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河北吴桥杂技里的运河记忆
作者:耿佳 冯硕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上午9点,在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大世界,杂技演员吴泽霖配着几声锣响,唱出这首流传千年的歌谣。

吴桥杂技大世界演员吴泽霖在表演运河锣歌。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摄
吴桥杂技沿着大运河传播
锣歌响起,演员登场,这是吴桥杂技大世界每天开演前的惯例。吴泽霖说,千百年前先辈们外出卖艺谋生时也是唱着这首锣歌,走南闯北,行走江湖。
原来,锣歌中提到的“条河”就是早先民间对“大运河”的称谓,而锣歌里的内容就是当时杂技艺人沿着大运河卖艺表演的真实写照。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吴桥县穿境而过,吴桥就是大运河由南到北进入沧州的“南入口”。明清以来,运河漕运带动沿河流域经济发展,给吴桥艺人的杂技活动提供了优越场所,杂技艺人就通过大运河这条流动的通道,走向北京、天津、南京等地,造就了许多经典的市井休闲表演,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吴桥杂技演员表演蹬大缸。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摄
吴桥杂技大世界“鬼手居”表演区,年逾八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宝和因其独家绝学的“缩骨童子功”“口中穿针引线”和“三仙归洞”远近闻名。他年幼时就跟着父亲沿运河卖艺。“大运河两岸做生意、做买卖的人比较多,都是流动的人。杂技艺人不卖票,一般都是父子或者一家人或者师徒,顺着运河演,走到哪儿卖到哪儿,其中不少艺人闯到了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王宝和回忆。

吴桥杂技古彩戏法。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摄
超群绝伦才能立下“招牌”。近代史上运河流域的大城市出现了著名的艺人活动聚集区,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天津的“三不管”等杂技集散地,江湖艺人称之为“杂八地”。在这些“杂八地”上打把式卖艺的杂技艺人,几乎都有吴桥人,很多杂技艺人练出绝活奇技以招徕观众,江湖上也就有了一种“没有吴桥不成班”的说法。
凭借着真功夫和越来越大的名气,吴桥杂技逐步从运河边演到了大洋彼岸,吴桥杂技艺人的足迹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展示了高超杂技技艺和艺术成就,也将国外的杂技精华吸取融合,无形中推动了吴桥杂技的传播与创新,丰富了杂技内容,提高了杂技艺术水平。
一代一代传承发展
千年传承,延续创新。如今的吴桥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人称“江湖八大怪”之一的气功杂技演员高福州年逾七旬,却不管高温雨雪,仍然坚持每天一场室外演出,他的“口吞钢球”“铁砂掌碎石”“肚皮切菜”等绝技都是游客必打卡的表演项目。问及他为何坚持表演,他说:“现在能按时上下班,有固定的舞台展现杂技,和原来沿运河卖艺风餐露宿相比,已经是幸福了。所以更想演好杂技,让气功杂技的魅力被更多人看到。”
为擦亮吴桥杂技“金字招牌”,1987年,文化部和河北省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吸引中外杂技同台竞技,成为世界三大杂技赛场之一。1993年成立“吴桥杂技大世界”,从此,杂技艺人们有了共同的家园,艺人们不但可以切磋技艺,将吴桥杂技编排成团组节目,吴桥杂技大世界还给杂技艺人们提供了固定的工作岗位、稳定收入。

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沿线景色。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摄
任何一门技艺或一种文化,要实现长久兴盛,都需要一代一代传承发展。在吴桥,杂技艺术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与师带徒、团带班、鼓励开办专业学校、开展杂技进校园、打造杂技专业村等各种形式的技艺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彭家班”的演员们在小院里给观众们表演完杂技,还要继续关起门来训练。“‘彭家班’不只是我们家族的人去传承表演,为了把运河文化和非遗技艺传承下来,我们也把技艺传给徒弟们,把杂技技艺发扬光大。”少班主彭立新说。

吴桥传统杂技中幡表演。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摄
1985年,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成立,成为国内最早的专门培养杂技人才的中等专业艺术学校,不但培养专业杂技人才,还为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及非洲的40多个国家培养杂技留学生600多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杂技名校。
在各种传承模式的广泛开展下,吴桥传统歌谣里传唱的“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正成为吴桥的真实写照。
千年运河,文脉悠久。如今,吴桥杂技文化已经成为运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河北吴桥将推进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利用,作为增强杂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全力编织运河、杂技、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的璀璨文化带。在吴桥,杂技承载着运河过去的记忆,也在运河前进的浪潮中,迸发出时代艺术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