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 有志者成长的摇篮》
文/山里布衣
笔者在幼年的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讲这么一个故事。
话说在古时候,有三个“叫花子”,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加之大旱三年颗粒无收,使他们本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泥里掺漆。真可谓是“破房子漏锅,黄孩子病老婆”,糟心、挠心加纠心。
为能活命,他们三人左手拿着脏破瓢,右手拿着打狗棍结伴苟偻同行,低声下气,沿街乞讨。虽然白天吃的是猪狗食,晚上住的是“天当房,地当床的无梁殿,盖的是雨雪风霜,不用拆洗的空气被”,尽管过着人人骨瘦如柴,个个面似“蜡像”,虱子跳蚤当“保镖”,破衣烂衫迎风飘,身上气味熏人倒,银钱不知长啥样,粗茶淡饭无处找,土匪兵勇不断来骚扰,提心吊胆,度日如年,婉若惊弓之鸟的苦难生活,但也苟且着半死不活的过了好些年。
那是一个炎热难耐的盛夏。高天长空瞪着蓝眼睛,大地黄着一张灰土脸,氧离子不知道去了哪里,风也说不清楚去什么地方闲游了,凉爽被驱赶的踪迹不见,热浪主宰着天地,闷得人们气都喘不过来。可是这三个叫花子却没有要到一粒米,饿得头昏脑胀,加之闷热不透气的暑伏天,他们在四通八达的大路边奄奄一息,生命垂危,时刻都有归西的风险。可怜兮兮的穷人啊,天下有多少路都通着天堂,你为什么偏偏只给苦命的人们,留下一条“下地狱”的殁路哇!苍天啊,你如此浩瀚无垠,胸怀博大没有边缘,可你为什么偏要给穷人过不去呢?!你的天良何在?你的公平何在?你的正义何在!真是“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啊。
也许老天不灭苦命人,有一位农妇哼着地方小曲挑着一副担子颤微微地在大道上走着,担子两头分别缀着两只瓦罐,要去给她在田间劳动的丈夫送饭。正当农妇从他们身边路过的时候,他们本能自救的心理驱动着挣扎了一下,农妇被这突如其来三个男子汉的举动着实吓了一大跳,尖叫着急忙躲闪。结果这一躲闪不要紧,在紧张中将这副担子滑脱肩膀掉在了地上。就听“乒乓”两声,罐子被打碎了,粘稠的小米粥如两张烙饼摊到了路上,同时还有几个玉米面窝窝头,象黄金珠宝一样,在太阳底下闪着光亮,格外引人注目。农妇感到非常可气可惜又无奈,于是骂了一声“真晦气,遇上这么个倒霉事”,我老公在地里可吃什么呀?说完,又看了看洒在地上的米饭窝头,嘟嘟囔囔的回家重新做饭去了。
可怜兮兮的这三位“叫花子”,一看这两摊洒在地上的小米加红豆粥,还有几个“金塔”般的窝窝头,顿时来了精神。他们赶紧向撒了米饭的地方爬过去。头对头,互相的观望了一下,不断吞咽着滾滾的馋涎,嘴里好像要长出手来一样,然后都开心的笑了起来。其中一位年长点的说:这到嘴边的豆,咱可不能轻意放过呀!那咱们就赶紧享受这美味大餐吧。于是他们伸出右手,将撒在地上的红豆一粒一粒的放到了自己的嘴里,并且伸出舌头将地上的小米舔了个一干二净。吃完了这一摊,然后他们又将另一滩以同样的方法吃进了肚子里。两摊洒在地上的粥饭与窝窝头,很快被他们风卷残云似的,吃的皮毛不剩。
在他们都觉得有点“酒足饭饱”意思的时候,年长的这位深情地说:两位兄弟,人吃不饱饭的时候,只有想法设法吃饱一个愿望,但当吃饱喝足的时候,愿望就多了起来。大哥当下吃饱了,此时有了给你们讲故事的欲望,你俩可愿意听?两位兄弟们听说兄长要讲故事,顿时睁大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到大哥身上。
他不慌不忙,娓娓道来。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宋朝“预儲宰相”吕蒙正赶斋的时候,路经一座破败不堪的古庙。
当时天色已晚,他打算在这破庙里寄宿一夜。可他饥肠辘辘,饿的前腔贴后腔,头脑昏昏,眼冒金星,连上庙前几个台阶的力气都没有了。强大的求生欲,鼓励着他一再抖擞精神,使出平生的“吃奶劲儿”,四肢着地,连滾带爬,好不容易进到庙里。定眼一看,庙里头有一团马粪还冒着热气,他判断这是有钱人家来庙里敬香,胯下座骑留下的。吕蒙正走近一看,马粪里面有没消化掉的粮食,这对于频临饿死的吕蒙正来说,可是“救命粮,保心饭”啊!
就在这时,只听“饿死鬼”说:快吃,快吃吧,不然我就要你的命了!吕蒙正心想:这虽然还是粮食,但这可是马屁股眼里拉出来的呀,我要吃下去不就是等于吃屎吗!想到这,吕蒙正有些犹豫了。“饿死鬼”见他打不定主意,又一次阴阳怪气地说:不吃是吧?我现在就让你死一回看看!听到这“饿死鬼”再次发出的死亡威胁,“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求生欲顿时占了上风。吕蒙正鼓足勇气,再也顾不了许多了,扒开马粪,把里面的玉米粒和小麦皮,一个都没放过,全部席卷到肚子里去了。吃的那个香啊,比吃“满汉大餐”还香甜可口,津津有味,心里非常自足满意。“酒足饭饱”后,很快困意袭来,哈欠连天,两眼皮只打架。于是他把自己要饭的瓢放在马粪的前面,然后躺在马粪上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便在热乎乎的马粪上面打起了响亮的鼻鼾声。
时值月黑风高,深更半夜,一阵狂风卷着鹅毛大雪片,将两扇破庙门“叮咚咣当”给刮开了,刺骨的寒风将他从睡梦中惊醒。吕蒙正身下的马粪与他体温“借温升温”,生成了高于体温的“温床”,竟然使吕蒙正觉得自己是在“奢侈堕落”,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此时他感慨良多,思绪万千,心潮激荡。他想到了庙外与他同病相怜的许许多多人,此时此刻正在接受着风刀的切割,雪锥霜钉的折磨,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复杂的心绪翻江倒海。于是,他诗意大发,酿出了一首七绝句,表述了自己的心焦不安:
身铺马粪头枕瓢,
暖融惬意若春晓。
刺骨寒风漫天雪,
路上行人怎么熬?
词汇不是十分出众,但情真意切浓浓爱心。好个吕蒙正,真有“好汉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魄胸怀啊!果然,吕蒙正在若干年后,真的做了宋朝宰相。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榜样楷模,他把对老百姓的爱,体现在了点点滴滴之中,在平凡的不平凡中得到了升华,是小格局与大思维,黑与白的重要分水岭和不可逾越的界限。
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另一个兄弟受到了启发,他说道:咱们三个人,今天定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将来谁要是做了官,谁也不能忘了我们受苦受难的小弟兄。大家点头称是,模仿“桃园三结义”的典故,一个头磕到地上,成了“拜把”弟兄,并把这些话立为海誓山盟。
若干年过去了。还真感恩老天所赐,年纪长的那位做了县官。另外两个小兄弟想起了他们当年曾经许下的诺言,然后就商量着到县衙去找这位兄长。
到了县衙以后,县衙的当差人问他们干什么,他们说明了来由。禀报允许之后说可以进一个人。那么这两个兄弟当中,先由哥哥进衙。二哥到了县衙大堂,叩头行过大礼之后,县官明知故问,一敲“惊堂木”,两眼半闭半睁,有气无力地说:堂下之人,可有何事?这位当年的患难弟兄说:县官老爷,我是咱三兄弟中的老二呀!您还记得当年我们在一起“捏豆子”吃的事儿吗?县官老爷自然非常清楚当年的事。但是这位二弟的话,却让这位县官老爷似乎觉得受到了侮辱。他心里想,我一个堂堂知县,七品朝廷命官,竟然能认识这样的弟兄,让我的衙役差人听了以后不笑话我吗?想到这儿,就故意的说:不曾有的事情,信口乱语一派胡言!给我轰了出去!就这样,这位二兄弟无可奈何退出县衙。
三小弟赶忙迎上去说:你怎么这么快就出来啦?县官老爷给了你什么好处没有?然后二哥就把刚经历的事情说了一遍。三小弟说:你在外面稍稍等我,我进去看行不行?经过允许之后,三小兄弟进来见官老爷,行过大礼之后,官老爷又故作姿态的问“堂下之人,可有何事”?然后三小弟就说:县官老爷,当年我们“打了罐子城,吃了豆子兵。嚼在嘴里面,喷香醉弟兄”的事儿您还有记得吗?老爷一听,这三小弟说的话正合我意,暖耳中听。于是,官老爷眼珠一转哼唧了一声,心里想:我就说知道这事儿,既能够让我的左右下人说我深明大义,仗义疏财,同时又认为我都做官了,还不忘知己旧交,体恤民情民意民苦,这不是在部下心里提高自己威信的机会吗?同时在下属心里,肯定会说老爷我结识的是民间高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想到这里,县官说:噢噢,有这事儿,有这事儿,赏金三十两。
三小弟谢过之后,拿着这三十两金就来到了县衙外。二兄长看到三小弟马上问道:你进去以后是不是也被骂了一顿啊?三小兄弟说:哪里的事!我受到赏赐了,你看,我手上有三十两金子!按江湖行规,咱哥俩“见一面儿,分一半儿,二一添作五”,拿回去咱们买房子置地,娶妻生子,过好日子吧。
……。
这个故事有这么几点启示:
第一,人要有诚信,要讲信誉,守意气。说过的话不能反悔,不能出尔反尔,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随心所欲,翻脸不认人。我们身边确实有一种“今日平凡是弟兄,明日成精六亲不认“的人,他们为人处事的原则是随着地位变化而变化的,信服的是“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遇什么人说什么话,见风使舵,看人下菜碟”。把“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包涵着忠诚坚毅满是信誉的话,当成俢饰装璜自己的虚浮面纱,把君子一言贵如金,一言九鼎响当当的话丢在脑后,置若罔闻。把“诚信为本”悬浮在嘴边当幌子,不免让人觉得可悲可叹又遗憾啊。
第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长进自己演说才能。把会说话,当成自己人生俢养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发展事业,凝聚人心,在自己的麾下聚拢各类人才,开拓自己“无所不能”的人脉,开挖人际关系和谐,相互之间亲和无间,联系紧密,感情深厚,生活幸福的良好环境,都要从会说话,说好话,好好说话开始。
把支持自己事业的人集结的越多越好,把反对自己的人化解的越少越好。所谓“好马长在腿上,好男长在嘴上”是也。会说话能当钱使,甚至比钱还灵还神。正如春秋时孔子与鲁定公谈话中说的那样,在事关江山社稷存败兴亡的蹋天大事上,能“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在事关团体稳定,家庭幸福,人际关系和谐上,会说话的效果是“良言出口三冬暖”,不会说话的后果是“恶语出唇六月寒”啊。
第三,有权有势,不可滥用,不可徇私,更不能枉法。权是老百姓给的,要为百姓服务,权力姓“公”,自然要“立权为公”,不能把权力私有化。要把权力装在笼子里盒子里,用锁锁好。让私心的钥匙永远打不开出于公心的权利之锁。做到上不负党的重托,中不负自己的人性良心,下不负百姓大众的信任。
这样,权力才有用,权力才神圣,权力才有威严。权利,永远不要为满足自己私欲,或成为小集团和某个人谋私利的旁门左道。在权势的对待利用上,务必要有自己的底线,务必要有严格的框架范围。一旦出格超限,触碰底线,要么损毁“一世英名”,要么碰得头破血流,要么走上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