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孔学的“两个一百八十度”
——从“孔子西行不到秦”说起
吴熙禄
唐朝大文人韩愈为出土的石鼓文拓片写的《石鼓歌》中写到,“孔子西行不到秦,掎(ji)摭(zhi)星宿遗羲娥”,意思是孔子周游列国,虽说沿途采集了诸多名篇,可惜西行时未到秦国,“捡了芝麻,漏了西瓜”,错失了发现珍贵文物的机会,使石鼓文失传一千六百多年!
是的,如果当时孔子去了秦国的凤翔,没准老夫子就把保存在那里的石鼓文编到《诗经》里去了。这在文化传承来说的确是个遗憾,然从中国的政治史来说,“孔子西行不到秦”又是中华民族之大幸!
何以见得?众所周知,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周朝后期,老夫子周游列国,意在劝说诸侯国“克己复礼”,恢复周朝中前期的奴隶社会秩序。如果老夫子当时去了秦国,又假如秦王听从了他的说教,维护并强化体现奴隶制度的“周礼”,就不会有通过大刀阔斧变法崛起的秦国,一统天下的秦朝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中国很可能分裂为若干个国家。
历史没有假设。变革潮流的涌动,当时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已开始打破周礼的约束,社会开始进入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取代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时期。老夫子不识时务,游说正在变革的诸侯国倒退到周朝中前期的奴隶社会,开历史倒车,岂能行得通!历史事实证明,战国后期强大起来的诸侯国都得益于冲破“礼”的变法,由于秦国变法最彻底,得以富国强兵,最后统一中国。
孔学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政治主张不仅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窒息国家的活力,作为维护特权制度的御用理论,也是后来民族屡屡沉沦的思想根源!在西汉武帝中期以前,孔学演化成的儒学不过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因其政治思想保守,不受进步势力尤其是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待见。而自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主张,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旨在维护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的孔学就成了朝野不得不接受的国学,经过历代名儒的修正,特别是作为科举必考科目后,孔学赤裸裸地坠落为维护封建特权秩序的思想工具。
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前,关起门来的中国,无论主流思想、政治领域多么腐朽,“肉烂了在锅里”,危亡不过是改朝换代。时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崛起,没有孔学捆绑的“列强”放开手脚发展科技,清廷却依然忙活着“三拜九叩”“山呼万岁”的皇朝大礼!当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大炮架到家门口时,擅长驭民的孔学在不懂“三纲五常”的强盗面前一筹莫展!在“保位、保官、保家产胜于保国、保民、保疆土”的腐朽思想的弥漫下,中国自然成为砧板鱼肉,任人宰割了!
简单的历史脉络,总体上反映了孔学与真实历史发展形态的“反向性”——孔学不被待见的先秦时期,最后中国崛起了江山大一统的秦王朝;而到孔子的地位被抬到“吓人的高度”时,(1)中华民族却一落千丈,差点分崩离析!其间,洋洋大汉族王朝屡屡被区区少数民族数次“灭国”的惨状,中原人民的血泪岂止是“郁孤台下清江水”(2)……
伟人正是从孔学与历代兴亡的“反向性”中得出了“孔学名高实秕糠”的评价!事实胜于雄辩。在近代,如果孔学能救国,还需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吗?在当代呢?孔学复兴的几十年中,官场、社会风气是好了,还是坏了?民族精神是昂扬了,还是颓废了?国人有目共睹!——“实践标准”何曾放过任何人!
之前有部电视剧《觉醒年代》博得了观众的好评,但有个问题似乎没有引起重视。这就是,“觉醒”的前置是“昏睡”,是什么原因让东方大国“睡着”了?五四运动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爱国青年喊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应该说找到了病根,体现了真正的民族觉醒!
中国历史最大的灰色幽默,莫过于孔子生前自嘲“惶惶如丧家之犬”到死后“至圣先师”的华丽转身!不知是九泉之下的孔子改弦易辙,还是一代代弟子移花接木,老人家生前死后社会地位的一百八十度,的确很魔幻。“为政以德”,从一个奴隶制度的卫道士嘴里说出来,立场与言论的又一个一百八十度,乃今古奇观,然竟有人相信或曰有人“忽悠”人们相信!
试问,一个允许活人陪葬、人如牲畜可买卖的制度,德在哪里?更令人“脑洞大开”的是,诸多“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却在孔子这个极力主张恢复奴隶制度的牌位面前长跪不起!“毒鸡汤”浸泡过的心态是何等的扭曲!
满口仁义道德的孔夫子,内心却是如此冷酷,竟然维护历史上最黑暗的奴隶社会!是精神分裂吗?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使纷繁复杂的“笔墨官司”一目了然。孔子出身破落奴隶主家族,底层民众当牛做马甚至为主人殉葬,在他心目中是天经地义的事,若反抗,就是“犯上作乱”!显然,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人”根本不包括奴隶身份的平民百姓,是别有用心或“自作多情”的后人无视逻辑矛盾律,给一个奴隶制度的卫道士戴上了“仁者爱人”的桂冠,也不管作古的老夫子同意不同意。
孔子创立的维护奴隶主制度的学说,随着地主阶级的登台继而成为维护地主阶级特权统治的御用理论,由此形成的特权意识,严重阻碍着历史进步。其思想的保守性,不仅抵制外国的先进文明,而且作为“思想打手”,排挤冲淡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此中,由于特权政治天性抑民排法,主张治国“法主德辅”的法家,自然成为打压的主要对象。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变法实践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及其学说,奠基了中华大一统的秦王朝,构建了中国秦以后两千多年的政治框架,也是历代开国中兴的理念支撑。如果秦汉以后以法家思想统御朝纲,选贤任能成为主流,别说没有屈辱的近代史,也不会有千年数度的汉族屈辱史,而且可以肯定,中国的版图比现在大得多!可惜,由于法家奖励耕战、论功行赏的政治思想,强烈冲击孔学特权庇荫的门第观念,获罪权贵,所以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法家学说一直被孔孟之道的律条所挤压!直至今日,弘扬历史文化的各类节目,很少听到法家的声音。
法家学说为什么能强国,因为它看问题能抓住实质。譬如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卖车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卖棺材的人希望别人早死。这些无关道德高低,利益驱使而已!”(大意)(3)这类承认社会关系对人性影响的认知,是不是比孔学泛泛的的人性论深刻多了!记得韩非还说过:“古代有句谚语,‘人不会被山(重刑)绊倒,却被小土块(轻刑)绊倒。’……把轻刑作为治理老百姓的准则,不是乱国就是给老百姓设置陷阱,这才是真正的伤民!”(4)反观当今案件频发的现象,听此言是否有“穿越”的感觉!——轻刑不足于震慑犯罪,很多人被“小土块”绊倒了!
一说起权力制衡的政治制度,有人便“西方如何如何”,其不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就指出“设副职监督不是长久之计”(大意),提出了“严格区分官吏权限、相互制约”(大意)的伟大政治思想!(5)可惜,这一中华文明中最闪光的政治理念,由于统治阶级的本能抵制和作为御用理论孔学的排挤,在长时间中并为获得应有的历史地位,由此造成的国民法治意识淡薄,至今影响着中国的法治进程。
墨子说,治理国家的人,要使用大多数人能做到的(不敢触碰法律)方法,而不是用少数人做到的(主动做好事)方法,所以不能致力于德治,而是致力于法制。(大意)(6)然孔学相反,不是寄希望于合理的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是主张“为政以德”,其虚伪性暂且不论,即便为政者发自内心,其效果如何?鲁迅笔下的“吃人”二字,把自古“仁义道德”背后的血腥揭露的淋漓尽致!
死后哀荣,谁也比不上孔子。年年,孔府钟鼓齐鸣,可惜传送的不是依法治国的声音!商鞅、韩非的墓冢还在吗?若有,我劝凡有志振兴中华的人士到坟前拜一拜,告慰先人:先秦法家思想在中国并未失传,“依法治国”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2024年7月于汶河社区
注:
(1)鲁迅语。
(2)见辛弃疾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圣贤书》266页。
(4)《圣贤书》736页
(5)《圣贤书》765页。
(6)《圣贤书》5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