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巷口的旧事
文/侯万福
每次看到火巷口的老照片,都会让我浮想联翩,想起好多过去了的往事。
火巷口的老街和老屋,对于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家在这里居住了32年。
其中有一件事,至今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火巷口城门洞的上端,曾写过一条宋体大字标语。
字是用黑油漆写的,笔划横细竖粗,勾点匀称,字稳重端庄,刚劲有力。
现在想起那几个字,仍历历在目。
火巷口一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是一个热闹的地方。这个热闹的景象,是好几代人培育发展起来的。那时的商业店铺,电影院,文化馆,照相馆,新华书店大多都集中在这里。南北火巷口的街并不长,可这条街上充满着温暖的人间烟火,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过往的人们从中堡街向南走近火巷口,一眼就可看到城门口的上方,写着的“农业学大寨”几个大字。这几个字,曾激励和召唤着那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世界。
这条标语是1968年左右写在上去的。
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从照片上看,城门洞上这几个黑色的字已经脱落掉了,只剩下原来用白灰抹上去的灰白色的墙面和隐隐约约留下的痕迹。当时写这五个大字的时候,城门洞口,搭起了一个很高的脚手架。来来往往的行人,只能从木架子的空档里钻来钻去。直到这几个字写好了,木架子才拆除掉,火巷口才又恢复了以前的熙熙攘攘。
在这么高的城门洞上写字,要站在木架板上,面壁来写。把握字的结构准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我记得,当时架子板旁边站了好多观看的人,有大人,也有小孩。有看热闹的,也有是来欣赏学习的。从下面往上面看,字的笔划粗而实。观看的人,有的在低语,有的还大声说,没有两把刷子,是不敢站在上面近距离来写的。
在地面上,我们只能看到写字人的背影,脸庞看不到的。
我怀着崇拜羡慕的心情,抬着头静静地看着字的一笔一划组合,我的手指头也不由自主地在随着笔划的走向,上下左右移动,摹仿着字的布局结构,书写的线条。
看了好久,这时,写字的人,从架子上下来了。我从后面走上前去一看,写字的人,原来是我上小学时,教过我的姜老师。
姜老师是宗家洼人,圆圆的脸,大眼睛,个子不是很高,留着小分头,人长得和蔼可亲,内向朴实。
他给我们上课时很风趣,讲得有条有理,板书写得工整,耐看。我从心里很佩服他。
姜老师从架子上慢慢下来,直接往后走了十多米,远距离看了看字的整体结构,又登上了架板,写了起来。
这个写字过程,我看得清清楚楚,记在了心里。
以后,我在外地上学工作了,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姜老师了。
有一年,我在部队军训时,为某炮团的营区,也写过墙体字。我站在架子板上去写,这才真正体会到了当年姜老师写墙体大字的不易。
姜老师虽然没有亲自教过我写美术大字,但我从他书写的过程中,学习了好多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他书写时的背影让我难以忘记。
我很敬重他!
写于石家庄,2024年6月暑天。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