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丁晨新著《丝路之魂》分享会暨散文写作研讨会”,于7月9日在西安成功举办。现发布刘宁女士的发言,以飨读者。
从西安城市空间到陕西交通景观
——评丁晨的新作《丝路之魂》
作者:刘 宁
《丝路之魂》散文集是丁晨第五部散文集,汇集了他2016年至2023年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涵盖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代居住生活的小巷往事、交通史话、游履、生活杂品和交通文学内容。我们从中感受到一条由长安延伸出来的,通向远方的文学之路铺展开来,深切地感受到一位老当益壮的公路作家旺盛的生命力,一个不断扩大自己生命内涵的生命。
一、老西安、大吉厂巷、老城根
当代陕西作家写西安城市生活相当普遍,贾平凹、和谷、陈长吟、朱鸿、高亚平,还有的就是丁晨。城市景观最重要的在于街巷,宛如城市血管一般,老街巷是城市的跟,承载着城市居民的情感与记忆,许多地名、街巷名由汉唐沿革而来,像朱雀大街,还有从明清延续而来,像骡马市、木头市、炭市街。
大吉厂巷。丁晨是地道的西安土著,30余年生活在西安的老城根下,从童年到少年,再到如今,他都在记叙自己生活的那条叫做大吉厂的巷子。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丁晨笔下的大吉厂巷充满古都西安的历史沧桑与时光流逝。《葡萄树下听故事》《小院婚礼》《我在城墙上卖大碗茶》《小巷里的年味》《小巷鼓乐传千年》《在没有暖气的日子里》《夏日乘凉》《寻根老巷子》等文章从不同侧面,反应了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的小巷春秋。今天的大吉昌是唐时的大吉斗鸡厂,其实是一条狭小的小巷子,民国时期的鸡肠巷,从名字便知是鸡肠般的小巷。大吉厂巷位于西安市碑林区书院门,这里临近关中书院、西安城墙、下马陵等西安名胜古迹,西安城里的小巷生活就像是乡村生活。窄仄的空间,温情的世态人生,没有暖气的1950、60年代城市生活,流传千年的吉昌鼓乐,既有对往昔的脉脉深情,也有城市改造造成的精神创伤。
在丁晨的老西安街巷书写中最有文化意味的是西安鼓乐。一座古老的城市储备了丰富的事实资料,世代在此居住的市民利用这些资料重建他们的地方想象,西安大吉厂鼓乐便是进入古都长安的入口。2006年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从隋唐流传于我国西安城区及终南山一带的一个具有中国古典音乐传统民间大型器乐种。新中国建立前后,西安鼓乐共有鼓乐社40多个,到1960、70年代只剩下7个乐社,分别是:西安都城隍庙乐社,西安古红庙乐社(道派)、西安东仓乐社、西安大吉昌乐社(僧派)、西安周至南集贤东村乐社、长安何家营乐社(俗派)。西安鼓乐的演奏,分坐乐、行乐两种,坐乐是坐下来演奏,是联套曲演奏,演奏时间很长。行乐是乐队巡游走动演奏。西安鼓乐采用的手抄曲谱属于宋代词曲大家姜夔作曲用的俗字谱,距今有近千年,说明西安鼓乐确系唐宋时期音乐的遗音。西安鼓乐分为僧、道、俗三类,有很强的宗教民俗意味,大吉厂巷曾有三座古庙,观音庙、黑虎庙和娘娘庙,每年庙会日便会有热闹非凡的鼓乐演奏。大吉厂鼓乐从唐代一直流传到今,鼓乐社就在大吉厂巷三座古庙中进行,大吉厂鼓乐前身是宝庆寺铜器社,接受了西仓鼓乐社的传统、风格,且在鼓乐艺术上有新发展。丁晨以寻根老巷子展开城市街巷与市民日常生活景观,在城市改造中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街巷以及街巷里的民俗、文化日渐式微,这是作者对城市化进程的反思。丁晨写道:“在西安古城里,类似大吉厂巷这样古朴、宁静、独特四合院居民住宅的老巷子,不知还有多少,倘若全部拆掉,改造城面目全非的、各色各样的商业一条街,那么我们这个城市的特点在哪里?我们到哪里去寻觅生我们、养我们成长的地方?古朴、独具特色的老街巷,是一个城市的根、一个城市的魂,是一样城市的血脉和历史。”
老城根故事。能与西安老城根相提并论的是北京的老城根。这里生活的是西安最本土的土著。大吉厂巷南侧院子的后门,直通马道子,也就是西安著名的顺城巷,曾是满清贵族居住的地方,清时的满城。紧挨顺城墙的便是西安的明城墙南端。因此,丁晨生活的西安城小巷是真真切切的西安的老城根下。这是老西安最有西安味的地方,历史沧桑变化,不变的是老城根下的人,在这里从小练就了从城墙排水道爬城墙的本领。夏天在城墙上乘凉,城墙上卖大碗茶的人生心酸。
二、陕西交通、三秦道路景观
从西安出发向西而行,延伸出一条震撼世界的古丝绸之路,丁晨的《丝路之魂》《灞柳风雪话古桥》《渭河三桥传古今》等文展开对陕西古代交通道路与文化的描述。在作者笔下秦蜀古道、秦直道、渭河三桥、国之血脉驿运,山河表里潼关路,武关道、大散关、萧关,勾勒出陕西关中的著名关隘,关隘是点、道路是线,由此延伸出去的是陕西关中与外界沟通联系的触角。道路、桥梁、津渡、山脉、关隘都是与交通有关的人文地理景观,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展出在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丰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一条从长安飘出去如彩虹一般的古丝绸之路,关中之关,四关之内便是关中,陆海之地,天府之国,构成了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人文地理单元——关中。今天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公路看陕西现代化发展。丁晨的《三秦公路百年志》《延安又一条大道诞生》《造访宝鸡过境高速公路断想》《再访汉坪高速公路所想到的》《北行散记》《穿越大秦岭的超越》《镶绕大西安的快捷环线》《横亘秦岭腹地的鼎新走廊》,从描述陕西第一条西三一级公路、第一条西临高速公路,到陕北沙漠高速公路、黄土高原高速公路;从关中平原的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再到陕南的山区高速公路和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特长隧道,丁晨展现出陕西现代化图景,我们从中看到中国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陕西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黄延高速公路将黄帝陵与圣地延安联系在一起。黄延第二高速通道的高速公路形成了陕北和关中地区快速的交通运输大动脉。黄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走绿色环保节能发展之路,推动中国高速公路未来发展模式的突破与转型创新。
还有四好农村路、美丽干线路。合阳的路井镇崔李杨村是四好农村路典范。彷佛走进了艺术走廊。创建了拉斐尔艺术庄园。崔李杨村从过去的晴天土扑面,雨天泥裹脚,到有了穿村的新路。韩城公路曾是当地最危险的公路,现在成为渭北最美的景观大道,在327国道韩城段上,绿化极好。已经通车里程达5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为三秦打底的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数倍于5000多公里的陕西普通公里和农村公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现代化、脱贫致富、全面奔赴小康,铺就了一条快车通道。子长至姚店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促进延安市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深度开发,带动子长山地优质果业、马铃薯类等经济多元发展,使陕北革命老区走上致富路。子长的红色旅游大道。宝坪高速公路以超长隧道群穿越大秦岭而闻名,代表了当下陕西公路隧道建设的最高水平。在三秦打底上铺就了一条高质量、高品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镶绕大西安的快捷环线——西安外环高速公路,环绕大西安、串联西安卫星城市和周边重要城镇的黄金大通道。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丁晨看到一代代筑路者、公路人,以工匠精神,在本没有路的低昂修筑了一条绿色人文之路,现代化高速发展之路,人们的安康幸福之路。
三、杂糅多变文风与浪漫务实笔触
丁晨的文笔是文史为骨,诗情为韵。文学与交通相伴而生,从秦直道到长安丝路,到名桥、关隘彰显的是文学地理景观与城市文化空间。而他的笔触又有多变的。能引经据典陈述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史实与冷静客观描述陕西现代交通道路,邓康延讲“道路以远,可以文字纵横。”古丝路的历史烟云,那些声名远震的英雄人物,是丝路之魂,当然是民族之魂。还有千年沧桑古蜀道早已湮没在历史风云之中,很多关隘、古道承载的是金戈铁马之声,寻觅它们,正是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发现这个民族的悠久文明,在叙述哲学古道、古关、古驿路史,丁晨的文笔是严正而冷峻,显现出他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在古今交融之中,写出一条从中国历史走来的现代中华民族之路。
我们还可以在《寻找梅花》《寻找蜡梅》中看到丁晨的浪漫诗情。寻找梅香诗韵就是显现一颗细腻的诗心与丰富的审美之韵。沣河公园、植物园、“漫天雪舞任风飘,雪压蜡梅花更俏。不与牡丹增国色,只愿傲骨悄然笑。”“南环城公园里,古老的城墙根下,一排排密密麻麻蜡黄色的蜡梅花,它不是迎风怒放,而是优雅地静静开放。”沣东梅园“一片片绽放的梅花,灿若云霞,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层林尽染,分外妖娆、绚烂。放眼望去,一片片粉红色的海洋,美如梦幻。趁着春日明丽娇媚、花香鸟语,一群群少女、少妇们身穿霓裳羽衣,披戴各色鲜艳的纱巾,在这里与梅花浪漫地约会,留下倩影。”3月底我又携妻到西安植物园寻找梅花。观赏梅花,以惊蛰为时宜,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左右为梅花观赏的最佳世纪。梅花有紫红、粉红、红色、淡黄、淡墨、白色等多种颜色。梅花高洁、顽强、坚毅、倔强、开百花至先,独天下而春。“来年我一定要在百花凋谢、风雪飘荡之时,去欣赏和领略凌霜斗寒、迎雪傲放的蜡梅和或梅花盛开的壮景。寻找梅花,就是在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情味,寻找生中中的真、善、美,寻找一种自我的精神寄托。寻找梅花的过程,也是收获关于中国梅的科普知识,了解中国梅文化的过程。”“当我徜徉在成片成片的梅海之中,赏梅花、品梅韵、悟梅景,我似乎领略到了中国梅文化的精髓!”充满着一种诗意的精神审美。
环城公园的蜡梅花。“南环城公园里古老的城墙根下,一排排密密麻麻蜡黄色的蜡梅花,它不是迎风怒放,而是优雅地静静开放。晶莹黄亮、耀眼,显得环城公园更加壮美、诱人、沧桑和别致,实在是一道引人入胜的风景。”西工大的梅花园。写梅时的细腻,丰庆公园、小雁塔园子到处寻梅,自家小区的三株蜡梅。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由此而引发对宋人的爱梅,“试问清芳谁第一,蜡梅花冠百花香”“寒梅引旧枝,映竹复临池。”“腊梅初与雪争艳,素艳寒香亦可怜”杨万里的“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人知。”以及张爱玲的爱梅、鲁迅爱梅,丁晨的寻觅蜡梅之旅,就是寻美的旅程。
丁晨的散文以知识见长,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文化素养和学养积淀,在写交通文学时又有记者的观察,行业报告的朴实严谨,彰显朴素、平实、洗尽铅华的文风。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作家的生命价值已经不能被年龄所限制。陈晓明讲,中国作家有一个晚期时期,那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大批作家,他们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也就是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庾信文章老始成,他们的写作保持着一种平和、从容,拥有时间沉淀下来的宁静,为此祝贺丁晨老师,笔不老,情常在,文长青。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