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童子张晔)特型演员刘智红女士来平阴(七绝组诗)
张晔/济南
头皮屑喂鱼(五绝)
张晔/平阴
指动白雪落
池清暮霞红
锦鲤吞咽去
腹饱意雍容
贺济南《回族诗刊》创办十周年(五律)
吉羊香浓处
汉回律韵亲
泉明滋肺腑
巷老育诗心
创始王馮马
承传美善真
十年花正好
同喜沁园春
注:《回族诗刊》重要创始人为王立国,马明,冯文学三位先生。
闻洞庭湖水患(七绝)
张晔/济南平阴
吾心也似此洞庭,
老泪决堤悯众生。
固防经费八五亿,
蛀虫水怪昧几成!
注:2022年,《岳阳新闻》官宣,国家垸堤加固经费共计投入八十五亿巨资。结果,年多就决堤了。
西牛泉村“庆七一”活动现场,听张期鹏兄谈乡村振兴(七古)
金针度人度乡亲
文风鼓荡牛泉村
垂杨雅客接地气
更美更强看明春
特型演员刘智红女士来平阴(七绝)
花月清芬笼春江
桃腮丰厚目流光
国母风仪存影视
落落灵姿镇八荒
晨起栽葱(七绝)
张晔/平阴
叶绿花红宿雨功
阳台碌碌己成翁
栽葱架上当花看
虚誉合当过耳风
甲辰六月过曲阜(七绝)
半百方来孔圣前
府林庙馆炽心炎
治平天下何劳我
写画随机换小钱
明湖亭潲雨(七绝)
清新荷朵气氤氲
水皱风凉意绪纷
风伯雨师贪腐否
天地南北不平均
贺《种豆得瓜》书成(七古)
张晔/平阴
日月行云天地眼
尘心念转菩提因
种豆得瓜傻瓜否
书窗戏语古农君
注:甲辰夏,古农(于晓明)著《种豆得瓜——关于〈日记报〉的日记》一书出版!
观姜翕芬先生哲学著作手稿(七古)
张晔/济南
孔圣元圣谁是谁
齐山鲁水翠色葱
舜园十层崇台上
欲捧新阳染天东
祝贺济南军创芳香公司玫胶产品展厅开业大吉
仙子玫瑰呼我来
心田默把小诗栽
芳香大业平阴梦
妙墨清辞正盛开
军创芳香展厅开业现场逢诗友冠先老人(七绝)
张晔/中国玫瑰之都
此朵玫瑰犹奋进
嶙峋瘦骨向阳开
平平仄仄平平仄
弄韵裁诗怡壮怀
音信(七古)
张晔/平阴
渴骥奔泉至此处
池鱼潜渊音信无
往后哪得色倾城
夜雨惊天洗长途
2010年望口山采风五首
张晔/济南
一
忠臣孝子代代传
枕石临流赛神仙
千年庙宇梵音杳
万古青山今破残
二
翠峦叠嶂多秀士
剩水残山出刁顽
凶杀乱伦心贪腐
独立黄河叹逝川
三
昔年乞丐也高贵
如今显宦行不端
义犬救主碑何处
二郎神力足痕深
四
黄河岸边西瓜田
银棚座座接长天
财源滚滚东流水
大业龙腾代代贤
五
昔年繁华东大院
时世更替光阴转
历数英杰后起秀
瓜地生金看吉干
注:赠当地才人张吉干
祝贺省人文艺术研究院网站正式上线
张晔/济南平阴
熙涵紫瑞赋高能
齐水鲁山俱朝宗
网成我捧少岱来
郁郁青葱贺开通
注:少岱为家乡平阴名山。
《日记杂志》总第76期出版誌禧
张晔/平阴
古农自牧乐耘耕
日记福田稼禾青
岁月不败先行客
齐鲁垂杨记影踪
仰呈李殿魁先生《古》
张晔/平阴
象耕鳳播处
幽谷飞鸣泉
殿巍诗梦遥
魁灿集群贤
写作感言——
此篇作于2016年6月,有缘见李老并合影留念。古大舜孝善,感动天地,引来大象鳳凰为之耕种。今人殿魁李公德厚,诚意天佑,换得一方诗苑如锦。有目共睹,山东诗词事业今天的兴旺发达,同原省领导李殿魁先生的心血付出是分不开的。敬仰先生!
兴安居夏至
张晔/济南
绿影婆娑花气薰
廿年普洱沁清心
小风约我东山顶
截片流云作汗巾
附部分网络上的评论:
张晔,又名张铭,号齐鲁易士,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以下是张晔的一些诗词作品及其简介:
悼念秦维东道兄诗三首: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笔歌墨舞太匆匆,自此人间少我兄”,以及“山自起伏云自遐,秋风丹柿冷枝杈”,抒发了作者对秦维东道兄的哀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秦维东道兄的“乐道书屋”被视为文化景观,留存于长清人的记忆中。
采野: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目骋怀时的情景,通过“惠风和畅地萌青”等诗句,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张晔通过“银刀玉手轻挥处, 采尔还家美此生”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癸卯年丽月谒段天村槐: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元素,如“天雷地火千劫后, 铁骨新枝向日生”和“定是井泉思念我, 绿盈风细起微澜”,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诗中的“村人三两石桥过, 迎客一排是寨山”等句子,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震中甘肃丨农民陈永贵:这首诗以现代诗的形式,通过“好像/是幻觉/枕上/总有/啼寒号饥”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甘肃地震灾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灾难中生命的敬畏。诗中“我能干啥呢/虽然我明白/祖国/是浑然/一个整体/捐款/无力/做志愿者/无缘”的句子,反映了作者在面对灾难时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但我/还是想/把此刻/照耀我的/这缕阳光/打包/快递过去”的句子,展现了作者对灾区人民的美好祝愿和对人性的温暖。
张晔的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是齐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