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上午,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红棉学堂”文史深研班由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孔庆夫副教授讲授《粤剧与岭南戏曲文化》,分享粤剧艺术之美及全方位科普粤剧、岭南戏曲知识。
孔庆夫,中山大学文学博士(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现任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计划“新锐学者”。已出版《粤剧唱腔音乐形态研究》等论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民委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广东省教科规划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已在《文艺研究》《戏曲研究》《戏曲艺术》《文化遗产》等学术刊物,以及《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获《新华文摘》《学习强国》全文转载多篇。两次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广东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王国维戏曲论文奖等奖项。

讲座开始前,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为孔庆夫同志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
讲座伊始,孔老师带领学员学习了粤剧的起源与发展。从西皮、二黄到南北路系统;从粤地民间小曲到融合高腔昆调;从曾经随商帮行走的“戏班子”到如今颇具规模的粤剧院等,一幅幅生动鲜明的历史画卷,伴随着孔老师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在学员眼前铺展开来。在说到粤剧的文化意义时,孔老师提到三点,一是发挥粤剧的标识性文化纽带作用,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二是发挥粤剧审美共通感的文化认同功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三是促进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为了让学员们能够更加直观领略到粤剧的魅力,孔老师给学员详细介绍了一部著名的粤剧——《白蛇传·情》。广东粤剧院出品的新编传奇粤剧《白蛇传·情》在传统剧目《白蛇传》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以“情”为主线贯穿全剧,蕴涵恋情、友情、爱情、悲情、离情等多种人间情感。在充分继承传统戏曲声腔和排场的基础上,着眼于对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基因的提纯与创新,给观众营造出青春、靓丽、浪漫、果敢和唯美的艺术享受。

该剧中西并用,传统与高雅并存,十分典雅,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粤剧开始,粤语温软,娓娓道来。一出老戏新写,情深婉转。剧情生动细腻,其中戏曲演员的唱、念、坐、打,以及精彩的排场演绎,引人入胜。整个故事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即使是不曾接触粤语的人,也能被其精湛的表演所深深吸引,是一出老少咸宜的粤剧精品。透过粤剧《白蛇传·情》名段赏析,学员们不仅掌握了粤剧在剧本、唱腔、编排方面的特色,而且体味到了戏曲艺术中所饱含的真挚情感。

通过本次讲座,学员对粤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粤剧之美、戏曲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正如孔老师在授课时表示,“今天来参加本讲座的各位老干部学员都是广义上的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大家喜欢粤剧了,并带动更多年轻人喜欢看粤剧、听粤剧、唱粤剧和学习粤剧了,粤剧文化才有保护、传承发展的可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枝繁叶茂,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后来者,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本次讲座是本期文史深研班的最后一次课。文史深研班全体学员为学校送上锦旗“读史寻根以文化人 传承经典创新教学”。学员代表吴永权深情地说道:“感谢学校开设这么好的课程,邀请这么多优秀专家教授来给我们上课,让我们学到专业知识、提高文史素养,期待下学期学校继续开设深受欢迎的文史深研班,期待和同学们继续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玉竹:今天算是真正开始相遇、相识粤剧,并开始相知、相爱粤剧了。之前只是知道粤剧是广东传统戏剧,知道红线女这位艺术家,知道几句《帝女花》唱腔曲调,就是个粤剧小白。今天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观看《白蛇传·情》,我动情了,流泪了,也开始爱上粤剧。我会继续了解、学习,进一步丰富自己对粤剧的理解和欣赏。话不多说,先追剧《白蛇传·情》,一定要多欣赏几遍。
郭健:我虽然是广州人,但不是粵剧迷,对粤剧兴趣不大,少有“睇大戏”。今天上了这堂课,才明白为何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南国红豆大名叫相思子)。由于课时所限,课间虽然只选播了粤剧《白蛇传·情》的片断,但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我仍被剧情所感染;突然发现粤剧原来有如此之强的艺术感染力。真有点惭愧自己身为广州人却不了解粤剧。粤剧善于吸取其它剧种、音乐的优点,具有包容并蓄、守正创新的特质,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在奋进新征程中所要提倡和坚持的精神吗?
刘丹:今天算是真正认识到了粤剧。记得刚来广州时,听不惯粤剧,觉得不好听。但随着生活的沉淀,慢慢又能接受粤剧了。今天看到新版的粤剧,还是很震撼的。粤剧的创新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连编曲、台词和服饰都更加接近年轻人的喜欢。创新让经典焕发出了青春的魔力!
黎伟彤:作为已经“70后”的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打小的时候就跟着老人家去看大戏和听折子戏,对粤剧还是比较熟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粤剧表演在传承之下有了很大的创新,之前在电影院看《白蛇传·情》,只是觉得舞台效果很好,戏剧情节有新意。今天一边回看一边听孔老师专业地讲解其中节点之奥妙,又有了很多新的认知和观感。
王秋儿:今天聆听孔老师的讲座,更加全面了解了粤剧的“前世今生”。明清时期,戏班随商帮入粤演戏淘金,各属地剧种,带来了综合性音乐形态,商帮退去,戏班留粤,互相搭台,音乐交融,形成了粤剧音乐。又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践行,使得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得以持续保持与不断发扬光大。由此可见传承与践行的重要。正如孔老师说的:大家都来做个广义上的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让更多年青人喜欢看粤剧、听粤剧、唱粤剧、学习粤剧,并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粤剧。
吴永权: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粤曲有一定的爱好,对同时代的粤剧名伶如红线女、陈笑风、林小群、罗家宝和倪惠英等相当喜欢。但是,对粤剧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色等就了解不多。今天孔老师的讲座,给我们追根溯源、指点迷津,令我们在读懂粤剧的过程中,更爱岭南文化。孔老师还重点介绍了当今粤剧界的领军人物曾小敏,结合近年的粤剧新作精品《白蛇传·情》,绘声绘影,画外点评,启发我们如何欣赏粤剧,受益匪浅。目前最令人关注的是粤剧如何传承给下一代?如何吸引年青一代的关注?我觉得曾小敏等一批粤剧非遗传承人的探索、创新,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我有个大学同学的女儿,今年二十多岁,是中山大学的毕业生,目前是上海戏剧学院在读博士生。在上周六(6月22日)这位同学到伦敦参加了英国伦敦戏剧学术交流会,并在会上发言,发言的主题就是粤剧,将粤剧介绍给参会的各国来宾。我们为这样的学子的选题鼓掌,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粤剧,传承、弘扬优秀的粤剧文化。
庄红宇:今天孔老师的精彩讲座,让我了解了粤剧的发展历史。从之前被戏称为“风油精味道"的戏剧(只有老年人才看),发展到今天还有马来语粤剧,英语粤剧等,真想现场听一曲感受一下别样的粤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孔老师现场为我们讲解如何欣赏《白蛇传·情》,粤剧演员的身段、唱腔、念白,挥舞水袖的打斗场面,极好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情感和永恒的美,粤剧浓郁的韵味和隽永的音律是岭南特有的风韵。可喜的是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成功,不仅展示了粤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了新的可能性,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高凡:今天孔老师讲授的《粤剧与岭南戏曲文化》课程,刷新我对粤剧的认知。原来陪伴我们祖祖辈辈成长的粤剧,从汉唐至明清发展到现在,融合了昆曲、二簧、梆子、粤地说唱以及港台流行曲、西方音乐戏剧元素,集东西南北之大成,更入选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粤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剧目不断融汇创新,越来越受到各年龄段的观众喜爱。孔老师现场播放、讲解了粤剧《白蛇传·情》,大家都沉醉在唯美、深情和精彩纷呈的粤剧享受之中,也为本学期文史班的最后一课划上圆满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