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济南》系列作品
易安之后五百年,柳絮泉上有诗女
侯林 侯环
济南,一座享有盛誉的山水名城、文化名城,然在众多描述济南的作品中,真正从审美的立场和角度,对其山水、人文进行分析、把握的却所见不多。许多年里,笔者沉潜于济南文献之中,每坐雨煮茶、窗绿正午,于桑梓之独特美质,辄有相顾、会心之处,不觉将辑成《审美济南》一书,今在《风香历下》将其中篇什与读者诸君共享之。
在济南,提到清代乾隆末年柳絮泉上的女诗人李湘芝,除却少数研究济南文史的人物,其他读者少有知晓。而谈到李湘芝的夫君王初桐,人们却不陌生,他因为创作了一部《济南竹枝词》而名满齐鲁。

书影:王初桐《济南竹枝词》
之一,风流蕴藉、诗才清逸王初桐
王初桐(1729—1821),字于扬,号竹所、巏堥山人。清嘉定方泰(今属上海市)人。监生。自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他分别在济南府所属的齐河县和淄川县任县丞和知县。著有《资治通鉴考证》、《路史正讹》、《奁史》及诗集《海右集》《济南竹枝词》等,又编纂《嘉定县志》二十四卷、《方泰志》三卷。
王初桐的诗词颇为当时的著名学者、高官、诗人阮元、王昶所称道。王昶在该书的序言中称:“《济南竹枝词一百首》风流蕴藉,得缥缈之余音,不徒备历城掌故。”而阮元则说:“王竹所初桐,官齐州(应为“河”)县丞,诗才清逸,久在下吏,而闭关吟咏,颇足自娱。著《巏堥山人集》,有《济南竹枝词一百首》,网罗旧闻,典雅清丽。”(见《小沧浪笔谈卷二》)

书影:阮元《小沧浪笔谈》
王初桐作《济南竹枝词》有诸多有利条件,这主要是基于他对济南历史文化、山川景物的热爱与熟知。他虽为外籍人士,但却在济南安家立业,而且娶了生长在柳絮泉边的女诗人李湘芝。王初桐曾在其著作《猫乘·小引》中说:“嘉庆三年冬日,巏堥山人书于趵突泉小楼”,由此可以推断,王初桐极有可能在趵突泉附近有家或寓所。
之二,“性慧工诗,其李易安之续耶”:阮元三谈李湘芝
李湘芝(1767——1799),字秀真。号陇西君,又号絮泉居士。清代济南女诗人。家柳絮泉边。为王初桐姬人。能诗。著有《柳絮集》。
姬人者,小妻也,由此可知,李湘芝出身非名门大户,乃小家碧玉是也。而能“修炼”为诗人,殊不易。
王初桐有题诗赞李湘芝及《柳絮集》:
历下名闺柳絮泉,易安居士女青莲。
风鬟霜鬓飘零后,五百年来派始传。
王初桐认为,其妻李湘芝性耽吟咏,且生于柳絮泉上,与李清照“同姓同里”,应为五百年后李易安之传人。

李清照画像
丈夫评价妻子,私心与爱心在焉,难免过誉之词。然而,乾嘉间一代文豪阮元亦作如是观。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了。
阮元(1754——1849),字伯元,号云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官山东、浙江学政,兵、礼、户部侍郎,浙江、江西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道光朝拜体仁阁大学士。谥文达。阮元博学贯通,余事为诗。平生爱才好士,主持文坛数十年,学者奉为泰斗。著有《研经堂集》《淮海英灵集》《山左金石志》等。
阮元曾经三次谈到李湘芝及其《柳絮集》,并亲为此集作序。前两次是在他出任山东学政期间,后一次则是调离山东后,在任浙江学政期间。以下分述之:
其一,阮元在其所作《柳絮集·序》中称:
向读《漱玉集》及《金石录后序》,每慨然异易安居士之学,以为女子犹如此……巏堥山人官齐河,其姬人陇西君性慧工诗,有《柳絮集》。君,济南历下人也,其李易安之续耶?姓同里同,而学亦略能同。归来静治,赌书翻茶,如古人否?甲寅初秋阮元书于明湖之小沧浪亭。
谁人敢与李清照比肩?故阮元所谓陇西君“性慧工诗”“其李易安之续耶?”等,乃是对李湘芝最高评价。自然,与李清照相比,李湘芝显然是不够资格的。“之续”也者,乃只是承续而已。阮元还将当年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翻茶”的趣事融于其中,称道王初桐、李湘芝夫唱妇随、琴瑟和谐之美。

阮元《柳絮集·序》
其二,阮元在致王初桐的《书简》中,这样说:
元……所作《柳絮集序》,另缮呈政。现试济南诸生,间有能诗者,终不能深合古人意度。历城视他邑稍可,亦并无出众之才。今观《柳絮集》,才调如此,岂灵秀独钟于香阁耶?细阅集中诸作,皆极清丽。
阮元还特就《柳絮集》中的《闺词一百首》提出建议道:
“其闺中杂咏百首,标题似未合宜,就愚见,当题为《拟韩偓香奩诗一百首》九字,或题为《拟古闺情一百首》七子为安……”
何等看重,又何等认真之至。
其三,嘉庆三年,阮元调离山东,在浙江学署回忆山东人文、湖山之事,作《小沧浪笔谈》,依然不忘标举李湘芝及其诗作:
竹所姬人李秀真湘芝,济南人,亦能韵语,有《柳絮集》。以其姓氏里居,合于李易安柳絮泉,且兼取道蕴故事也。
(《小沧浪笔谈卷二》)
他还特意以李湘芝的《北极庙》《夜深》两首诗为例,称她的诗“皆清婉可诵。”
之三,清丽灵秀:李湘芝诗作赏析
李湘芝《过故宅》:
自别吾庐四隔年,重来触目总堪怜。
门前不改三三径,墙下新分二二泉。
风过残花红满地,雨余高柳绿参天。
旧时燕子犹相识,如说兴亡夕照边。
(乾隆五十八年刻本《柳絮集》)

书影:李湘芝《过故宅》
诗人说,自别离柳絮泉故宅已有四年,今日归来处处都是那么可爱。“门前不改三三径,墙下新分二二泉”,引经据典,为全诗警句所在。三三,九也。宋代诗人杨万里于东园辟九径,分植不同的花木,名曰:三三径,尽显名士之澹远情结与潇洒情怀。而柳絮泉侧,名泉甚多,李湘芝以“二二泉”与“三三径”相对,工稳恰切,堪称奇绝。三联叙说柳絮泉故宅花红柳绿之美,尾联以燕语呢喃的鸣叫,感叹世事的变迁与兴亡,令人不禁回味。
笔者尝与王文女史作《济南泉水诗全编》,知济南泉水诗多达五千余首,而女性诗罕有。故此诗弥足珍贵。
值得欣慰的是,《柳絮集》除却百首《闺词》之外,还有多首描绘济南山水风物的诗作,如《北极庙》:
古刹岧峣碧汉间,一回登眺一开颜。
东西南北青无际,看尽重重叠叠山。

书影:李湘芝《北极庙》
此便是阮元称为“清婉可诵”之诗作,北极庙高耸入云,而“古刹岧峣碧汉间”写其气象,为传神之笔,正因其高,此庙便成济南观景佳处,“东西南北青无际,看尽重重叠叠山”,以俗语(“东西南北”)与叠句(“重重叠叠”)之形式,轻快活泼,朗朗上口之风姿,尽收清雅邈远、雅俗共赏之妙。
《莲子湖》:
莲子湖平一镜磨,湖边长泊小烟波。
偶携侍女追凉去,撑入湖心凉更多。
莲子湖,大明湖是也;小烟波,李湘芝有注:舫名。即小船也。诗虽不长,却写出大明湖“湖平一镜磨”与“长泊小烟波”的美丽怡人景致,更以充满动感的笔触与情节,描绘自身与侍女于夏日在大明湖上追凉乘船、直到湖心荡舟的乐趣,有情景交融之美。
旧日,济南小院的“标配”是石榴树。李湘芝有《石榴》诗:
红重真如火,开迟不及春。
最宜浴兰节,恰称弄粧人。
鸦鬓添深艳,罗裙换斩新。
胭脂如可作,未厌治朱唇代国公主用石榴花作胭脂,见《北户录》。
描绘济南浴兰节石榴花开时妇人以此“弄粧”游乐之情景,生动鲜活。
《大明湖观荷》:
荷花世界水中央,雨过明湖冉冉香。
欲趁闹红乘一舸,载将诗思送斜阳。
想像之中,可能之事,此乃诗之真正天地也。
曾被阮元誉为“浙中诗士之冠”的吴文溥为作《柳絮集后叙》,称李湘芝为“闺中杰”。并说:“至于一句一字情绮独抒,悬解神悟,不由问学而能者,君自有所以为诗者在。”


书影:吴文溥《柳絮集后叙》
王初桐曾在《柳絮集》所附《纪事》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嘉庆二年,王初桐以其才华受山东巡抚伊江阿之邀,为幕僚兼家庭诗歌教师(“留伊中丞署掌诗古文词秉笔之事,间以余闲课女公子为韵语。”)此时,王初桐有读莲光女史贝多文兼题云笈山房双修图的三绝句,寄给李湘芝,李湘芝作了三首和诗寄回,王初桐将诗作拿给山东抚署的诸位大人物们看,结果,“诸名士无不色飞者。”我们且看其三首和作:
其一:
山房本是在深山,却为才高不得闲。
刊就贝多文一卷,姓名从此落人间。
其二:
双修旧有蔡夫人,仙佛何曾倂一身?
闻道学禅兼学道,如来弟子也登真。
其三:
夫婿名登十八班,相随官去几时还?
何如化作南岩鹤,双宿双棲不出山。
才华与情思毕现!
一个旧时女子愿望:不是对于夫婿官位,而是对于普通恩爱生活的向往,刻画淋漓尽致。
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之谓也。

书影:国图藏《古香堂丛书》
之四:红颜黄土,白骨青山:李湘芝埋香千佛山之原
谁也想不到,一位如此才华的诗女,仅在世上活了三十三个春秋,便与世长辞。
乾隆五十三年,李湘芝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腹中结气如胎,按之有形,时或蠢动”,一家人都以为怀孕,但久之不育,方才知道不是怀孕。此后,疾病加重,或一月一发,或两月、三月一发,发即痛苦难忍,呻吟叫号不止,数历名医诊治,均不见效。嘉庆二年之后,病情加剧。四年二月,乞归母家调养。先前,李湘芝每次回娘家,往来轻便,唯独这次,“屏当粧奩,满载而去”,应是本人情知,此一去再难回也。果然,不到一月,病情告急,王初桐因病未及赶回,已含殓矣。并于三月二十六日葬城南千佛山之原。

千佛山,李湘芝、亦明代王秋娘埋香处
王初桐悲不自胜,怅望云外烟峦,含泪长叹曰:
以姬之才能,姬之智慧,而寿命不长如是,岂非天哉?红颜黄土,白骨青山,千古薄命佳人皆可作如是观耳!
(注:本篇所引文字,均见清刻本《古香堂三种》,其一为王初桐《海右集》,其二为王初桐《济南竹枝词》,其三为李湘芝《柳絮集》。感谢国家图书馆)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