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妙之门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传统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质与风貌。因此,只有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因素,具有促进人类文明的强大潜能时,这个民族才会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家知道,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其他文明古国连同它们的文化,却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这无疑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良特质。正是这种优良特质,不仅支撑着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而且也为我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柱。
那么,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优良特质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从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儒、释、道说起了。在儒、释、道三家中,虽然他们均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但贡献最大,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当属儒家。儒家之所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要是儒家在继承西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敬德保民”的思想基础上,兼顾人的自然属性,全面把握人的社会性,依照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伦理体系,建立起了具有民族根基的价值观,使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系统而完善。儒家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秉持人的社会性,奉行克己奉公的利他主义。孔子有句名言叫作“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就是节制个人的私欲。而“复礼”,虽然指出是恢复周礼,不利于当时社会的变革。然而,将“克己复礼”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进程中,又无疑与克己奉公的利他主义相契合。例如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孔子将“仁”的标准定义为,自己的事业有成,也要让他人事业有成,自己想得到发展,也要让他人得到发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不愿做的事,决不能强加于他人。孔子这种秉持“克己”之理念,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充分体现了“利他”主义。
然而,反观道、释两家,他们并不奉行“利他”主义,而是奉行“利己”主义。例如,道家无论是主张自然无为的治国理念,还是提倡低调做人、无欲不争的人生态度,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够“身存”、“长久”(道德经)。佛教主张的行善积德,最终目的也是自己获得福报;至于说佛教要求人们修行和信仰它,更是承诺信徒“转生到极乐世界”。总而言之,儒家教导人们以“克己”,道、释两家让人修行以“利己”。 由于儒家节制人的自然性——“利己”,弘扬人的社会性——“克己”,将道德伦理和价值体系,建立在利他主义之上,因此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各个朝代均将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作为治国理政,乃至人们行为的准则。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催生了无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志士仁人。这些志士仁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儒家提倡的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生死为国,不趋福避祸的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忧国忧民,高度使命感和责任心,勇于担当的品质,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
我们共产党人,正是秉承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抛头颅洒热血,历经千难万险,才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们说共产党人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因为共产党人同样奉行克己奉公的利他主义。共产党人的奋斗,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民族的兴盛,劳苦大众的解放。共产党人所追求而建立的新中国,也不是为了自己做官发财,而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即便在国际舞台上,我党也是秉承着“己欲达而达人”、“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文化。如我国无私援助弱小国家的独立与民族解放运动,并在国际关系中奉行合作共赢,与人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政策。十八大上,习近平同志更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与特朗普“美国第一”、“美国优先”的利己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总之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强调人的社会性——“克己”,奉行利他主义,这显然与我国的优秀文化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这样说,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真正传承者,她所代表的先进文化,一定流淌着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