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十字诀
全兴
诗歌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一本《诗经》常在床头与我共枕入梦,带拼音儿童版的《唐诗三百首》让我爱不释手,一本成人版的《宋词三百首》,我是百看不厌。从此对宋词情有独钟,在词海泛游的追梦中,“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整整两年,直到2018年10月参加了由许昌诗词学会组织的诗词专题讲座,那半年的周六不断在禹州、许昌和平顶山之间切换,自此后,才迷途知返,回头是岸。
培训班结束后,蓦然回首,再与诗词共舞,有一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释然,更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一扫此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茫然,从此在词海中漫游,“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六年来,词海中扬帆,向一个个词人倾心,共叙家国情怀,细品精句妙语,“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今天,千言万语话心声,一吐为快为共鸣。写写填词十字诀。
一是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悲欢离合,谁会无动于心?志同道合之人,惺惺相惜,怎会不赋诗填词以抒情言志;问世间情为何物,焉能不睹物思人?良辰美景,岂是虚设,谁不触景生情?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世间闲事常有,清静不常有,自然是思绪万千。正是这些,或感或叹,所思所悟,有了灵感,便有了诗情词意,正是这些欢悲,我们不在“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再无病呻吟。无论是赋诗还是填词,有了打动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是梳。对这些感悟感思进行梳理,是天地共欢歌的同庆,如嫦娥六号绕落回捎回特产,还是与家国同伤悲的共忾,如岁岁年年的九一天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是与大国共舞,如国庆,还是与小家同欢,如中秋。梳理后,确定壮怀激烈的程度和吟花咏月的厚度,再进行词牌等的选择。
三是格。填词与作诗有所不同,诗分唐宋,词也分唐宋。如果说唐之诗词有“大江东去”的奔放,那么宋之诗词更多的是“杨柳岸边晓风残月”的细腻。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那样,唐代以丰神情韵擅长的诗歌与宋代以筋骨思理见胜的诗歌;唐代诗人多重想象,追求浑融之美,而宋代诗人则重理智,追求分析之妙。
但无论是唐宋,不管近体诗还是词,都有格之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填词不能出格,不要出规。平仄尽可能符合要求,韵尽可能押准。特别是词体中的可平可仄处,尽可能按平仄要求填写。词学大师顾随曾说,填词有两大诀窍,一是在可平可仄处下功夫,二是在结构上做文章。
三是韵。填词所适用的韵有词林正韵,中华新韵。后来又推出了中华通韵。从传承角度上讲,我觉得尽可能使用词林正韵,除非特殊情况,如使用《十六字令》写毒,词林正韵是仄声,今天是平声。
固然《词林正韵》是清代戈载编写的一部词韵书,旨在指导填词用韵。之所以这样建议,是因为这部词韵书毕竟是对一千多年来的词韵进行系统梳理,因此在承前和启后的选择上还是侧重于承前。
四是牌。填词必选词牌,自唐至宋到元,800多个词牌,2000多个词体,又分为长调中调小令,每一类别又有平韵,仄韵、平仄转换、叠韵,如何选出一个适合抒情言志的词牌,确定是个不小的挑战。有时选对了,很快进入状态,一气呵成,有时写着写着还得换,这是常有的事。
一般情况下选常用的,熟悉的,可平可仄处较多的词牌,刚入手,可从简单的小令开始。如20字以下的平韵中的《十六字令》《渔父》、仄韵的《拜新月》,既有平韵又有仄韵的《竹枝》《閒中好》,如22字既有仄韵又有叠韵的《醉妆词》、23字的既有平仄转换又有叠韵的《荷叶杯》。
五是准。选准词牌事半功倍,选不准词牌事倍功半,轻则事与愿违,重则适得其反。
郁闷压抑悲伤凄凉类词牌中:诸如声情凄紧的《钗头凤》、宛转凄抑的《祝英台近》、缠绵哀怨的《雨霖铃》、紧促转低沉的《菩萨蛮》、幽咽情调的《蝶恋花》、婉曲哀怨中还有几分激切的《卜算子》、缠绵低抑的《南乡子》、忧婉凄抑的《忆旧游》、谐婉怨抑的《生查子》。
在缠绵婉转类词牌中:诸如轻松流美的《最高楼》、转调换序又婉转的《调笑令》、相思相会的爱情词牌《鹊桥仙》、从急转缓的《浣溪沙》、为梅定制和婉的《暗香》《疏影》。
在壮怀激烈豪迈激情类词牌中:诸如激越情感的《永遇乐》、从拗怒转为和婉《清平乐》、激昂雄壮的军乐词牌《破阵子》、壮阔豪迈的《沁园春》。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望文生义,如《南浦》高昂欢乐,不宜表达凄凉悲伤送别之情;《念奴娇》多表达雄壮豪迈情感,不宜形容女性娇弱婉曲心态;《贺新郎》宜表达慷慨激昂、豪迈雄壮的英雄情感,不宜作催妆喜庆的祝贺曲词;《水调歌头》《满江红》感情激烈,声情俱壮,适宜于表达慷慨悲壮、豪放雄浑激情的词,一般不宜写委婉柔情的思想情感。
再如《寿楼春》凄音哀乐,抑郁悲哀,原是悼亡之作,宜寄托哀思,不可用来祝寿;《千秋岁》凄凉幽怨宜表达悲伤感抑之情,绝不能祝寿喜庆。
一般短篇宜抒情,长篇宜铺叙;以近体五、七言为主的词牌大多适于舒缓雍容的感情,如《浣溪沙》《采桑子》《蝶恋花》;多转韵之调皆属于一种拗怒,如《减字木兰花》《虞美人》;句法长短参差的词牌宜于拗怒悲咽的感情。如《兰陵王》《六丑》《浪淘沙慢》。
我填词时有个感觉,就是不见得长调难填,不见得中调简单,实际上填写小令也很费神。
有些词牌虽是悲凄,但能驾驭,也可出彩,如苏轼的两首《江城子》;有些词牌也可反其意而之,照样出奇,如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吟便知;有些词牌在步韵特别是在次韵中会锦上添花,更加出色,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除非有洪荒之力,千万不要出格,如伟人的《蝶恋花》,即使带有怨气的胡适猛烈批评“没有一句是通的”,但也不影响被 广为传诵。
在填写时还要注意词牌中的对仗和叠韵的特别要求。如《水调歌头》的毛滂体有对仗要求,《钗头凤》这个词牌的中吕渭老、程垓体、宋媛唐氏三体中平韵加叠韵、仄韵加叠韵的要求,《黄鹤洞仙》词牌中的上下阙还有重韵要求。
四是字。就是要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就是要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王安石的一个绿字让《泊船瓜洲》走红到今天,而且还会继续红下去。填词也何尝不是这样?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通过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象,使“春意”这一无形之物变得具体可感;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二字名词作动词,将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
炼字,急不得慢不得慌不得但停不得,久久为功,方能炉火纯青。
五是句。就是要炼句,就是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句乃诗之眼,名篇必有佳句,好词必是炼字炼句的结晶。
炼句的总要求,就是北宋词人梅晓臣“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期为善也”的标准。
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情真意切成为传颂千古的座右铭的;如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情景交融成为称颂佳句的;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让人拍案叫绝的;如欧阳修“泪眼问花不语”含蓄感人的;如岳飞“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以理服人而妙趣横生的;如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怀激烈、气壮山河的。
这些既有炼景之句,又有炼情句,还有既炼情句又炼景句,更有炼翻新句、炼创意句。让人如痴如醉。
六是换。就是要学会切换。既要注意如现代歌曲中的主歌到副歌的切换,又要注意在时空间巧妙切换,无论是写实到抒情再到言志,也无论是从天上到人间的转换,还是靠领字的过渡,都要做到无缝衔接、自然而然。
我所说的换也包括对成语中的字词,可根据平仄的要求进行顺序的调换,如国泰民安,河清海晏,可调换成民安国泰,海晏河清,这样既符合平仄要求,又不失成语原意。
七是意。就是要有唯美的意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美就是在填词时呈现出来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正是填词所体现的这种浑然天成的意境美,加之平仄节奏与和谐音韵律构成的古典美,使诗词成为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汉语之精粹,中国文学金字塔顶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八是音。无论是一字多音,还是古今异音字,都会因读音不同而平仄不同,古今平仄不同,在检测时被轻易漏检。如词林正韵母中的万能字叹要注意,如在填词中我搜集到的词林正韵中的平仄不同意思有别的字:思正看分将觉调难重漂兴和为胜间称传荷观几干空更创纵降相弹过中遗炮华句行经当任娜教咽奔跑挣呕宁度咳吭并占石阿王监担么丧参番靡食石曲剿罢等,平仄不同,意思不同,需要多留意。
便是词林正韵中的入声字如切号著等字也有多个韵部标明,也要格外留心。
八是唱。填词的最理想效果就是不仅要合律,而且还能吟唱。如依声填词,这样既能使歌词与音乐之间紧密结合,又确保了音乐性的文学性的有机统一。在使用词林正韵时,尽可能参照柳永、周邦彦、晏殊、李清照等的创作方法,如柳永“凡有市井处,皆能歌柳词”就诠释了生活诗和远方的境界。常言道:苏词伤律。就是说苏轼的词多不协律,故不能歌。
九是典。就是要善于用典。对于填词的人,不仅听到苏词伤律的评语,与之对应的是,还有秦词伤典的评语。就是说秦观的词因用典故少而少了几许华贵。易安在她的《词论》中批评少游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意思是秦词不用典故,即少富贵态。从此看来,李清照对这两位词家前辈的看法相当精准,同时也证明了这位千古才女填的词,既合律又用典。
用典用得好,能给作品添彩增辉,又使用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用典用得不好,会使生涩晦暗,枯燥乏味。因此要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发自内心不要牵强附会,更不能有意堆砌。在这方面辛弃疾是我们学习用典的好榜样,他不仅常用爱用,而且用得圆转,贴切。
有人总结用典大致有这五种形式可供参考:用事、用诗句、用成句、用诗、用词五种类型。
当年在岗时,一位老领导告诉我写文章的秘诀就九个字:经典句、数目字、典型事,用典也包括在里面。至今难忘。
在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中。那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因为有典故从而把对敌之恨表现得很到位。
十是史,就是把填词作为写史的一部分,在第一部分说感字时,无论是人还是事或物,之所以因此填词,就是因为有感而发。正是填词过程和形成的作品,把历史无形地刻印其中。今天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正好海燕文化工作室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应可军老师的《地方文献爱好者要收藏古诗词》的文章,我拜读完,深有同感。
他在文中引用了陈寅恪的“诗史互证”的方法,即通过诗歌来验证和补充历史记录,同时也利用历史资料来解读诗歌的背景和意义。“陈寅恪的方法强调了诗歌和历史记录之间的互动性,认为诗歌不仅是文学表达,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所以我许多文章引用了宁海诗人的诗词作品,也收到较全面的阐述。”
以前我填词时,隐隐觉得这是在写实写史,看来这种想法没有错,好在我填词时都要备注上时间地点和事件。近段我又针对词牌词体和词中涉及到人和事在备注的基础上增加了说明。实际上也回答了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以上是个人在填词中的浅见,写出来与词友共勉。不当之处,望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