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的遥远回响
——马尹梅散文《我心目中的阿勒泰》赏析
文/曹权利
一、原文赏析
阿勒泰,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片地理上的疆域,更是无数人心目中的诗与远方。《我心目中的阿勒泰》原文发表在六月二十号凤翔区作家公众号之一“雍州跑团”平台。开篇,作者以谦和而真挚的笔触,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关于阿勒泰的梦幻世界。
作者首先以“很高兴参加凤翔区作协雍城读书沙龙”为引子,不仅点明了写作的背景,也透露出作者对于文学交流活动的热爱和珍视。紧接着,作者以谦逊而真挚的笔触,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懒散的人”。这种自嘲式的开篇,不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更在不经意间为整篇散文定下了基调——真实、朴素而又不失深意。
在描述群里的文化氛围时,作者用“文化积淀很深、佳作频出的老师”来形容,这既是对群内成员的赞美,也透露出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敬畏和向往。在这样的氛围中,作者深感自己受益良多,每个月读一本有意义的名家作品,不仅让作者的视野得到了开阔,也让其心灵得到了滋养。
作者巧妙地利用“走路、睡前、吃饭等碎片时间”来听书,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时间的珍视,也展示了现代人在忙碌之余追求精神富足的努力。而“只要打开手机,随时就能听书”更是体现了现代科技的便捷与高效,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复述了李娟笔下的《我的阿勒泰》,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西北的窗。李娟笔下的阿勒泰的乡村生活,既是艰苦的,又是充满乐趣的。大雪封门、荒漠戈壁、漏雨的帐篷,这些看似艰辛的场景,却被她用幽默而又不失真挚的语言描绘得生动而亲切。这种白描的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与众不同的乡村风情。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童年回忆。那些欺负人的小孩、弹唱会、洗澡的趣事,以及为妈妈和外婆挑选礼物的纠结,都让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特别是洗澡的场景,小男孩“挺”着“小鸡鸡”到处乱跑的细节,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感受到了那种天真无邪的童趣。在描述乌鲁木齐的生活时,李娟同样展现了她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情感。她写道:“乌鲁木齐很大,走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各种各样的生活都有……”这句话简单却富有深意,既表达了城市的多样性,也暗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作者提到李娟每次回家都要买一大堆东西,这不仅仅是对家的思念,更是对亲情的珍视。这种情感,不禁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年少时在外求学的经历。每当放假归家,作者也总是想尽办法给家人带些礼物,尽管那时的作者并不富裕,但那份心意却是无比真挚。
记得有一年暑假,作者特意买了几个学校食堂的馒头带回家,告诉父母这是城里的“罐罐馍”,比家里的馍更加美味。那时的父母,虽然未曾见过真正的“罐罐馍”,但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对我的赞赏与骄傲。那一刻,作者深深地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在记忆的深处,新疆的轮廓总是由大舅的叙述勾勒。那些关于新疆的点滴,如同古老的丝绸,轻轻拂过作者的心头,带着岁月的痕迹和远方的神秘。
大舅口中的新疆,是祖国最西边的瑰宝,那里地大物博,人烟稀少,仿佛是一片未被世俗侵扰的净土。他口中的北疆,气候温和湿润,富饶而美丽;而南疆,虽气候恶劣、干燥,却也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描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让作者在无数个夜晚,梦想着踏上那片遥远的土地。
大舅是40年代出生的人,他的青年时期在新疆度过,那段军旅生涯,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即使复员回家多年,他依然对部队生活充满热情,对新疆怀有深深的眷恋。他的讲述,不仅仅是关于新疆的风土人情,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老兵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作者以深情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关于新疆、关于生与死的动人故事。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叙述,更是对那片遥远而神秘土地情感的深沉表达。
大舅,这位家族中的长者,他的选择、他的骄傲、他的悲痛,都紧紧围绕着新疆这片土地。他将自己的儿子送往新疆当兵,这既是对儿子未来的期许,也是对自己心中那份对新疆的热爱和向往的延续。表哥在部队中的出色表现,不仅为他自己赢得了荣誉,更为家族带来了骄傲。然而,命运的无常却在这一刻显露无遗。表哥在一次军务中意外离世,这一消息对家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大舅,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面对儿子的离世,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他执意要去新疆,不仅是为了与儿子见最后一面,更是为了寻找那份属于他们父子共同的记忆和情感。然而,这一去,却成了永别。在处理表哥后事的过程中,大舅的心脏病突发,最终也随儿子一同留在了新疆这片土地上。
这里的文字,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新疆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大舅和表哥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新疆对于家族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情感的寄托和归宿。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大舅和表哥的故事的叙述,巧妙地展现了新疆这片土地的魅力和特色。无论是广袤的草原、雄伟的天山,还是那些勤劳善良的人们,都成为了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增强了读者对新疆这片土地的认识和了解。
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了大舅与母亲之间那份深厚的亲情,以及大舅对母亲无私的关怀与爱护。大舅,不仅是母亲童年的玩伴,更是她人生路上的坚实后盾,那份亲情,如同阿勒泰的雪山般纯净而恒久。
大舅比母亲年长两岁,身为家中的长子,他自小就展现出了对家人的照顾与责任感。在母亲出嫁后,虽然按照习俗,女儿与娘家的叔伯们走动减少,但大舅依然保持着对母亲的关心与照顾。他时常在农忙之余,不辞辛劳地来到母亲家,看望她,并帮助干些农活。这种亲情,超越了世俗的界限,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力量。
文章结尾,作者以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对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进行了回顾与感慨,同时将自己对阿勒泰的想象、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理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哲思与情感的画面。
作者通过提及母亲提及的大舅,巧妙地引入了对过往记忆的追溯。这种追忆不仅是对个人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亲情与命运的深沉感慨。一句“要是我大舅当年不去新疆该多好啊!”蕴含着对亲人命运的无奈和对历史的叹息,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接着,作者对李娟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与乐观进行了高度评价。荒漠、飓风、寒冷、贫穷和语言不通,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李娟的笔下却成了她与母亲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她们的坚持与乐观,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对命运的抗争。这种精神力量,无疑给予了读者极大的鼓舞与启示。
作者进一步将李娟笔下的阿勒泰与自己记忆中的新疆混合起来,构建出一个既神往又敬畏、既美好又伤感的阿勒泰形象。这种形象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它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情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思考。
最后,结尾以一句反问句收束全文,既表达了作者对李娟及其作品的敬意,也表达了对阿勒泰这片土地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的敬畏。这种敬意与敬畏,不仅源于对李娟作品的赞赏,更源于对生命与生活的深刻体悟。
二、艺术特色
作者通过对大舅与母亲之间关系的叙述,展现了亲情的力量。大舅作为母亲童年的玩伴,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照顾,更在精神层面给予母亲支持和安慰。这种亲情的描绘,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亲情的珍贵与伟大。
文章通过对阿勒泰地区习俗的描写,增添了乡土气息。作者巧妙地将大舅与母亲的兄妹情谊融入到阿勒泰地区的文化背景中,使得这份情感具有了更加深厚的地域色彩。同时,通过对当地习俗的描绘,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阿勒泰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
作者的情感如同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汇聚成深深的思念与感慨。这不仅仅是对李娟笔下阿勒泰的赞美,更是对一种坚韧、乐观生活态度的致敬 。“要是我大舅当年不去新疆该多好啊!可谁又能挡得住呢?”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作者在此提及自己的大舅,以及他当年选择去新疆的决定,这不仅是对过往的追忆,更是对人生抉择的无奈与感慨。生活的道路往往充满未知与变数,人们往往无法预知自己的选择将带来怎样的结果。然而,正是这种未知与变数,构成了人生的多彩与丰富。
作者赞美了李娟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够坚持下来的勇气和乐观。荒漠、飓风、寒冷、贫穷和语言不通,这些困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然而,李娟和她的母亲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下去,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她们不仅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以乐观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这种精神让人敬佩。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阿勒泰的向往、敬畏与伤感。尽管没有亲自去过新疆,但通过阅读李娟的作品,作者已经对那片土地有了深深的情感。阿勒泰的广袤与壮美,牧民们的坚韧与乐观,都成为了作者心目中的一部分。同时,作者也感受到了那片土地上的艰辛与不易,这种伤感与敬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作者对阿勒泰的复杂情感。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大舅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不仅是母亲的兄长,更是她生命中的一道光。每当母亲提及大舅,总是满怀感激与敬仰。这份亲情,如同阿勒泰的草原般辽阔而深邃,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朴素而真挚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内心。这种语言风格不仅符合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也使得整篇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我们不禁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所折服。她以朴实的语言,将大舅与母亲之间的亲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亲情,不仅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更让我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情谊。
全文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只有真实而感人的叙述。这种质朴而真挚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波动和人物命运的无奈。
链接:
马尹梅,医务工作者,一位心中有爱,喜欢阅读和旅游,对文学怀有神圣的崇敬感,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曹权利,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的凤翔人。
(审核:杨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