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镆铘岛传奇
毛兴文
镆铘岛位于山东半岛东端的荣成市石岛,该岛名字由“镆铘剑”而来。因为这座岛的轮廓很像是一把放在海面上的宝剑,东头为剑尖,西头为剑柄,姑嫂石为其剑穗,这剑即镆铘剑,这岛就称镆铘岛。
该岛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全长6公里,最宽处1.5公里,最窄处300米。东南紧连黄海,西靠石岛湾。面积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0.22公里,是荣成市面积最大的岛屿,上有9个自然村。地理位置优越,是石岛港的天然屏障,有着发展渔业和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居住于凯旋山海颐园小区,出小区大门即黄海,南望即是镆铘岛,岛西的渔港、岛上的小楼房、古老的海草房、林木、姑嫂石都清晰可见,至该岛的直线距离3华里左右,也是我常去观光和赶海的地方。
该岛百姓以渔业为主,岛上有渔民自建的小型渔港,停靠较原始的小木船,只能近海作业捕捞。岛西庄有国家建的大型渔港,停靠现代大型捕捞船。
该岛水质优良,适合养殖优质海参、海带等,渔民过着耕海牧渔的神话生活。渔民生活富裕,独具民俗风情。
该岛保存大批完好的海草房,有的已有几百年历史,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胶东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具有典型的海岛风光,是一个颇具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岛上的村子,大都是在乾隆年间形成聚落,并繁衍生息。
镆铘岛有一座古老的灯塔,为成山头至青岛港的船舶提供助航服务。始建于清光绪9年(1883年),由英国人设计建设,塔为圆柱形铸铁塔身,是胶东半岛最早的灯塔之一。塔高海拔32米,烛力4.5万枝。在改建后,分别增至14.8万枝和42万枝。抗战时期,日本军队利用该塔导航,残害我国军民,被美军用飞机炸毁灯塔。1956年原址重建的灯塔,即现在的灯塔,为一红白相间的横纹圆形石塔,射程15海里,塔高22米,灯高28米。
由于镆铘岛附近浪高雾大,能见度很低,建塔的同时建有白色的雾号房,从墙壁伸出一个号角,朝向大海,叫做雾号。现目前国内雾号所剩无几,镆铘岛雾号保存良好,称为中国航海史的活标本。电影《灯塔世家》的许多镜头都拍摄于此。
雾号有雾笛,雾笛利用空气压缩机,大雾时有规律地释放高压气体驱动雾笛发声。其雾笛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雾笛之一,我国最大的雾笛,听程32海里,雾笛采用弱高音播放,尽量减小了对周边村民的噪音影响。
灯塔区域内有爱妮公主坟,是德国一位公主的墓地。1896年,著名的德国“伊力达斯”号舰船在镆铘岛北侧不远处的东楮岛触礁沉没,船上爱妮公主、船长和若干士兵遇难,全部葬于灯塔附近,最大的是爱妮公主和船长墓。
在德国占领时期,德国人到这里来祭祀爱妮公主的人络绎不绝,二战后逐渐萧条。这灯塔、墓地留下了英国和德国文化元素、欧洲风情。
镆铘岛是个有故事的传奇海岛,据传因干将和莫邪夫妇二人在此铸剑而得名。也留下了吴越文化时期的历史传说,吴王阖闾派干将与莫邪铸造世界上最好的宝剑,他俩炼了几天几夜,铁水就是不能从炉里流出,眼看吴王规定的日期已到,干将急得犹如火燎。
莫邪问道:“为啥剑水不出?”干将说:“这是在铸宝剑,师傅说过,铸宝剑需要美女投入炉火,赐剑神为妻。”干将尚未说完,莫邪即跳入火炉,随即剑水流出,干将铸成两把雌雄宝剑,命名镆铘、干将。干将剑送给吴王,镆铘剑私藏。后被吴王知晓,命干将交出镆铘剑,干将不交遭到追杀。两把雌雄宝剑不得分开,幻化神剑一起飞走,隐藏于洪都(南昌)。
据传600年后,雌雄剑化作剑龙由南昌向东北方向飞去,飞到石岛湾上空,为石岛秀丽风光所诱惑,宜人气候所吸引,降入石岛海面,形成镆铘岛。在镆铘岛的岛西村,至今保留干将铸剑的遗迹。
令人称奇的是,与大海相距咫尺的地方,有一口淡水井,水质甘甜清澈,从不干涸。据说有一年,周围各村流行严重瘟疫,死亡人数很多,有哀鸿遍野之惨景。而岛上渔民喝了该井的水,都安全无恙,无一人患病,躲过了瘟疫的肆虐。
镆铘岛西头,离海岸不远处,有三块巨大的连成一体的礁石,从石岛北侧看,活像镆铘剑的穗子。这就是传说中的姑嫂石,礁石中间的大,两旁的小。满潮时,像一只三条桅杆的船,在碧蓝的海面上扬帆远航;退潮时,从岸边望去,礁石众多,似点点繁星,又像错落排成的巨型珍珠球,著名的“紫兎听涛”、“神雕凌地”,相望而立,紫兎似静心聆听,神雕欲展翅搏击,相映成趣,为一处胜景。靠海岸边上有许多被海浪磨砺的鹅卵石,多彩多姿,可谓奇石。我捡了不少,多数直接观赏,有的画上水彩画,更添情趣。
姑嫂石比较一致的传说是:在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的丈夫和儿子病逝,家中剩有婆婆、儿媳和儿媳妇的两个小姑子。
老婆婆病重,家中贫困如洗,为了给婆婆买药治病,嫂子带着两个小姑子赶海捞海鲜换钱。不料被龙太子发现,龙太子见两个小姑子长得天仙一般,垂涎三尺,顿起歹心,想霸占两个小姑子为妻,并派虾兵蟹捉拿,嫂子见状,紧紧拉着两个小姑子的手不放,不让虾兵蟹将抓走。这时,龙太子挥剑而上,亲自抓捕。眼看保护不了两个小姑子,此时,天空雷声大作,姑嫂瞬间变成三块巨石,龙子抓捕无果,气愤而走。
这里有人写过这样一段文字:“莫邪铸剑的炉火,铸成一座海岛岛湾,海浪开花的地方,有一块兀立的岩石,水云间,笑傲苍穹;有人叫它姑嫂石,传说贤惠的嫂子,为护住两个小姑子免遭龙太子所掳,手挽手化作三块巨石,岁岁年年向人们诉说一段深情和悲壮。
有人喊它三帆石,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渔汉子挂起云帆,扬帆远航,从波涛中辟出一条海上丝路,不眠的渔火,曜日映月;有人称它牛角石,尖锐的犄角,倔强地刺破海天,刺破命运的坎坷和红尘的无奈,张扬着渔家人勤劳朴实和无畏无惧的秉性傲骨……沧海桑田,镆铘岛满是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传奇,海浪声声,日夜吟唱千古不朽。
岛西庄的南海岸,有一大片金色沙滩,天然的海水浴场,沙滩平坦,坡度极小,看上去一马平川,是游泳的极佳场所。镆铘岛是海带养殖基地,沙滩常有海带之类的海产品从海中漂向海岸,海带质量上乘,赶海的或游玩的人可以顺手捡一些。有一次,我们与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秦延年一起,在此捡拾了好多的新鲜海带。另外,海滩上还有一些鹅卵石,喜欢石子的亦可捡拾一些把玩、观赏。
镆铘岛人文元素丰富,人才辈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从这里走出去许多革命人士。党和国家领导人谷牧曾在岛读完初级小学,成就了副国级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王茂润同志出生于这里,从镆铘岛的大庄村走出闹革命,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中央委员,国防大学政委,上将军衔。
从空军医院政委离休的开国少将马丹林,1926年出生于镆铘岛南洼村。抗战时期日本的一颗水雷漂到镆铘岛附近爆炸,马丹林的弟弟因此丧生。他怀着对日军的痛恨,开始了抗日生涯,在与日军、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建国后奉命赴北京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也是镆铘岛的名人。要说名人,可能许多人并不知道马丹林将军,更多的人知道马未都。马未都是马丹林的长子,比其父的名字响亮,文化名人、大收藏家、文物鉴赏家、编辑、作家,在《百家讲坛》说“收藏”52集,一举名扬海内外。
石岛灯塔就位于南洼村东南端,是南洼村的一大美景,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现于南洼村的东西路南旁,立一石碑,面朝北,上刻有“南洼村”红色大字,即马未都所书。(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写于石岛山海颐园小区
镆铘岛,位于山东省荣成市宁津镇东南海域(北纬36°54′48″,东经122°31′00″),三面环海,东南紧邻黄海,西靠石岛湾,距石岛港2.5公里。为荣成最大的岛,该岛因形似古剑镆铘,故名之。东北至西南走向,长5.3公里(一说6 公里),最宽处约1.5 公里,最窄处约0.3公里,平均宽0.84公里,岸线长20.22公里(一说18公里),最高海拔31米,总面积8.0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5平方公里(一说4.5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3平方公里,为荣成最大的岛。[1-3]
作者简介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81岁的毛兴文先生
都市头条
京都书画艺术网
山东书画周刊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