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抗日老兵胡庆有
文/何桂军
最近在承德附属医院见到了家住双滦区矿机家属院 29 号楼的胡庆有老人。他已 100岁高龄,满头白发如银,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却难掩其矍铄的精神。
胡庆有出生于 1925年,在那个名叫南沟的小山村,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家乡属丰宁,解放后划归张家口赤城。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以赤城为中心的平北抗日根据地如同一颗坚韧的钉子,深深扎在伪满洲国的西南边界,让日军寝食难安。为了切断抗日武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日军实施了残忍的“集家并村”“扫荡”以及“三光政策”,将群众驱赶到所谓的“集团部落”,制造了宽约 30 公里至 250 公里的“千里无人区”。
1941 年,胡庆有的家园被日军焚毁,他和家人被赶到了“集团部落”。那里就如同一个禁锢人性的“人圈”,十几个村的百姓挤在一起,四周是高高的围墙和岗楼,百姓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毫无自由可言。1942 年的一天,日军手持刺刀逼迫胡庆有牵上驴到野外集合,同行的还有聋哑邻居王来宝。数百乡亲饿了三天三夜后,在日军的驱使下越过长城,向根据地开进。地雷瞬间炸响,同胞们倒在血泊中,胡庆有心中燃起了无尽的怒火,他决心逃离这魔窟。趁着夜色,他带着来宝冒死逃入大山,“茨营子、六棵树、三棵树……”这些逃生路上的地名,老人至今记忆犹新。历经十几天后,他们终于平安到家。
回家后不久,胡庆有得知头天晚上游击队突袭“部落”,亲日的自卫团长和部落长被击毙。之后,共产党员孟兴找到了他。一番坦诚交流后,孟兴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抗战队伍并参选部落自卫团长。尽管当时胡庆有才 15 岁,心中有些忐忑,但面对孟兴的鼓励,想起自己带着来宝从地雷阵和敌人枪口下逃生的经历,他毅然应允。不久后,胡庆有当选自卫团长,并秘密兼任情报站副站长。在那苛捐杂税繁重的时期,他几乎每天都要与日军、宪兵队、特务队等营地打交道,上交物资。他总是满脸堆笑,敌人渐渐对这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放松了警惕,而他则趁机将大量的情报传递到根据地,包括敌人的数量、武器装备、军力部署等重要信息。
后来,两名常到部落歇脚的特务成为了他的目标。他们负责搜集根据地情报,胡庆有对他们好吃好喝招待,日渐熟悉后,他趁着酒后微醺,提出与他们结为兄弟。三人焚香磕头,成为了“把子”。1944 年秋,垂死挣扎的日军召集上千兵力,妄图向平北抗日根据地发动疯狂进攻。在酒桌上,胡庆有从特务口中套取到了这份重要情报。根据地得知消息后,调集优势兵力在敌人必经之地设下埋伏,“敌人一进根据地,枪炮声四起,硝烟遮天蔽日。敌人损失惨重。”胡庆有回忆道,直到抗战胜利,日军再未敢对平北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事后,孟兴悄悄给他送来一面红旗,以表彰他的杰出贡献,“部队首长说,一份情报挽救了数万人生命,还有力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红旗就是奖章。”
1945 年 8 月,年满 18 岁的胡庆有报名参军,临行前,区委书记边亭为他写了封入党介绍信,他也在入伍那天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军后,胡庆有作战勇猛无比。1946 年,在解放丰宁的战斗中,他冲锋在前,不幸身中四弹,左腿膝盖被打碎。几天后,他被送到战地医院。看着战友们在前线奋勇杀敌,他心急如焚,伤势还未彻底恢复,就拄着双拐“逃”出医院。
在烽火岁月中,胡庆有从一名普通战士迅速成长为指挥员,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1952 年,旧伤复发,他主动提出转业申请,“我不想拖累部队,到地方,照样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转业后,胡庆有在各个岗位上都保持着军人的本色,淡泊名利、任劳任怨。离休后,他积极发挥余热,多次深入工厂、学校、社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大家铭记历史,珍惜美好生活。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在人们心中,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和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