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八千年文明看天水
6月30号早上7点,我们一行24位游客从兰州火车站转大巴旅游车去天水。一上车羌族女导游就给我们上了一课。说出门旅游要不计较、不比照、不睡觉。不计较吃住条件,不抢座抢食,不睡觉也要把景看好拍好。都是老游击队员了,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何足挂齿。
天水市,古称秦州、上卦,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天水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截至2024年3月,天水市辖2个区、5个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天水市常住人口为290.72万人。
天水市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拥有约8000年的文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天水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截至2024年3月,天水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42处。
2023年,天水市地区生产总值856.78亿元。
为什么会有“八千年文明看天水,五千年文明看西安”。中华文明之祖源看天水八千年文化,天水古称成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缊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是人类始祖伏羲,女娲补天都降生天水。所以,天水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天水有五大文化: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赢秦文化,三国文化。也是古丝调之路的必经之地。
有距今8000千年的大地湾遗址,是国的新石器时期最早,时间最长,最完好的古遗址,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出土文物1万多件,最著名的人头陶罐,被誉为中华国宝。先祖们創造了灿爛的中华文化,从而更加说明中华民族文化摇篮是黄河流域,大地湾遗址要早扵余姚河姆渡,大汶口,还有西安半坡遗址,最少也要2000年。大地湾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现的成果之一。
甘肃虽然地处偏远,但其久远的历史文化,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远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更是遍布全省各地。甘肃天水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的故乡,1978年发现的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4800—7800年,从考古学上为伏羲氏在这里的活动提供了实物依据。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西戎、羌、氏、匈奴、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或建立过政权。至今,甘肃仍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其中的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的特有民族。各民族特色鲜明又相互影响,正是几千年的多民族融合,共同创造了甘肃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多民族色彩和多区域特征上,既丰厚又独特,别具价值,如大地湾、莫高窟、嘉峪关长城、麦积山石窟、拉卜楞寺、崆峒山等历史文化遗存。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因此就有“八千年文明看天水,五千年文明看西安”这一说法。
天水的五大文化包括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和先秦文化。
伏羲文化:天水市被誉为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伏羲文化遗存。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头之一,包括网罟的发明、八卦的创制、彩陶文化、玉石文化、龙文化的倡导等。
大地湾文化: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是一处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该遗址展示了从农业社会初期的小型社群发展到初步文明化社会的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石窟文化:天水拥有著名的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后秦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以其精美的佛教艺术而闻名。麦积山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古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艺术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古战场文化:天水在三国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收姜维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该地区出土了大量的三国时期文物,如弩机、马刺等,留下了丰富的古战场遗址。
先秦文化:天水是秦国的发祥地,秦人的先祖非子在此牧马有功,被封邑于此,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壮大,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步伐。秦国早期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甘肃天水一带,天水的先秦文化自然非常有名和重要。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天水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该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四大石窟的建造年代顺序依次为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公元366年),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时期(384年~417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494年)。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位于秦岭西段北麓,山峦迭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称。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峰崛起,山高142米。据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著名禅僧玄高、昙弘聚积僧人300禅修。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洞窟开凿在悬崖绝壁上,“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现存窟龛221个,泥塑、石刻造像7000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八座,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以突出的人格化、世俗化和形神兼备、动静相生的独特风格,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圣地之一,对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伏羲文化是伏羲时代产生的龙文化、玉文化、观天文化、姓氏文化、渔猎文化、太极八卦文化,原始文字与数字文化的总称。太昊伏羲皇首创的龙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传统、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甘肃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
天水伏羲庙又名“太昊宫”,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明清宗庙建筑群。现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伏羲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四进六院,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主体建筑先天殿内现存明代伏羲泥塑彩绘巨像,身高三米,手托先天八卦盘,威仪古朴,俨然一位古代圣者的形象。殿内天花彩绘河图居中的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图,在国内古建筑中绝无仅有。太极殿尽间明代木质窗棂透雕团龙、团凤,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木雕艺术的精品。伏羲庙内有64株古柏,以64卦方位栽植,另有千年槐树一株。老树参天,柏影掩映,鸟雀翔集,情趣盎然。
《天水千古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推进甘肃省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是未来天水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是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再上层楼的新标志。
据介绍,该剧是甘肃四库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继《又见敦煌》剧目在国内旅游演艺行业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全力打造的又一部文化力作,是以伏羲文化、麦积山文化、大地湾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沉浸式情境体验历史剧,填补了甘肃东中部没有大型旅游演艺的空白。首演之后,将常态化演出、市场化运营。
全剧共分为三个区域,以伏羲文化、麦积山文化、大地湾文化为主题,带领观众分别从两个不同的通道以正/逆向环绕方式行走成一幅太极八卦图,两条线路的终点均汇集于以“人”为主题的三区,恰好应和了整台演出“天地人合”的理念,在创作与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剧中展现了活色生香的天水民俗,并艺术化地呈现举世瞩目的盛典——伏羲大会的场景。秦汉、三国、唐宋乃至近代的历史文化人物如秦非子、姚兴、冯国瑞,天水闻名于世的大地湾、古战场、麦积山等,都将超越时空,随着故事的推进情景般重叠呈现,人们将感受到天水作为华夏文明见证,跨越历史维度的宏大气量。
作品中追寻天水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涵,从伏羲出发,穿越八千年历史,探寻华夏民族的起源。从看到智者伏羲一画开天点燃智慧的火光,到领会坚守这方土地的人们的拼搏与勇气;从九州部落合而为一的巨龙腾飞,到感知今天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宗克穷,笔名,清泉,1967年生,中共党员,现已退休。曾任第六师五家渠市文明办主任,五家渠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兼职第三、四届提案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在职行政管理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新疆、兵团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在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诗词、歌词、摄影创作方面。目前由他创作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歌词已有30余首,代表作有《啊延安》,古体和近现代诗300余首,代表作有组诗《昆仑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