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兴
桥,沟通两岸的通道;桥,是走过去和走过来的互动平台;桥是连古通今的枢纽;桥是诗情画意的源泉。
中国是桥的故乡,中国是桥的国度;桥是游子的乡愁,桥是骚客的灵感。
在桥上,我们举头望明月,把酒问青天;在桥边,我们低头叹流水,逝者如其夫。
赵州桥,屹立千年,我们流连忘返,每踏上一次,她就厚重一分;广济桥,从这头到那头,好像穿越到了南宋。
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因词有了诗意,词因桥而倍加豪放;港珠澳门跨海大桥,一桥连三地,两制归一国。一桥连通了两制,一国统一了两制。
桥,让诗人有了灵感,富有浪漫;诗,使桥有了动感,饱含乡思家情国怀。
瘦西湖的桥,让杜牧留下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枫桥上,张继给我们送来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过桥分野色”时有了犹豫不决,贾岛咏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在桥外看桥,李白咏出了“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夕阳西下,马致远吟出了“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我曾经在魏都许昌的霸陵桥上徘徊,短短21米的桥,关公越过,从此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把忠义刻在了漫漫征途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正是这座大桥,才真正让中国人从这里走出去,并站起来。
中国有两座桥,让我血脉偾张。一座是泸定桥,一座是卢沟桥。
正是这座沪定桥,决定了中央红军是不是重蹈石达开覆辙的关键,当我们吟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才能读懂“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深刻含义。实际上,这也决定了中央红军的命运。
正是这座卢沟桥,见证了中国人民开始的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打开。实际是也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卢沟桥是一座古桥,也是一座诗桥,更是一座史桥。
卢沟桥,也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始建。与始建于1171年的广济桥基本是处于同一时代。它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闻名于世。卢沟桥的建筑结构坚固,桥身全部用石头建成。
这座具有835年历史的古桥,从一开始就充满诗意。
最早让这座卢沟和卢沟桥进入诗人法眼的,可从范成大的诗词中佐证,虽然描写卢沟桥最早的诗词对象是卢沟桥的卢沟古渡浮桥和木桥。
《过卢沟所作》是(南宋)范成大,于乾道六年、金大定十年(1170)五月,奉使到金中都过古渡时有感而发的诗作:“草草舆梁枕水坻,匆匆小驻濯涟漪。河边服匿多生口,长记轺车放雁时。”
是不是一来一回而作,我不得而知,同一年,一诗一词,让我们领略了这座桥始建前一年的情况。范成大这首作于1170年的《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相比于同年过同一座卢沟木桥的诗,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亡国伤感之情。婉约之情与岳飞的慷慨壮怀激烈之状,正好把一个文官武将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回首这座桥,冥冥中注定这座桥从一开建,就是一座与家仇国恨息息相关的史桥。
在范成大奉命至金中都的23年后的1193年六月,也就是金明晶三年(1192年)卢沟桥建成的第二年,又一位诗人许及之奉命至金中都,经过卢沟桥时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归途观芦沟新桥》,这首南宋诗人许及之的诗作,应是卢沟石桥建成后的第一首诗:“长虹如玉跨长川,下马摩挲得细看。他日燕郊如旧识,芦沟桥下古桑干。”
同样是南宋诗人,同一条河,两个奉使者,木桥和石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经自己的桥变成了敌国的国土。但饮恨的何止是南宋和北宋。
想当年,后晋时期,石敬瑭这个儿皇帝为了寻求契丹的支持以对抗后唐,竟然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致使了中原王朝在北方的防线大大后撤,使得北方游牧民族能轻而易举地入侵中原。
后来的北宋也无力回天,不仅如此,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还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到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从流传到今天的一出出戏、一首首词、一篇篇文,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
南宋更是北望中原仰天长叹,对这块家园,在南宋诗人的诗词中都能感受到国土沦丧的情感没有岳飞诗词表现得那么强烈。因为卢沟桥是旧伤,北宋灭亡时的国土是新痛。新痛比占旧伤更让人悲切。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北伐元朝。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卢沟桥也回归了中原王朝的怀抱中。
对比于卢沟桥置于元代和明代的情况,从两位元代诗人和一位明代诗人的诗词作品中能看到这座桥饱含的沧桑。
元代诗人张野《满江红•卢沟桥》:“半世乾忙,漫走遍、燕南代北。凡几度、马蹄平踏,卧虹千尺。眼底关河仍似旧,鬓边岁月还非昔。并阑干、惟有石狻猊,曾相识。桥下水,东流急。桥上客纷如织。把英雄老尽,有谁知得。金斗未悬苏季印,绿苔空渍相如笔。又平明、冲雨入京门,情何极。”
元代诗人许有壬在《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写道:“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再看看灭掉元代的明代,其诗人黄佐有诗云:“大车殷地扬尘起,小车轧轧鸣不已。苍凉似是长安日,呜咽元非陇头水。玉辇南行筑将台,九重宫阙何崔嵬。卢沟桥上阑干曲,不似行人肠九回。”
读这些有关卢沟桥的读作,无一不是苍凉怀旧之感,那流水不再灵动,那晓月不是皎洁。不是暮云断鸿,就是阑干曲、肠九回。
就连中国诗王乾隆皇帝写的一首《卢沟晓月》和卢沟桥四组诗,也是沧桑感十足。
《卢沟晓月》:“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入定衲憎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
任何一个人,即便你是文治武功的乾隆,站在这座桥上也会触景生情,而且他还留下了自己墨宝“卢沟晓月”四个大字。
30年前我曾走在这座桥上,望着夕阳,目送流水,抚摸着狮子,在“卢沟晓月”亭旁留念。卢沟桥的石板路走起来的咯吱咯吱声,至今还在耳边回响,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
在所有的卢沟桥怀古诗词中,当属伟人的一首《沁园春•七七卢沟桥怀古》让人荡气回肠:“永定西来,历尽尘沙,犹自怒喝。看宛平残壁,弹痕如雨;望中犹现,焦土连坡。大枣山前,似曾听见,战火硝烟燃铁戈。八千里,被魔蹄踏破,锦绣山河。英雄洒泪几何。更多少头颅抛热血。赞炎黄儿女,长缨在握,驱除虎豹,誓卫家国。七七芦沟卷大波,一点破碎汉山河。人民战争状如海,笑看倭寇没处躲 。”
虽然没有《沁园春•雪》那样霸气和唯美,但这首写于1937年的词,无不与岳飞的那首《满江红》一样气壮山河,其还我河山、驱逐倭寇之壮烈之情呼之欲出。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7月7日,没有春节和中秋那样让人期盼团圆之情急切,没有清明寒食节气让人泪涌断魂,也没有元宵七夕时节充满浪漫传奇,但1937年的7月7日,与卢沟桥的偶遇,使得中日从此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如果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野心初现的话,那么七七事变就是他们全面占领中国的原形毕露;如果说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走向疯狂的开始,那么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就是日寇疯狂达到了登峰造极。
我们常说的八年抗战,就是从卢沟桥的七七事变开始的。准确的地是八年全面抗战,与1931年开始的14年抗日战争一样,让中国人代代难忘。
这14年,特别是那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让中华民族饱受苦难,差点亡国灭种。
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艰难的时期,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人员伤亡上,在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的14年间,中国军民的总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其中士兵伤亡约400万,这只是一个最低估计值,实际伤亡人数可能更多;财产损失上,中国的财产损失极为严重,直接财产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工业损失上,日本的侵略直接打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抗战期间,中国的电力、煤炭、钢材等工业产值开始逐年上升的趋势被打断,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工业损失难以估量;文化教育损失上,许多学校和科研机构遭到破坏,导致大量图书资料和文物古迹的损失。据统计,近一半的图书馆在抗战中被摧毁,图书损失数量超过274万册。虽说国破山河在,但已经是满目疮痍,城春草木深。
此外,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还遭受了大规模的杀戮和掠夺,如南京大屠杀、江阴大屠杀等,遇难的中国同胞达数千万人。华北地区尤其是山东人民的伤亡最为惨烈,有超过650万的中国同胞死亡、受伤或失踪,无人区让人惊颤。
让人无语的是,中国以如此惨痛的代价换来的残胜,还留下了一地鸡毛,诸如台湾、琉球、北海道、西藏问题,南海问题,今天几乎我们面临的主要领土问题都与这个战胜国的国不强大有关。
今天,七月七日,如果再立卢沟桥头,任何奢谈人权人性不讲血性,愧对先烈,而且不仅仅是卢沟桥,还有南京,还有东北等等;当然,离开卢沟桥,我们今天讲勿忘历史,勿忘过去,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让民粹主义横行,也不能民族虚无主义泛滥。恨日本军国主义防止死灰复燃勿忘过去,又要中日共襄和平共处的大旗着眼于未来。既不要荒诞的抗日神剧,也不要什么日本兵背中国老人的无耻摆拍。而是要正视那段历史。
今天,从这座古桥走出来,从这座史桥走出来,从这座诗桥走出来,就是要我们不能沉浸地过去的仇恨中,不能在奋进中忘记历史。
勿忘过去勿忘历史,不是说天天把家仇挂在嘴上,把国恨倾注在日本现在人身上,弄点标语,喊些口号了事,而是要扎扎实实干实事,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
放眼于未来,讲和平不要战争,不是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既不是妄自菲薄、更不是夜郎自大,目空一切,而是要防止悲剧重演,更要防止如巴以冲突中的犹太人把自己曾经的苦难施加于巴勒斯坦人身上的悲剧重现,还是那句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时的一个借口,让我们浴血奋战了八年,今天,仍是外敌环伺,什么台湾关系法,什么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什么日美安保协议等等。当年美国一袋洗衣粉一晃,有了借口,伊拉克灰飞烟灭,今天一个特别军事行动,让乌克兰国将不国,一个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让加沙成为人间地狱,这都提醒我们要枕戈待旦,时刻准备着。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也填词一首以感咏志之。
行香子•七七事变感怀
七七卢沟。
晓月昏幽。
响枪声、八载不休。
大江南北,
血染神州。
叹军懦,
叹国弱,
叹民惆。
绝地无求。
挥剑横矛。
寇不除、誓不罢收。
同仇敌忾,
天地歌讴。
泪谁含,
泪谁久,
泪谁流。
(注:词林正韵,赵长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