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观察
作者:仲庸
当前文化圈里充斥着一股浮躁之气和杂气。一些个不下功夫搞创作的所谓作家,不是琢磨着怎样去好好搞创作,提高自身作品质量,而是热衷于恶搞名人名家,这样的人,从快手、抖音直播成功事例中获得了灵感,开始了自己的“黑客”模式,希望通过攻击名人名家一举成名,发表网络文章,误导网民,对无故的文学杂志和作家进行批评攻击,欲将其置于死地,这样可以获得很高的点击率,美其名曰“打假”,“黑客”根本不了解办刊情况,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去“打假”?
这是种不良风气,故且叫做妖气吧。一船来讲,文人是有道德修养、有风骨的。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生活都不容易。人文寻找出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一些人压根儿就写不出象样的文章,但也要生存,想创收,想成名成家,只好学着两年前恶搞“贾浅浅”的花样,以达其目的。
大数据时代,互联互通的网络使一些人心思很活泛,他们似乎找到了捷径,比如,盯着网红蹭热度增加人气,盯着名人蹭热度增加关注度。还掌握了一个密诀:“猛黑名人,就能成为名人。”有人调侃:“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样的“文人”,整天盯着别人,只要你有一顶点问题,即是与他毫无关系,他也会立马会盯上你,兴师问罪,批评一番,不择手段黑你。
这样的"黑粉”,很会打擦边球,他根本不需要了解某些事情的真实情况,他的目标很明确,借助一个或几个公众号,发布一篇评论,去攻击你,增加点击率和浏览量,就达到了他赚钱的目的,可谓坐收名利。即便你知道他是恶意的,你也无力回击。
“ 黑粉 ”“黑客”可以靠一篇文章或几句话就将你干掉,你几十年甚至一生辛辛苦苦的奋斗成果,他可以分分钟归零。这样网络黑法,代价特别小,成本特利低,效率特别高。
其实,对于网络舆情,每个地方都是实行实时管控的。一般情况下,为了消除影响,舆情管控部门会第一时间与发帖者联系,积极回应,因为,黑客代表的是“网民”,这张无形的网络是很有力量的!黑粉黑客占据的正是网络公众空间高地,他只要不公开批判政府,受攻击者和司法机关对他也是无可奈何的。
其实,纵观历史,散布谣言黑人的事儿从来没有间断过。有文友把文坛的这种现象称作“乱舞春秋”,“现在的文化圈,像是春秋战国时期,也像解放前三四十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一样,也像混球一样的混沌世界。”
借用文友的一段话评论一下:“最近几天,尤其热闹,其根源就是几个公众号,我观察了许久,也几度深思熟虑,觉得某些人,以批评文坛名人为荣,比如骂某国家级某刊,包括诗刊类,文学综合类,谁红骂谁?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目的也不纯,我这个小人物,也想让他们骂骂,传传臭名。”
当今社会,挺奇葩的,大多数文化刊物和报刊,基本上都是没有财政拨款了,改为文化企业,可是好像也不是彻底的放权!换句话说:除了体制内杂志和报刊,对一些纯文学刋物怎么生存并没有谁管,至于文学爱好者怎样搞,是否是视而不见呢?等这些文化企业有一定的资金后,某些人的心理又不平衡了!于是当初合法的,为了某些不合法的想法和阴暗想法,合法与不合法,由某些人的需求而异,想它合法就合法,不想让它合法的,合法的也不合法。
“ 文坛的别样想法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学批评和文学形象的挑战,以及对文学作品深度解读的新方法。具体如下:
文学批评的“潮流化”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倾向于将创作纳入特定的文学潮流中,这种做法虽然推动了文坛的生产力,但也限制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空间,忽视了批评的历史意识和科学性。
文坛巨匠的多面性。传统的文坛巨匠形象往往是高大全的,但通过挖掘他们的生活化、有血有肉的一面,可以提供品鉴作品的别样视角。
文学作品的新颖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和别样精神解读,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深度理解的可能。
文艺评论的新局面。强调文艺评论应回到原点,加强理论基本功训练,追踪创作实际,辨析文艺思潮,同时坚守求真向善的思想境界和不随流俗的科学态度。
这些别样想法挑战了传统的文学评价方式,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更深度的理解角度。
以上选自是网络文友的文章。
尽管网络上刮过来一股歪风,但那也是一时的,相信网民是有鉴别力的,因为绝大多数网民和作家的灵魂是干净的。
至于那些写不出好作品,动歪心思恶意黑名家的人,大家还是分得清的。小丑很可怜,因为他不知道清洗自己的灵魂。
2024.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