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到兵团副司令家做客
中午,扈喜请冯国庆在师食堂吃的饭,大年初一师部食堂有十多个菜任他们点,还有清真餐,胜过一般家庭过年的水平。冯国庆一问,他们不是“死伙”,得换饭票,吃多少买多少,用连队吃死伙的钱就够了,档次却比连队高得多,天天有鱼——二十九连自己有渔业队都吃不上鱼,可师部不但有建三江的鱼,还有兴凯湖的鱼;还统一发了搪瓷餐具:托盘、大小碗碟、筷子、勺子一大摞。这些餐具每人只有一份,请客就得向别人借,用完后用碱在热水池里洗干净,放进统一发的白毛巾袋子,锁在自己编号的柜子里,既整洁又卫生。共产党的军队在红军时期就在调节“官兵一致”和“平均主义”的矛盾,5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授军衔,一年后取消军衔,带“杠”和“星”的军装和西式大礼服废止,人们就只能从年龄和气质上判断军人的级别高低;可官兵差别并没有因此缩小,比如各级军事单位的食堂,更多的冯国庆就不知道了,总之,一样的工资扈喜的待遇比他强不少。
中午一点冯国庆告别扈喜坐演出队的客车去佳木斯,晚上在兵团司令部有演出,住兵团招待所,第二天上午按地址去找了司机张师傅,扈喜的工作就是他给介绍的,他要登门答谢他。冯国庆没想到张师傅住在军区大院,是一个苏式别墅区,要经过三重门岗,得里面的人出来接他才能进去,真是“庭院深深深如许”。冯国庆说:“建军,想不到你住在这地方?”张建军说:“这是我姑父家,我是从河北来投奔他的。”冯国庆说:“我没啥给你带的,只带了一条大生产。”张建军说:“你给我的我就笑纳了,我也给你一条人参烟,这可不好淘弄,你送给我姑父。”冯国庆这才知道张建军的姑父是兵团副司令,司令部第一政委由佳木斯地委书记兼任,另设专职的政委,由此可见兵团领导的级别之高。
冯国庆被张建军领进了一栋有小花园的红砖楼,一进门就见到了穿军装的警卫和司机,在走廊里又见到了忙碌着的厨师、保姆和卫生员,这家的主人当年可能是将官。张建军把冯国庆领到了自己房间,轻声说:“我姑父在和你们一个知青下棋,是个姓聂的你可认识?”
冯国庆说:“聂卫平?他小我一届,十岁就获得了北京少年儿童围棋赛冠军,陈毅元帅给他颁过奖。”
“他象棋也下得好,让我姑父二马一先。客厅里坐的都是你们知青名人,你从门缝看。”
他们敞开的房门斜对着一二层挑空的客厅,冯国庆看到沙发和椅子上坐了不少和他年龄相仿的人,都坐得很近在聊天。
张建军说:“都是高干子弟,他们父母的级别都比我姑父高,有的还曾是我姑父的上级,特地来给我姑父拜年。当地人过了初三才串门,可知青们不管,兵团和地方干部也会来拜年,我姑父家到初十都不消停。”
冯国庆发现这不是自己该来这地方,起身道:“我不跟蔡司令打招呼,走了。”
张建军说:“他知道你,机会难得,也认识一下北大荒知青的名人。”
鹤发童颜的蔡司令谈笑风生地从书房走出来,身后跟着中等个、戴着眼镜、瘦弱的聂卫平,蔡司令对在客厅里等着他的知青们说:“我和小聂激战尤酣一时停不下来,来,孩子们,跟我到餐厅用餐。”
张建军赶紧去餐厅在十人桌里加了一把椅子,拉冯国庆坐下,拍拍他的肩,退了出来。
蔡司令坐在主位,面对门的位置,让聂卫平坐在他身边,知青们男女分开在他们两边坐,说:“你们都自报家门,姓名、是哪里人,父亲是谁,你们在哪个连队?”
男生先报,北京上海天津的都有,父亲都是省部级高官,聂卫平的父亲只是个局长可他是名人,只有冯国庆的家庭没政治背景,轮到他介绍,他脸上的汗都下来了——他的生父早年失踪并且政治面貌不清,养父是个懦弱无能的人,说:“我,我叫冯国庆。”蔡司令说:“我知道了,你是抢救国家财产和战友的英雄,昨晚春节联欢节目里的杨子荣就是你演的吧?”蔡司令如此善解人意,冯国庆这才下了台,说:“我不是科班出身,是被拉来救场的。”蔡司令说:“我们兵团的文艺要把握一个什么方向,明天来的都是知青中的文艺骨干,我会跟他们说。”
接着女生报名,冯国庆只认识在兵团誓师大会上代表知青表决心的朱晓会,她父亲是将军,蔡司令的战友,她长得很有特色,就是丑。冯国庆还记住了曾三的女儿,也可能是曾山,这二个姓曾的都是很大的官,后一个更有名,他儿子后来当了国家副主席——当年再大的干部子弟都得下乡务农,在这方面倒是一视同仁。
蔡司令是位老红军,江西人,家宴却以鲁菜为主,鲁菜的特点是油大,炒、熘、爆、扒、烧,很“拉馋”,老人动了一下筷子就慈祥地看着孩子们吃,他真的喜欢他们。他的儿女都在部队,都成了家,因为备战不能回家过年。
蔡司令问:“怎么样?兵团苦吗?”
知青们说:“不苦。”
冯国庆在心里说:“你们可不是不苦吗?没一个下地干活的,包括这个剃了光头要去采石连的假小子朱晓会。”
蔡司令称赞道:“好,吃苦耐劳是你们父辈的好传统。”问:“小聂,你让我二马一先还能再让吗?这盘棋可是我赢了。”
聂卫平说:“我研究过双车双炮局,特点是弃了马出子快,双车掐肋支上当头炮就差不多了,得速战速决,不能打持久战,就怕对方跟你硬换子。”
蔡司令感慨道:“目前中苏边境两边都陈兵百万,就这么耗着,以我们的国力就怕耗不起呀。”问大家:“你们感觉六师的春节联欢节目哪个更好?”
有人说:“有北京的角的《智取威虎山》片断。”
有人说:“姜昆的相声。”
有人说:“那个小提琴四重奏也不错。”
姜昆的相声冯国庆当时在候场没听到,这种艺术形式刚解放,好段子不多。能有人爱听扈喜的《三江之春》真让他高兴。
蔡司令说:“小提琴我不懂,侯宝林的相声堪称一绝,他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把战士们屁股底下坐着的砖头都给弄湿了。”
知青们互相看看,没听懂,片刻之后才恍然,这是乐出了尿。
“姜昆的相声有侯宝林的风格,可对生活的体验不够,没发现咱们垦区的好包袱。咱们兵团最缺相声、快板书、评书、话剧、广播剧这种语言类节目,写好可不容易,得了解咱们兵团的历史。”
蔡司令是军事干部,主抓生产,他文艺也懂,知青们撂下筷子恭听。(女声)
蔡司令问:“你们说说,咱们兵团成立于哪一年?”
“56年。”
“它最早成立于1947年,东北抗日战争胜利后,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创建了第一批公有制机械化农场,陆续有七批复转官兵来到垦区,共计十四万多人,以佳木斯为中心,奠基人是在陕北搞过大生产运动的359旅的王震将军,我就是359旅的。”
“这么早呀?”
“你们需要记住它的几种人员构成:一、随王震过来的四千多名官兵,主要担任警卫任务,包括在小说《林海雪原》里的剿匪部队;二、在东北解放和抗美援朝中伤残的荣誉军人,他们创建了黑龙江最早的‘荣军农场’;三、国民党部队被俘、投诚、起义人员;四、从朝鲜战场胜利回国的志愿军铁道兵五师,后来铁道兵二、三、四、六、九、十一师陆续复转官兵达两万多人,他们是我们的主力。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第二年6月,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和中央农垦部部长的双重身份在密山主持召开铁道兵农垦局成立大会,任命王景坤为局长,我那时候是副书记。”
知青们无不对这位农垦元老肃然起敬。
“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解放军各军兵种的转业军人从全国各地向我们这里汇集,连同随行家属、非军籍职员、未成年军人子弟和当时的右派及青年学生,号称十万,这是第五批农垦人。”
有人说:“那时候就有‘知青?”
“1968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你们就成了我们第六批兵团战士,估计总人数会达到六千人。”
蔡司令已经六十多岁对农垦的事情还如数家珍,让全体年轻人无不佩服,他说话全是数词量词,没有形容词,却让在座的知青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军队又一次屯田戍边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