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庆德
沂水县泉庄镇,是沂蒙大地一片红色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烽火燃烧的岁月,无数热血青年参军参战,奔赴抗日前线和解放战场。无数革命群众手推小车、肩负担架,拥军支前。无数妇救会妇女,把最后一尺布做军鞋,把最后一口粮喂伤员。
在这红色的土地上,英雄的人民,形成了一个个战斗堡垒村、堡垒户。一个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面红色旗帜,在泉庄大地迎风飘扬。
癸卯年,为喜迎党的生日,“7.1”前夕,笔者走访了一个“红色群体”——建国前老党员,编辍成文 ,忆老党员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风采,记社会主义新时代他们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 管维贵
泉庄镇深门峪村管维贵,1925年9月出生,九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养育着他和姐姐,过着艰苦的日子。遇灾荒年景常饥不果腹,母亲领着他讨荒要饭。他痛恨旧社会,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的是对旧社会仇恨的种子。
深门峪村,位置偏僻,地处纪王崮山下,是境域早期中国共产党活动地点之一。1938年8月,村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李玉清,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1942年2月成立郭庄区,当年10月,深门峪村成立村党小组,组长为李玉会。
1942年,17岁的管维贵在党小组的教育下,有了新的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推翻压在穷苦人身上的三座大山,穷苦人才有好生活。从此,他积极参加党小组安排的任务,为八路军送给养、送情报。同年11月4日这天,八路军在纪王崮布防,国民党陆军113师第339旅677团3营9连官兵,在走马岭、水石庙子一线布下阵地,阻击日本侵略军进攻,从拂晓一直打到傍晚,管维贵和村几名抗日积极分子,爬上纪王崮为八路军送水、送饭,天黑战斗结束,八路军在管维贵等人的带领下,从纪王崮下山穿过深门峪村西去。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解放战争时期,郭庄区委根据上级指示,开展征兵工作,动员青年参军入伍。1947年,22岁的管维贵,参加了八路军,编入华东军区炮兵340团一营二连任班长。1948年6月在攻打开封城后,当年6月,管维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作战中,他参加过淮海战役,主打邱清泉部。接着参加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团长系邱世文,1950年第二批赴朝志愿军,1952年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当时担任炮射长,用的是连发762野炮。当时,上甘岭阵地上炮声隆隆,他的耳朵被炮声震聋,落下残疾。回国后,1953年10月,在浙江奉化炮兵340团军训中荣立三等功一次。在1955年5月5日复员,他在部队参战期间,荣立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两次。
管维贵复员回村后,丁德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是年,管维贵加入了村组织。1955年10月,深门峪村党支部,被郭庄区委评为一类党支部。当年深门峪77户,加入初级合作社57户,占74%。1956年深门峪村77户,人口数331人,全部加入高级社。
1958年成立泉庄人民公社,管维贵担任小生产队长。1961年李清荣担任村支部书记,管维贵担任副书记。工作中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1971年被评为沂水县“三代会”代表,出席了沂水县三代会。1972年打机井1眼,解决了村民的人畜用水困难。1973年,他参加了辛大铁路会战,由于他苦干,获得了山东省“省级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发奖状,以资鼓励。
在学校教育体制实行“开门办学”时期,管维贵被派往沂水九中,做“忆苦思甜”报告,讲革命军人故事,在学校开展学生红色教育。在管维贵担任九中学校管理员期间,经热心人撮合,和里庄猪栏峪失去丈夫的1939年生人的齐明花结成夫妻,1979年冬,带着五个子女,搬回了深门峪村,开始务农,管维贵又开始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一职。
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年近六旬的管维贵,退任副书记一职,专心管理一家人的责任田。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管维贵不忘党员本色,为村里开展各项工作,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
癸卯年6月13日,98岁的管维贵老人,嘴里说着:“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诸类话语,这就是一位老中国共产党员,从心底迸发出的心声。
(二)张万俊
泉庄镇张庄河南村张万俊,1926年5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张为贤,靠种庄稼维持一家人生活。张万俊兄弟两人,他为长兄。
1940年,张万俊14岁那年,村里有了第一个党员张万风,在村里开展群众工作,发动村民抗日。从那以后,张万俊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郭庄区委在河南村,开展征兵工作。当年,他和张万苏、张学松、张学水等五位青年参军入伍,张万俊编入八路军山东军区3纵7师19团1营3连。当年,随部队经过长途跋涉,转战到了东北战场。当年8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1月,部队编为东北民主联军7师19团,张万俊先后参加了解放台安县、收复鞍山钢铁厂、攻打锦州等战役。
攻打锦州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在冰天雪地战斗,对于山东籍的兵来说,是严酷的考验。冰雪近两米深,靠挖冰雪垒砌战壕。张万俊和战士们,挖通冰雪通道接近城池,爬上国民党军的围墙攻城,在锦州打了好长时间,张万俊连队牺牲了很多战士,其中就有山东籍战友。
1946年4月18日,四平保卫战打响,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在打四平街南门时,张万俊连队,严重缺少枪弹,战士只好从敌人手里夺取战利品,夺枪时,张万俊靠的是跑得快,夺得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敌人武器。在一次战斗中,张万俊胳膊不幸受伤,被担架队送进了战地医院救治。
1947年4月,21岁的张万俊,和五位因在战场上受过伤的山东籍战士复员。他们从丹东市坐船,在海上遇到了大风大浪,好在有惊无险,六人在烟台,正赶上国民党大军,向华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张万俊和战友们在烟台,被当地政府送到胶东第十荣军学校,帮助医护人员照料残疾军人。
1948年某月,张万俊二次参军,重返战场。这次,荣军学校都是负伤军人,端不起枪,在战场上,前线的战士头里打,张万俊和荣校战友们,给炮兵部队输送炮弹,和收缴国民党部队被消灭以后,遗留下的大炮和炮弹等战利品。
张万俊,二次参军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解放杭州等著名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张万俊被部队分配到位于福建省的华东军区军械库408仓库工作,负责修整、收发军械弹药等。1955年,张万俊回家和本村的一位姑娘结婚。
1958年3月,张万俊复员,离开了战斗和生活了十三年的部队,回到了河南村。
回村后,当年9月,成立了泉庄人民公社。在人民公社时期,张万俊当过小队会计,赤脚医生和石匠,他乐于助人、热情诚恳,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1966年,张万俊的妻子因病去世,给家庭带来了不幸,留下了一个三岁的女儿,张万俊又当爹又当妈,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但张万俊性格开朗,能说能笑,把烦恼抛入脑后,一门心思把精力放在大队的农业生产。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张万俊在村东洼,建了一片果园,盖了一间房子,吃住在果园。壬癸年6月15日,在果园见到97岁的张万俊,性格开朗的他,对现实生活感到非常满足,乐哈哈地说:“旧社会受了苦,现在享了福,共产党就是好!”随后和我走出果园,去村超市买吃的和生活用品。
看着张万俊老人戴着草帽,拄着拐杖,走在水泥路面上,身穿着最显眼的黄军褂,令笔者动容,难道“黄军装”是老军人最爱的着装。
(三)吕全义
泉庄镇张庄村吕全义,生于1928年,1945年参军,1946年3月入党,是位有着七十七年党龄的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员。
张庄村,泉庄境域早期中国共产党员张绍武,最早在该村传播马克思主义。1936年建立了村党支部,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个古老的村庄点燃,为了追求光明,赢得解放,热血青年毁家纾难,投身革命走上了革命道路。吕全义13岁参加革命,担任村儿童团长,在村党支部秘密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时年17岁的吕全义积极报名,参加了鲁中军区子弟兵团,投身到了伟大的革命战争中去。
入伍期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斗有近百次,战场从沂水、淄博转战到潍坊、益都、济、兖州、泰安。最惨烈的战斗是协同兄弟部队,解放章丘和临沂城。1947年,吕全义所在部队,鲁中军区第九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八纵第二三师,吕全义担任六七团通信员。是年,参加了南征北战,在莱芜战役一次执行任务中,他不幸被敌人子弹射中腿部负伤,为不暴露目标,他忍着伤痛钻进一个石堰洞穴,用石头堵住洞口,待敌人退去,打扫战场时部队士兵解救了他,因伤势感染耽误了最佳救治时机,在部队医院的精心救治下,还是没能治好他的右腿,受伤的右腿只能伸直,不能自由弯曲。19岁的他,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失去了一条右腿,开始了他漫长的双拐人生。
在吕全义怀揣部队和地方《复员证明书》回村后,张文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党组织接收了部队转业党员吕全义,分配他在村党支部分担党务工作,在部队接受了军队纪律和党性教育的他,身残志不残,仍然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严格要求自己,和党组织保持一致,积极开展互助生产运动,组建互助组,发展农业生产。1956年8月,吕全义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拖着他那条伤残腿,穿梭于大街小巷,发动青年积极加入团组织,白天开展集体生产,夜晚参加夜校识字班,学习文化知识和马克思、毛泽东思想。当年12月22日,吕全义当选为沂水县塔山乡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吕全义担任大队党支部委员,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开展工作。1966年,这年,他因年龄问题,离开了十年的大队团支部书记岗位。
1971年,受教学制度影响,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吕全义担任张庄小学名誉校长,在课堂向同学们讲述,张庄村第一位党员张绍武,组织人民武装对敌斗争;讲述革命烈士张文义,被顽固军抓去受尽酷刑,仍然不屈不挠,守口如瓶,保守党的秘密,最终被国民党顽固军杀害;讲述他自己少年在村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革命战争时期,在部队身经百战,转战于鲁中南,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遗憾地退下了战场……
吕全义一家,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后代子孙,在政治上要求进步,有七名子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堪称党员之家,儿子吕志学、吕志奎、吕志杰、吕志岩;孙子吕兴宝、吕兴亮,虽然年龄不同,生活的时代不同,但同样是为了一个信仰,在党旗下宣誓,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四)隗开明
泉庄镇崮崖村隗开明,1932年8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有兄弟五人,他是兄长。
隗开明的童年时光,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经常扫荡沂蒙山区,父亲隗振东带领全家人,为躲避日本兵,东躲西藏钻山沟爬高山,一家人受尽了战争之苦,生活之难。
1944年4月,崮崖村有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隗开良,从此,崮崖村有了革命的火种,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崮崖民众在中国共产党员傀开良的带领下,开展抗日工作。
1947年,崮崖村有了第一个党支部,书记傀开良,成员苗富顺。是年,村党支部响应上级号召,动员有志青年参军入伍,年仅16岁的隗开明,在父母的支持下,舍小家为国家参军入伍,在八路军山东二军分区警卫营任战士,在山东参加过莱芜战役、济南战役。
1948年11月,隗开明所在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1949年2月泰安分兵,隗开明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第9兵团27军356团。隗开明在泰安一次战斗中负伤,他轻伤不下火线,又随军南下。1949年4月参加了渡江战役。同年4月,隗开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共产党员。1949年5月,隗开明参加了解放上海战役。1950年5月,随部队进入四川,在四川参加过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6兵团改编。1950年11月,第9兵团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隗开明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在朝鲜战场,隗开明入朝半年,由步兵转为炮兵。打过美军2师,五次战役中有长律湖战役。在冰天雪地,隗开明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隗开明被部队留朝,帮助朝鲜搞战后建设。
隗开明1955年复员,回到了离别八年的崮崖村。隗开明没有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而是在79户,393口人的村,带头组织村民加入合作社。1955年10月,入社户69户,占87%。1958年加入泉庄人民公社以后,隗开明在村参加集体劳动,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隗开明时刻不忘自己是位中国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在村党员活动主题日课堂,讲述红色故事,教育新时期党员,让党徽在基层一线闪耀,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2023年,泉庄镇5月份部分党员、积极分子优秀事迹展示,七十四年党龄的隗开明事迹如下:“五月份以来,多次为年轻党员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
(五)胡加英
泉庄镇西昌峪村,有一位七十九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胡加英。
胡加英,1927年4月14日出生于上柳家良子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胡成立(1893一1948)育有二儿三女,胡加英为长女。
上柳家良子村虽然地处偏僻,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也遭到了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1939年秋,日本侵略军一个士兵,在王庄附近失踪,日本兵开始报复,沿王庄一路烧杀到了上柳家良子一带村庄,害得村民无房居住,人们对日本兵深恶痛绝。1939年日本侵略军扫荡期间,胡加英的父亲,曾被日本兵抓去运物资做苦力,受过惊吓和折磨。
抗日战争时期,上柳家良子村,属沂水县四区王庄乡管辖,村距王庄6.2公里,东靠猪栏崮,西依江家崮,东南接壤三区境域,村处山洼,村民居住分散,便于开展抗日工作。四区委早在1939年3月,秘密发展上柳家良子村贾立成,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上柳家良子、下柳家良子、透明崮第一位中共党员。1943年9月成立党小组,组长贾立成,成员贾守义。年仅16岁的胡加英和同伴魏宗花、魏宗叶、闬贵花、田玉花、田桂英等八位女青年,在党组织的发动下,秘密参加抗日工作。八位女青年都隐瞒着父母,暗地里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每逢夜晚参加会议或开展活动,在门外敲打石薄板发暗号,相约同去,害怕父母知道女儿参加革命担惊受怕。
1944年1月,胡加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还有七位姐妹入党。入党后,她们的抗日积极性更加高涨。在民兵队长姜玉新的带领下,站岗放哨,盘查可疑人员,每逢日本兵扫荡,及时组织群众上山躲藏。一次日本兵来扫荡,胡加英等民兵藏在山上树棵子里,监视着日本兵动向。胡加英说:“日本兵来扫荡,转来转去祸害老百姓,天黑不见了踪影,第二天早晨又来了,村里人白天不敢回家,地里的活也捞不着干,庄稼地都荒了。”
1947年,八路军攻打孟良崮,王庄区委分派了柳家良子村支前任务,每家每户分派粮食,户户群众推碾、推磨加工煎饼,供应部队。上柳家良子全村一盘石碾,白黑着转,推碾妇女换一拨又一拨。胡加英等青年党员,白天去王庄区委领任务,晚上在油灯下支鏊子烙煎饼,一连几天忙忙碌碌,完成了区委分派的支前任务。当年7月,国民党部队沿泰石路东进,攻击我鲁中解放区,占领王庄后继续北进。18日,占据姜家崮的鲁中二军分区所属十一团一个班,14名指战员,向来犯之敌射击,困于姜家崮以南的国兵党部队,调重兵攻击。地处姜家崮下的上柳家良子村,和附近村群众,在胡加英等党员的组织下,藏到北边的深山隐藏,并且把家中粮食和生活用品,埋到野外,不给国民党军队留下生活补给。八路军战士,在姜家崮坚持战斗十多天后,终于完成了狙击任务,在夜晚悄悄撤下山,返回了部队。之后,国民党部队在姜家崮下的上柳家良子和附近村,开始抢掠老百姓财产,连挡门板子都卸下来,当做烧火做饭的烧柴,老百姓深受其害。
胡加英老人回忆,1947年,村里来了一位女八路军李副政委,丈夫姓王,是部队连长,李副政委三个小孩,最小一个大约七八个月大,区委安排胡加英由她负责秘密掩护,胡加英给李副政委,缝制了一套老百姓服装,换下军衣和孩子们在一间小屋里居住,跟随女干部的还有一位徐秀娟,原是一户人家的童养媳,在婆家受尽苦难,她的哥哥把她领出来,参加了革命。还有一位陈姓男勤务员。上级每天拨给胡加英三斤粮食,她便把粮食磨成糊摊了煎饼,是李副政委几口人的生活。那个时候荒乱,为了李副政委和孩子们的安全,胡加英和勤务兵白天警戒,晚上每户查户口,李副政委在村里隐藏了40多天,胡加英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只听她说是“胶东”什么“渤海”的部队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胡加英嫁给了郭庄区西棋盘村刘立志,党员关系也转给了村党支部。随后一家加入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成立泉庄人民公社,胡加英一家因住家和土地相邻西昌峪,自愿并入了西昌峪村。
今日胡加英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从老人这里,我惊喜地得到一个信息,泉庄镇尹家峪村,已故老共产党员魏宗叶、田贵英,也是1944年1月抗日战争时期,和胡加英同一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
刘庆德,1965年生,沂水县泉庄镇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协会员,沂水县作协会员、理事。采写民间故事、游记、村史、散文。
文中史料内容真伪,由作者负责。如有侵权或有误,望告知修改或删除。
编辑:知音识曲
“中国经典文学”栏目发布优秀稿件。投稿微信13606458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