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九十五岁老人的家庭梦文/刘志敏
(原创 刘志敏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4-07-02 河南)
刘志敏老师导读:(政策链接)90周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有政策可以享受高龄津贴。由每个地区的区财政支付。各地区会根据当地的财政情况,支付的金额也不同,一般每个月在100-500元左右。高龄津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高龄老人基本生活问题,对保障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晚饭后,在镇上最繁忙的十字街口,伴着闷热的天气,我漫不经心地走着。当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时,我便四下张望。喊叫我名字的是一位熟人,姓蔡。他在十字路口东南角有自己的临街门面房,开有旅社,兼有其它生意。他虽谈不上亿万富翁,起码在当地也算是个殷实之家、成功人士,现在可是过着衣食无忧,兼有节余的小康日子。
来到他家门店外的树荫下,但见吃饭的桌凳尚未收拾。和他隔桌对坐的,是他年逾九旬的老母亲。这场面,让人明显能看出来他们现在过的是二人生活。待我落座后问起家庭的女主人,得到老蔡的答复是到洛阳去帮助儿子家带孩子了。我笑曰:“这样也好,在家没人管教,多自由?!”随即,我们一起开怀大笑!叫他老蔡,其实他只比我大两三岁,也刚满六十。
接下来,他回屋里洗洁餐具。这样,我便和他的老母亲有了一段单独相处的时间。他之所以将我凉在一边去忙自个的事,是因为我和他的老母亲并不陌生。二十多年前,镇上的中学还在他家西隔壁,加上好朋友家又和他家共用一个过道,那时我和他们一家就非常熟悉。
很快,我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当我这次再向大娘求证她今年的真实年龄时,她没有半点迟疑,且底气十足地告诉我,她今年已整整九十五岁了。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说话腔门大,胜过那些五六十岁的人,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迹!和她年龄相称的,唯有那脱落后所剩无几的牙齿。也正因为她有超越自身年龄的听说能力,平时路过时,我也总喜欢和她拉扯几句家常。每次聊天她总笑声不断,她心里高兴,我自然也会被她的情绪所感染。都知道老人是宝,某种意义上他们更是哲理的化身。倘遇心结,聊天时会被他们不经意的三言两语所打开。这时候,不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而是“听了老人言,幸福在眼前”了!
很早就知道老人的娘家在二三百里外的平顶山一带。因此,我和蔡大娘的闲聊无意中又扯到了她的身世上。有句老话叫“近乡情更怯”,谈及家乡和亲人,这是常人都极易动情的话题。对于一个耄耋老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老人告诉我她出生在民国十八年,家住老禹县(现在平顶山禹州一代),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她说,民国二十一年,那年老家闹灾荒,父亲带着刚满十二岁的她和一个妹妹一路向西讨饭谋生。他们翻山越岭,涉汝水过伊河,最终在豫西古镇白杨树街落脚。为了让一对女儿活命,父亲忍痛将她们姐妹俩分别送给了当地的两户人家作童养媳。因家中还有妻儿老人,父亲不久便返回了老家。
大娘对自己身世的诉说专注且清楚,犹如当年她在村头小溪边漂洗着一件祖传的粗布衣服。她是那么仔细那么认真,把一件老旧的衣服漂洗得干干净净,连布衣的纹理也被她洗得清晰可见。我用这样的比喻,或许只有那些离家久远的、失去了家园的人们,才会有如此真切的体会。
当我问及她的妹妹后来的下落时,老人情绪有点失控了。她说,解放后许多年,老家来人寻找我们姐妹俩,因我所在的家庭,住址准确详细,家人并没有费太大的事便找上了门。可在寻找妹妹的过程中,买家并不十分配合,说妹妹中途又卖给了附近的南留村。结果再到南留寻找打听,人家说人早已死掉了。说至此,老人眼眶中似有混浊的眼泪在滚动!
正当大娘情绪不能自抑时,他的儿子会来已整理家务完毕。他补充说,现在早已和舅家相认,那边人口众多,凡有红白大事,他和姐姐弟弟们都会遇事必去。另外,隔上一年两年,也会安排母亲和舅舅相见。作为儿子,谈及这些,他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会来是个大孝子,白杨西半街人都知道!
看着眼前数间宽敞明亮的临街商铺,我向大娘打趣道:“您小时候真苦,现在可是全白杨树街最幸福的人了?!”老人应声大笑:“就是,就是!”
我们的话题又转到她的养老问题上了。我早就知道大娘的养老问题不像现在大多的家庭。他不是在两个儿子家轮流居住,而是想在哪家住就在哪家住,俩儿子由着老妈的意。这样,老人高兴,儿子乐意,可谓两全其美!
当问及最近是否在老家小儿子喜来那里住过,老人心里乐开了花:“喜来家添了一对双胞胎孙女,八个多月了,他们忙俩孙女还顾不上呢,我可不回去再拖累人家?!”
我也早听说喜来家媳妇是从甘肃远嫁河南来的,我又打趣老人道:“您们家可真特别,不是联合国,起码也是个联合省?”老人又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她口中那两三颗不完整的牙齿,宛若几个捉迷藏的小顽童,若隐若现,调皮可爱!
当我告辞离开这一家的母子二人时,我心里产生了新的感触:这一家祖孙中的两代媳妇,进入这个家庭的初心并不一样,但他们都最终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可谓殊途同归!
家庭梦,中国梦!
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也祝福这幸福美满的一家人!
作者简介:刘志敏,白杨镇一中教师,幼时梦想是当兵,当作家,不成。今独钟情于家乡的白杨树。愿做一个在默默无闻中奉献自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