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孝道”
上下五千年,传承至今的东西很多,但一直未变的是“孝道”文化,今天就说道说道“孝道”。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慈乌夜啼》这首五言古诗。慈乌,较小的一种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诗中用大量的笔墨刻画慈乌鸟“失其母,夜半啼”的情状,意在倾吐“母慈重”,而自己“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并对不孝敬父母的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中国有句俗话,叫“鸦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这句俗话用类比的手法,强调了人应该感恩尽孝,而且要比禽兽做得更好,因为人毕竟不是禽兽。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指责谁无情无义时常用“禽兽不如”来形容。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百善孝为先”。古代孝敬父母是最大的事,但是,在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地位却在父母之上,所以这使许多人“忠孝不能两全”。如果入朝为官,势必要远离的父母,就无法对父母尽孝。“父母在,不远游”,更是告诫人们,要将父母放在心中,不要离家太久,让他们担心。
古代的官员,虽然在朝为官,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但是当父母亡故之后,朝廷就会特批三年丧假,让大臣回去守孝三年。这是何等感人的举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孝道”的重视。
现代社会,没有封建思想的枷锁,孝顺本应该成为人人都轻而易举办到的事情,但是,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远离家乡,在外打拼奋斗。父母成为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孤苦寂寞,每天要干农活,做家务,还要看管孙子孙女,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远方的孩子,但从不说出口,不给孩子添麻烦,不愿成为孩子的累赘,这就是中国父母的伟大之处。
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在国内外华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但是,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自己要努力赚钱,给父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为这才是最大的孝顺,这没有错。但是,生活总有尽头,生命不能长寿,当我们还在努力赚钱的时候,父母却在一天天老去。“子欲养而亲不待”,它告诉人们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要孝顺父母,多陪伴,多珍惜,精神上的关怀,才是最好的孝顺。常言道:“老小老小”,老了就跟小孩子一样。小孩子往往喜欢思念未来,因为未来还很远,无尽美好的事物,在等待着他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感受;而老年人常常爱回忆过去,因为来日不多,生命将到尽头,所剩下的只能是对过去峥嵘岁月的追忆和留恋。
常言道:“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只剩归途。”请君珍惜当下,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把“孝道”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写于2021年7月15日于华清池畔
(来源于QQ空间)
修改于2024年6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