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遗风今犹在
——日本游印象
文/常明慧
时序甲辰,节逢小满,孟夏之日,万物并秀。三秦大地麦浪滚滚,朝霞映照下的古都长安分外壮美,繁忙的咸阳西安国际机场候机大厅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井然有序地或在办理登机手续,或在等待安全检查,或在期待远方的亲人归来,或在依依惜别朋友远行,场面温馨而令人难忘。
我和夫人心情愉悦地登上飞机,开始了前往日本观光旅程。几天来,从成田到京都,从东京到名古屋,从奈良到大阪,游历于日本的山川湖泊,穿行于城市的繁华和乡村的宁静之中。
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在东瀛的所见所闻,无不侵淫着中华文化的印记,华夏文明的遗风随处可见,从汉字与日文相混的标识,还有所到之处的人文景点,深感华夏文明渊远流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公元5至6世纪,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当时的日本大和民族曾多批次遣派人到唐朝学习取经,大唐曾派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交往中,日本把中国随唐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移作己用,东方传统文明特色浓郁,以至于到明代,依然向中国朝贡学习。
从这次旅行中,不难看出,从浅草寺到八坂神社,从伏见稻荷神社到大阪城,再到清水寺,人们看到的庙宇建筑风格与我们长安城的建筑风格,有很多相同之处,要么色彩以大红色调为主,鲜亮夺目,要么,以灰黑为主,庄重古朴,不时让人有穿越之感觉。
就连车辆行驶的道路提示牌,大都是以汉字为主的标志,去富士山的路上,不时会出现纯中文的“徐行、工事中、速度落、追突注意……”,尽管和我们在公路标牌表述上不同,但在意义上没有本质区别。
一提说神社,作为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靖国神社,由于祭放侵华日军战犯的亡灵,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其实,这只是日本神社的冰山一角。
在日本,神社是神道教的庙宇,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信奉神道教。神社主要用于祟拜与祭祀神道教中的名神灵,每一坐神社,都有一个或多个主祭神和自然及各种其它神灵。当然,中国人民反对的是那些犯下滔天罪恶的侵华战犯的神位。
我们这次去的浅草寺,就是日本东京一坐知名的佛教寺,寺内供奉着观音佛像,但不是主神,而是一尊菩萨塑像。而建于8世纪的伏见稻菏神社,则主要是祀奉以宇迦之御魂神为首的诸位稻荷神。而稻荷神在日本人心中,是农业和商业的神明,香客前来祭拜,求取农业丰收,生意兴隆,交通安全
当我们经过两个铁路道口,穿过两边街坊商铺林立,行走在窄长稍有坡度的街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鸟居,后面便是神社的主殿及其它建筑群。在观赏各种神态的狐狸石雕像后,进入神社后面密集的朱红色千本鸟居。
所谓千本的意思是一千座,表示数量巨大;鸟居,长得像门,原意是通过,引伸为只要通过这个门,就是神明之地,你的愿望就传给了神明了,故现在的鸟居有许愿和祈福的用途。成百上千座的朱红鸟居,构成了一条通往稻荷山顶的通道,每隔一段,亭楼前有狐狸石像,甚是壮观。在日本,狐狸被视为神明稻菏的使者。
走进千本鸟居,老朽褪色的暗红色牌坊和光鲜亮丽的朱红色吊牌密集地交织在一起,透过午后的阳光照射,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挂帘牌上大多是汉字书写的信息。据说,从江户时代开始,人们就在这里许愿,愿望成真后,为了感谢神明就修一处鸟居,千百年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的“千本鸟居”。
上万个鸟居把这条上山之路变成了一个时空隧道,当我们行走其中,穿越的是不同年代下,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许下的愿望,这些穿越时空的愿望,一排排落成鸟居,触手可及,仿佛是葱郁山林中一条朱红长龙,清风徐来,石狐相伴,人们的虔诚和大自然的神灵交相呼应,视觉上倍添震撼。
走进八坂神社,让人更加感到不可思议,映入眼帘的建筑,行走的道路,以及神社的布局,有太多古迹具有中国风,很多东西好像是从我们身边复制的。红墙黑瓦的“祗园造”很像唐代时期的宫殿和别苑,包括其它建筑装饰,朱红的门楼,我们仿佛又穿越到了大唐芙蓉园。
因为,在大唐最繁荣昌盛时期,当时日本的首都是京都,日本从唐代带回来的一切文化,包括建筑风格,文字、绘画、茶道,诗词歌赋等等,都深深于京都复刻摸仿。这在我们参观的几个神社里痕迹清晰,依稀可见。
清水寺,作为京都最古老的寺院,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他却是唐僧玄奘在日本的第一个弟子慈恩建造。我们漫步在绿树环抱,仙花烂漫,凉风清水的寺院中,静观结构巧妙,用139根高大圆木支撑,栋梁结体式气势宏伟的建筑群,站在正殿前悬空的“清水舞台”前,思绪久久难以平静,这个被定为日本国宝的清水寺、三重塔、本堂,藴含着中国文化和文明智慧,让人肃然起敬。
清水寺因水而得名,围绕清水景点,我和夫人在欣赏风物中,每到一处清泉旁,沐手饮水,登上“音羽瀑布”与“子安塔”,体验了一把。“音羽瀑布”水瀑分为三条独立溪流,我们依次排列,拿出能接到瀑水的带柄捅状铁皮杯勺,又一次品偿了一口清凉的泉水,滴满杯水,祈福长寿、建康、智慧。
游览清水寺,无论是因为这坐寺院和中国唐代的密切关系,还是那种独特而令人难忘的祈福方式,这坐历史悠久的建筑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在时光中穿梭,彰显着无尽魅力。
大阪城,是这次旅行日本的又一处古迹。东辆行至大阪城外,我们穿过粗壮密集的樱花树掩映的林荫道,徒步去大阪城。从外直视,城墙是用硕大的石块砌成的斜坡,紧连着就是深兰色护城河,进入正门,看到的是巨石垒砌成的石墙,上面有弹孔,导游说是战争留下的弹痕。
再向前走,一坐高大别致的天守阁呈现在人们眼前,而这坐始建于1585年的天守阁,是经过了多次战火烧毁和地震破坏,于上世纪末重建的复兴天守。当时修复时,对建筑物全面进行了改造,对其结构进行了可以经受住大地震的补强,同时对外观进行了重新涂改。现在的白漆墙壁,顶楼黑漆墙面用金箔绘制的图案虎与鹤,格外引人注目,在改建中,又把5楼的涂层改为更加贴近丰臣秀吉时代的风格。
从大阪城的变迁中,隐约看到了日本的发展和变化,大阪城是在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修建的。丰臣秀吉虽出身贫寒,但在日本战国时期,逐步成为日本实际最高统治者,执政几年,就改变了日本战乱时期民生凋敝的社会现象,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由于丰臣秀吉性格极度自负,对外提出了扩张领土的提议,臆想把我国当时的明王朝纳入日本的版图,首先进军朝鲜,开启称霸亚洲的第一步,相继占领了汉城、平壤以及开城,朝鲜国王无力抵抗,只得退入明朝境内,请求明朝万历皇帝的庇护。当时的丰臣秀吉自信心更加膨胀,甚至还想迁都北京,招致明朝出兵朝鲜,抗击倭寇,最终击退倭寇。能力配不上野心的丰臣秀吉,最终在国内郁郁而终,灭亡大明帝国的心思也随之破灭。
参观大阪城,让人联想到,日本前承16世纪丰臣秀吉征战朝鲜,觊觎明朝,后启20世纪30—— 40年代的14年侵华战争,置之更广远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则是日本自古以来国家战略的强势践行,以“大和心” 的日本精神,和“佛心” 为主的佛教精神,宣扬国粹主义,力主清除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再联想到日本的近现代史,从放弃锁国政策,曾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日本从19世纪中叶,向欧美列强学习,实行明治维新,建立大日本帝国主义,迅速挤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18 94年和1905年分别于甲午海战、日俄战争中获胜,巩固了其世界强国的地位。1937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度走上了战争扩张的道路。
这些战争中侵略者的印象,让人难以忘记。1945年二战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战后,实施新宪法.奉行“重经济,轻军备”战略,到20世纪60年代末,又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西安起程,从上海飞往日本,历时周余天,所看所思所悟,感慨颇多,不论是大国小岛,都会有那么多的黑暗和光明。无奈和奋斗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趋利避害,才能驱除黑暗争取光明,只有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长治久安掌控自己的命运。
东瀛之行,匆匆几日,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未了解日本经济社会深层次问题。总觉得这么好的地方被日本右翼势力把持着,既排核废水,又不断挑事反华,太遗憾了!
由表及里,深切的感受到,当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被广泛认同和借鉴传承,美好的生活才会持续下去。不论是小家庭大国家,还是大城市小村镇,只有在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方能进步,人民群众才能获得自由,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
记于2O24.5.26
修改于甲辰端午
西安:紫薇·曲江意境
(审核:杨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