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光影 定格足迹——追忆父亲刘建江
作者: 刘旋 主播:沈虹
每每看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通稿父亲的摄影作品,心情五味杂陈:为父亲的成就而骄傲;为父亲的去世而痛心。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了。
两年多来,每当在公共场所看到父亲留给这个世界的图像,每每从相机从照片从他人谈论父亲的信息中,总以为父亲还在,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去寻找诗的踪影,去采风去摄影去定格时间的光影,在见不到他的日子里,总以为,他是去了沙漠,进了胡杨林,陪同国家领导人,在用他的相机留下历史的足迹。
以前的事情,像失控的影像在脑海里自动播放。父亲是春天离开我们的,有时在路上看到新绿,下意识地会想到父亲,赶紧拍下花草,这也是我和父亲往日相处最自然的状态。
父亲走后,我在整理遗物时,看到的每一件物品,仿佛都记录着一个故事。父亲的童年是在一师八团度过的,上房揭瓦、招猫逗狗、打人爬树……回家挨打,一切都是天然去雕饰,那无拘无束的天性,比起现在城里童年的时光,真是一个完美而无憾的人生。以至于后来我一到八团奶奶家里就开始告状,巴拉巴拉诉说一通父亲的“罪状”。
20世纪70年代初,父亲拥有了第一部相机——海鸥120。在当时相机绝对是一个稀罕物。那个年代,信息极不发达,没有师傅,全靠自己摸索,他学会了使用相机和冲洗胶卷,到后期甚至能维修相机,以至于照相馆找他修相机。
父亲转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胜利渠二级水力发电站,第一次从外地学习回来后,他负责机组维修保养。在电站工作期间,父亲从报刊上学习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他拆解、拼装相机,买来各种照相机的配件,自学相机维修。
第一台彩扩机出现在阿克苏时,要安装调试,需要帮手,父亲就去帮忙,在帮忙的过程中学会了彩扩机的安装调试及应用。当时,广东来的工程师,都震惊他掌握高端设备及新生事物的能力。
从那以后,家里时常有人来:有来学习摄影的;有来冲洗底片的;也有来让父亲修理相机的。
从那时起,我家的水电费在家属院就一直雄霸榜首。再后来《阿克苏日报》社要招一名摄影记者,要求水平过硬、技术扎实。有几个人推荐了父亲。当时日报领导觉得发电厂的工人当摄影记者,靠谱吗?
事实证明,非常靠谱!看了父亲的作品,并通过了考察,他成了不二人选。从此,他走上了摄影记者之路,很快成为首席摄影记者,并多次担任国家领导人在阿克苏时的唯一当地摄影记者,按时保质完成了每次摄影任务。
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阿克苏考察,察看棉花种植,父亲凭丰富的经验,抢时间抢光影,准确地把握光线、角度和构图。拍摄、冲印,烘干、装框,一气呵成,全是父亲亲手操刀完成。在朱镕基总理上飞机前,该作品被当成礼物,朱镕基看了照片惊讶说:“不亚于我们新华社记者!”
后来照相机更新换代进入了数码时期,我父亲也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他看不懂相机上的文字,如何应用相机上需要的功能,难住了他,快50岁的人了真难为他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他把数码相机也玩得得心应手。
我父亲这辈子,运气一直很好,家庭美满,家里大事小事都是我妈操持,所以我父亲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我寒暑假回家,父亲必会带着我,在阿克苏大马路上兜风,这个行为我总结为“优秀作品展示”。
他在工作上更加如鱼得水,在阿克苏地区,他是第一位获得国家一级摄影资质的摄影师,并担任过多位国家领导人来阿克苏调研视察工作时的首席摄影记者。他的许多摄影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收藏价值,多幅作品获得过国家、自治区、地区级大奖,并被一些博物馆和展览馆收藏。他对生活一直充满热情。
父亲对大美新疆的热爱是刻入骨子、融入血液里的。
在他68年的人生岁月里,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摄影是体力活,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父亲上高山入沙漠,捕捉光影里的人文、风土和城市亮点,用镜头宣传大美新疆和发展轨迹。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西北的美丽风光,有强大的震撼力和视觉效果,让人过目难忘。
他把爱好和职业融为一体,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人生在世,这种融合是工作也是享受。就这点,同事和圈里的人包括我,对父亲是羡慕敬佩的。
父亲的一生只为一个梦,这个梦就是用镜头捕捉光影,记录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人世间的一声叹息一声欢笑,包括他自己的苦辣酸甜,他活出了人生的维度和精彩,曾经沧海难为水、一生只为一个梦。如今,江湖上仍流传着他的故事。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开始我是有些难过的,但当回忆起父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总涌起幸福与自豪。
父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从小就喜欢带着我到处跑。有采访活动,有时他也带我去。新闻稿件主题的提炼及标题的斟酌,有时他也会让我看着照片出点子找新闻眼,有些见报的标题都是我想出来的。我为这种幕后英雄的奉献,时常沾沾自喜。
从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近景、中景、远景;懂得了逆光、侧光、顺光;懂得了光圈和景深;懂得了构图及画面的取舍。那时候,育儿没有那么多深不可测的理论,现在回想起来,父亲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场景教育。在自学自信自强方面,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去世以后,我常常会审视自己的一些性格特征,好的和不好的都有,比如脾气差,这点可以一个模子、分毫不差,像他;自信、开朗、不内耗,像他;对生活充满热情爱好广泛,像他;乐于助人、敢担当,像他;爱吃爱美食容易发胖,也像他。
父亲虽然去了,但他的梦在延续: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照顾好老人、培育好子女,珍惜与家人的时光,工作上保持奋发有为,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父亲的这些基因,大部分传给了我。
收笔之时,我要特别感谢徐玉文叔叔的电话邀约,接到电话时,我内心又激动又兴奋,感谢父亲挚友的追忆与惦念,我想父亲在天堂知道这点,也会很欣慰的。
来源:刘建江女儿,写于2024年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