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丨虫鸣声里忆童年
作者:高志忠
盛夏时节,清晨,窗外不断传来知了的叫声,高亢、嘹亮、清朗入耳,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强弱富有节奏的天籁之音,唤起了我久违的记忆。捕捉鸣虫,曾给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增添无穷乐趣,成为印象里暑假的象征,也是我孩提时代暑假生活里的一项重要内容。
少年时代,自家小院里长着黄瓜、豆角、西红柿;秸秆编织的篱笆墙,也悄悄爬满了丝瓜秧,巴掌大的叶,开着黄色的花,碧绿带有竖条花纹的丝瓜,尺把长,自然垂吊下来。院子的过道直到院门,约三米高处有个“空中楼阁”,那是用树枝搭建的葫芦秧架。夕阳下,白色的花呈喇叭状,大小葫芦错落有致,悬挂于头顶。葫芦架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遮阳挡雨,是庄户人家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从田野捉来蝈蝈,养在葫芦架下,它时而羽翅振动发出美丽的音符。
家乡的蝈蝈大体分两种颜色,翠绿色和红褐色,前者通体碧绿,很常见,后者以赤色为主,比较稀罕,叫声也响亮悠长。我将抓到的蝈蝈小心翼翼地放进用高粱秆编织的笼子里,塞进金黄的倭瓜花供它享用,整个暑假我便枕着最美妙的虫鸣声酣然入梦。
院门外有一棵粗大的榕树,天越热花越俏。几只脊背绿色的知了,趴在树干上起劲儿地叫着,一呼百应,此起彼伏,无伴奏、和弦立体声。捉到知了,发现它翅膀很美,似水晶玻璃,薄而透明,又像植物的叶子,有细密的纹路,肚皮上有一个小裂口,那就是它的“扬声器”,靠该器官发音吸引异性,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傍晚,我与小伙伴去抓“知了猴儿”(方言,蝉蜕前的蛹)。孩子们会三五成群、不约而同地集聚到河边树林里,有的还拿着一把小铲子,见地下有小洞就轻轻地刮几下,看是不是它的巢穴。如果是,里边就藏着“知了猴儿”。有经验的孩童能分辨出个大概,先用小拇指轻扣,薄薄的土层下,洞口豁然变大,直上直下,如成人手指般粗,里边的“知了猴儿”土黄色,缩在地面下几厘米的位置,像一团泥巴一动不动,只有眼睛微微发亮。可以拿小铲子从其侧面小心翼翼地挖出;也可以找一根结实的细树枝,伸进洞里拨弄它,它还真经不住逗,一会儿就被激怒了,用钳子似的爪子钳住不放,这样就能把这胖胖的小家伙给提上来了。玩耍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夜幕徐徐降临,“知了猴儿”会悄悄出洞,爬到树上去完成“金蝉脱壳”,有时还会抓到蜕变没有完成的幼蝉,性急的孩子会帮它做“剖腹产”——剥壳,但得到的肯定是“畸形儿”。
此时,玩上瘾的孩子们乐不思蜀,也不顾蚊虫叮咬,等做好晚饭的家长寻来,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当虫鸣伴随着夏夜的微风朗朗送来,其中洋溢的那种清新、自然的田园气息,以及它衬托出的那种心境,蓦然使人陶醉在无忧的童年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