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勇士
文/憨仲

不知道生活中的诸多巧合,是否有着暗物质的佐使,自从今年我确定“红色之旅”的主题后,冥冥之中行程里平添上些许偶然。3月18日的滕州保卫战邂逅,4月28日的北京李大钊足迹之行,六一儿童节前夕的马棚小英雄寻访,6月6日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乔年烈士墓的拜谒,时间上无不与之人物和事件有着一些吻合,难道说不到半年中的这些撞车都是偶遇吗?因此,对自己“红色之旅”的发端产生出莫名的疑问,是否是这些人的英灵在暗中驱使有关呢?我是百分之百的唯物主义者,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地处苏北的赣榆,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两千多年前,曾经一度属于齐国辖地;建国前后,亦为山东临沂管辖。可以说,与齐鲁大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十多年前,为拙作“齐风三部曲”采集历史遗存,曾专程造访斯地的“齐鲁会盟”夹谷山,拜谒“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古石刻。翻读《春秋》“夏,公会齐侯于夹谷”,以及《左传》“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的圣人精彩。无独有偶,甲辰初夏又鬼使神差地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白驹过隙间,沧海桑田之变化,原来琅琊郡的赣榆县,如今已经变脸为连云港市的一个区。怎么也不曾想到,当我今年定位的“红色之旅”华东行的最后一站时,意外的收获给了我莫大的惊喜。连云港道兄方明元、万发山盛情之下,有缘结识了海州儒商韩树刚先生。不曾想到这位商界精英,有着收藏之爱好。在其收藏馆中,不仅仅有书画、陶瓷、古玩,还有着蔚然大观的红色收藏。余发现在其橱柜里收藏有林林总总的《青口十八勇士》《十八勇士》《为青口十八勇士寻亲文集》《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等书籍和火叉巷门牌号、《赣榆县形势略图》《英雄连长何万祥》《卢沟桥事变》等相关实物和史料,尤为难得的是韩先生还珍藏着一些泛黄的原始照片,令我真是大开眼界。
谈及“青口十八勇士”,韩树刚先生可谓如数家珍。他不仅让我获知了这段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亦勾起了我对事件发生地的极大欲望。韩先生得知我的“小心思”之后,当即联系有关部门和人员,决定亲自陪我去青口古镇走一趟。一路上,他告诉我:历史悠久的青口镇,地处赣榆区中部偏东,东临黄海,有着“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是苏北鲁南的著名商品集散地,不折不扣的千年古镇。如今的天官巷、盐市街、前宫路、二道街、牌坊街、东关路等古街道名,仍然残留着诸多古老的信息,传递出绵绵不竭的文化含量。名载于抗战史册的火叉巷,名字虽然有些土的掉渣,其深刻内涵更是不可小觑的。

便捷的交通,说话间青口古镇便悠然地来到了我们面前。繁荣的街市,依然是摩肩接踵、车水马龙,不时有好心居民提醒着“前方堵塞”的劝阻。无论是“挪行”还是“蹒跚”,闹市中火叉巷口的“十八勇士纪念地”终于谋面了。不知卖菜老农是否知道,我是专程为其身后的石碑而来。他一脸茫然的看着我发呆,是否以为我是个神经有问题的另类?他望着我拍照、读碑,似乎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目不转睛地盯着“1941年3月19日青口镇战役打响,八路军老六团排长赵本源等十八人深入镇区内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被敌人包围,九人牺牲,八人被俘,一人生还。1991年赣榆县委、县政府树立‘十八勇士纪念地’石碑一通......”我知道,这简短的文字怎么能承载下抗日烈士的英雄壮举呢?不过其重点保护的文物价值,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与其并立的另一方石碑,却又向我告知着另外一个版本:“一九四一年三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六团和山东纵队独立团发动青口战役,在攻克青口敌据点时,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六团十八位勇士在火叉巷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八名勇士战死,二名勇士自戕,其余被俘宁死不屈,只有一人生还,是谓‘青口战役十八勇士’。”尽管碑文大同小异,其内容还是有所区别和相互弥补的。
近在咫尺的“青口镇十八勇士纪念馆”,正在以其蕴藉的庞然大象,欲为我们一行揭开谜底。纵然诠释场馆的血红上联“百世英名壮国威”被风撕去,自“千秋大义垂青史”的下联中还是能解读出其中内涵的。该纪念馆属于青口镇人民武装部代管,不在编制之内,多亏明元兄与之负责人哥们,闭锁的黑油大门,一个电话便赫然洞开。刹那间,迎门的巨型英雄群雕塑像,生动地再现着十八勇士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坚韧顽强、英勇杀敌的场景,那奋力挥刀、持枪冲刺、投掷手雷、匍匐前进的瞬间,无不给人以强烈的在场感,亦为我们一行拉开了“十八勇士”浴血火叉巷与倭寇殊死拼杀的序幕......

伴随着《前言》的娓娓道来,与狼牙山五壮士、回民支队同时出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的“青口十八勇士”战旗映入眼帘,它标志着这个入列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的殊荣。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并不算大,占地面积仅仅千余平方米。虽然在展览场馆中属于小字辈,其灵活多样的形式却是可圈可点的。图文展示、实物展品、沙盘模型、灯箱壁画、主题浮雕、投影幕、触摸屏、情景再现、随动音效等展陈手段,将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壮美史诗,声情并茂的再现出来。尤其是那100多件枪支、刺刀、手雷、大刀等珍贵文物,将我触景生情地带回到那个血雨腥风的抗战年代:时光定格在1940年底时,率领山东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的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等党政军领导,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认为,从坚持敌后抗战的长远目光来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必须设在滨海地区。于是决定在核心区域的青口镇干他一仗,一则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二则以此扩大和巩固滨海抗日根据地。
一幅幅精致的图文依次呈现眼前,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着那场抗击外来侵略的战斗:1941年3月19日,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与山东纵队二旅联合发起了激烈的青口战役。此战各路将士趁敌不备,向盘踞于此的日伪军据点发起猛烈进攻。一举拿下了青口、城里、海头、兴庄、下口、寺后、大沟南、大沙河等十几个据点,歼敌200余人,俘虏伪军800余人,缴获大炮3门,枪支840余支,炸毁汽车2辆,缴获子弹和军用品大宗,大获全胜。为防敌人增援部队进行报复,重创敌人的八路军进行了有序撤离。担任掩护任务的某部7班原飞友等战士和1排排长赵本源及其带领的2班战士因未及时撤离,而被敌人围困在居民院内,他们两次突围均未成功,最后退至“火叉巷”民居内固守。日伪军越聚越多,“火叉巷”被围得水泄不通。战士们知道此后的战斗会更加残酷,充分利用民居做掩体,与日伪军斗智斗勇展开殊死拼搏。为节约子弹决定近距离内不开枪,日伪军爬上一个就打死一个,使其始终不能靠近。战斗从早晨坚持到傍晚,日伪军死伤50多名。战士们也有8人英勇牺牲。画面上的赵排长负了重伤,为不拖累战友饮弹自尽;2班副班长因断了腿,亦是如此这般。借着夜色,原飞友等8名战士分散到老百姓家中隐藏起来......

危机的紧要关头,军民鱼水情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演绎出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有着青口“红嫂”之称的汪素珍,发现八路军小战士迷路后,不顾个人安危,将小战士拉进家中喂水喂饭,洗净脸上的血迹,并拿出丈夫的衣服给小战士换上,把他藏了起来,致使敌人的几次搜查,都被汪大嫂巧妙地遮掩过去,使得小战士化险为夷重返部队;草根英雄仲兆德义葬八路军烈士的事迹,有口皆碑。部分18勇士战死后,遗体被敌人抛在了青口河南的乱散岗上。河南村民仲兆德发现后,冒着生命危险买来草席和烧纸,按照当地风俗把7名烈士一一安葬。民拥军如此这般,军爱民亦是如此。战士们为了不连累群众,在敌人欲杀人放火殃及百姓的紧要关头,原飞友领着战士挺身而出与日军进行厮拼,最后因力竭被俘。日军对战士们施尽酷刑、严厉折磨,宁死不屈的勇士们没有一人屈服,黔驴技穷的敌人最后决定烧死他们。是夜,惟有战士孟兆阁磨断绳索,侥幸逃出魔掌存活下来。
日后,多亏《战士报》的战地记者白刃,采访了火叉巷激战的唯一幸存者孟兆阁,了解到青口战斗的经过,用文字记录下《十八勇士》,因此英雄的事迹才得以广传。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吧:孟兆阁、赵本源、马培真、孙洪太、何北生、张秀阁、孙玉琨、李会元、原飞友.....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曲抗倭杀敌的壮丽诗行。回眸幽深的火叉巷,没有了任何战争的痕迹,像一位木讷失忆的老人,竟然将牺牲于此的另外9位烈士名字遗忘。
呜呼,我的心不由得汩汩涌血,隐隐作痛起来......

【作者简介】:憨仲,山东淄博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淄博市残文联副主席、《东方散文》杂志总编辑。出版有“乡村三部曲”“齐风三部曲”“杖行三部曲”等文学专著20余部。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