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人笔下的住宅意境作者/蔡枝强
古代人的居住条件没法和现代人相比较,修仙者或隐士住山洞或茅草屋,就连诗圣杜甫都住草堂。何以见得?有诗为证。唐代诗人钱起《题温处士山居》诗中写道:“谁知白云外,别有绿萝春。苔绕溪边径,花深洞里人。”这是钱起拜访隐士温处士时在山居题的诗。杜甫就更明显了。他写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出了他居住在茅屋里,深秋刮大风,把屋上的茅草卷走了许多。茅草有飞过江洒在江郊,有的挂在林梢,有的转沉塘坳。小孩子们抱着茅草跑入竹林。使得大雨到来时,杜甫的茅屋漏雨了。整个屋子没有干燥的地方,冰冷和潮湿使得杜甫一夜未眠。他的糟糕境遇,使他联想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不知道有多少“寒士”有着像他一样的遭遇?他高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显现出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极大关注和爱及天下的博大胸襟。
其实杜甫的茅屋就建在河边,屋子周围有许多大柳树,向远望去,可见远处的雪山。我们一般人就看到此处作罢。可诗人的境界深远,让人折服。杜甫在他的绝句中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不愧诗圣,他的一句诗,便是一幅画。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第一幅,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婉转鸣唱,让人不忍驻足聆听,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第二幅,在湛蓝的天空中,翱翔着一行白鹭。白鹭的白和蓝天的蓝融为一体,一个是暖色,一个是冷色,色彩对比鲜明。更突显出白鹭自由飞翔的优美身影,使人久久凝视。第三幅图,窗户像一个大相框,通过窗户望去,远处的雪山正好镶嵌其中。西山雪岭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久而久之,形成了“千秋雪”。诗人见到这奇景,感慨万千。第四幅图,门外岸边停泊着许多船只。这船是通往东吴的“万里船”。人们不仅会想到,这些船将要起航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航船有着各自的使命。看是静静地停泊,实则早就规划好航程。这四幅画各有千秋。第一二幅画,是动,一个是黄鹂鸣唱,一个是白鹭上青天。但一个有声,一个无声。使得画面绘声绘色,又从不同角度展现动态。三四幅画,是静。但“千秋雪”是时间长,“万里船”是说路途远。一纵一横,显现出诗人胸怀开阔。四幅画在一起,有动、有静、有纵、有横,情景交融,展现出诗人住在茅屋心态乐观,以及高深意境。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看他的朋友湖阴先生时,曾在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诗是这样写的,“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写的就是湖阴先生的住宅。我们一般人看到的是,绕过两座山,就是湖阴先生的住宅。住宅前有水绕过,有自己栽的花草树木,房前屋后十分整洁。但在诗人的眼里,住宅境界升华。庭院经常打扫,就连夏天南方常出现的青苔的痕迹都没有。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有规律的成片成行,花开正艳。一水绕过田地,把绿色呵护的淋漓尽致。两座大山推门而入,无尽的绿色扑面而来。王安石的诗像拍摄的电影一样,镜头由近到远。特写是庭院,干干净净。然后是亲手栽的花草树木。再远就是一水护田将绿绕。最后是两座山推开门,把无尽的绿色送到观众的面前。让本来的静物活了起来。大山推门而入,气魄瞬间大增。古代诗人的意境让人耳目一新。
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这是诗人对寺院的描写。清晨他走进寺院,旭日阳光普照挺拔的山林,是神秘,还是庄重?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穿过曲曲弯弯竹林小路,到达幽静的场所,就是禅院。这里花草树木繁多,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是写禅院之实,但颇有象征意蕴,曲曲折折的路通向好的去处。世上太多的事就是如此。这就是诗人的高深意境,这正迎合了中国园林构造秘诀。群山沐浴着阳光,鸟儿喜悦地欢唱着。潭水中映照出诗人的影子。顿时心灵放空,忘怀一切,而得到了宁静和彻悟。因此禅院显现出万籁俱寂。俗话说,“晨钟暮鼓”。只剩下早晨的钟磬之声。这是召唤,让人放下,成为那一刻的永恒。诗人以禅悦的态度洞穿事物,僧人生活的场所意境深远。在佳境中令人感悟和共鸣。几个古人笔下住宅的境界是不同的,但他们目光犀利,把他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完美的展现出来,使本来的面目升华,让人啧啧称奇。这就是实力,意在需要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
作者简介:蔡枝强,男,中共党员,退修教师,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文联系统期刊联盟、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签约作家,《神州文艺》签约作家,政协文安县第十届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成员。在全国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在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上发表文学作品一百二十余篇,计二十余万字。出版民间故事集《龙街》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