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丨灶台上的“向日葵”
作者:刘小武

灶台上的“向日葵”。刘小武 摄
都说石油人四海为家,但若问起我的第二故乡,首选白洋淀边的华北油田。
1976年冬天,油田会战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基地周围是连片的荒草夹杂着泛白的盐碱地,吃的是玉米面发糕和窝窝头,穿的是灰白竖纹棉袄,住的是军用帆布帐篷。铁丝网围墙外,常有三两相望的野狗在荒野游荡。
那时有一种美食至今记忆犹新——烩饼,就是锅里倒入豆油加热,然后加入五花肉片翻炒,变色后与葱、姜、蒜、辣椒等调料翻炒,炒出香味后加入豆芽、大白菜、宽粉、豆腐等继续翻炒,接着加开水小火炖煮,最后加入切好的饼丝继续炖煮几分钟即可。
每逢节假日,基地周边的饭店就热闹起来。说是饭店,不过是一些废弃的铁皮房和帆布帐篷。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南腔北调的工友们,一身油污,一见如故。一盘麻辣豆腐、一碟花生米、一坛二锅头,一人一碗热腾腾的烩饼,掺着腥咸的风沙,一碗下肚,心中打底,脚下不虚。
早些年,淀边人家多以捕鱼为生。大的鱼货卖掉换钱,小杂鱼多留作自家食用。为方便食用,主妇们在灶台上支起一口大铁锅——锅底下烧着柴火,油热后加各种调料爆香,然后加入小拇指大小的小杂鱼,现在多以鲫鱼、黄花、嘎鱼等为主,辅以宽粉、干豆角、土豆块、大白菜,以及各种调料煸炒后炖煮。
待锅里滚沸,将半个巴掌大的玉米饼,沿着锅边贴一圈儿,盖上锅盖,柴火慢炖。大约十几分钟后,再次揭开锅盖,一阵浓郁的香气迎面扑来。烟雾缭绕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圈金黄的玉米面饼,花瓣似的微微绽开,如一幅梵高的《向日葵》……
玉米面浸满汤汁,融合了玉米的甜香和鱼汤的鲜香,高温下完成蜕变。贴着锅边的那层贴面儿,略显焦黄,入口香脆,直抵舌尖上的味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铁锅炖鱼的食材,从最初的小杂鱼到各种鱼类,再到鸡、鸭、鹅,乃至猪、牛、羊等家畜的排骨等;灶台也从自家厨房搬上了饭店餐桌。既沿袭传承,又守正创新,如同石油人的跌宕人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四海为家的石油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看见灶台上的“向日葵”,就仿佛回到了亲人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