然,有不少文化人将书读到“白发皓首”,老来中举,铁树开花,如范进中举一般狂欢热闹,差一点整成脑溢血。
当今时代大学教育普及,一般考上个大学或者出国留个学已是小儿科,算不得金榜题名,就是考个硕士博士也高兴不了几天,因为还在校园里转悠,如同在苦海中扑腾,只有考上公务员,端上体制内的铁饭碗才算摆脱苦逼的学海,成功“上岸”,才算有了范进中举后那种高兴发狂的资格。于是乎,当今时代的金榜题名,当为在成功考进公务员队伍后。也可以说,如今考上大学、获得硕博学位,那只算铜榜银榜,惟有考上公务员,才算荣膺金榜。真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考公’高”啊!有大学生毕业后穷读《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笔试时发现考公队伍浩浩荡荡,其阵势好似万人同挤一座独木桥,队伍里还有抱着孩子进考场的女性,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不容易啊!但为了真正的金榜题名,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值!只是想提醒各位,《申论》不是“八股”,万不可把“金榜题名”误读为“范进中举”。不得不说的是,真有一个女生,本有报效国家、光宗耀祖的路径,却偏被父母按到《申论》面前,强制连续多年考公,制定的目标是先考公,然后从科长到处长、局长,以至于到国务院,也够高屋建瓴的。可是一个公务员岗位往往有千百名竞争者,要上岸谈何容易!又好比上千名美女被一个富贵男士挑选,你这位美女享受洞房花烛的几率有多大?大约五年之后,该女生出现幻觉,感到她已经冠冕堂皇地成为了某局局长,伴而有之的是腾云驾雾的感觉。网友说她患的是是“范进中举”后的“失心疯”,问题是,范进是真实中举后的乐极生悲,在屠户老丈人的一巴掌下迅疾恢复了心智。而我们的这位女生则生出的是屡试不中后的空洞幻觉,更严重的问题是没人给她来一掌恢复心智的猛击......
第四个,自相矛盾
古今中外的现实证明,卖矛的和卖盾的不适合在一家店铺。即使一块卖,也不能让同一个金牌营销家既夸矛又赞盾。选两个人唱对台戏都可以,但不能让一个人夸夸其谈。
问题是,“自相矛盾”的故事还是不断被人推陈出新。君不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可是,老年人的退休年龄却在要求延长,据说理由是“老年人还有余热要发挥”。年轻人无岗位就业,老年人却被要求滞留在岗位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还是这个话题。老年人有余热,这也可以,但有不少企业将三十五岁的年富力强者,以“年龄大”为由裁员,扫地出门,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
有关部门缘于就业压力大,而抱怨每年上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太多,却也同时抱怨大学生不结婚不生子,缺乏社会责任感,更由此抱怨新生儿出生率太低。这是不是也在翻新着“自相矛盾”的故事呢?
“自相矛盾”的可笑之处,就是矛和盾被独家垄断经营,自家既夸矛、又赞盾,难得自圆其说。而目前既鼓励老年人恋栈不腾位,不创造年轻人就业机会,同时又抱怨青年人不婚不育,降低了生育率的人,就是同一伙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问题是,眼下没有人去质询他们:“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
董惠安2024.6.22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宝鸡。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7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0年以来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