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学教育
皇甫川的中学教育,萌芽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职业农中,肇基于七十年代的社办初中和高中,定型于八十年代后的县管初中。
(一)职业农中时期
解放以后,百废俱兴。为了改变农村的面貌,除了大办农民夜校扫盲以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普及小学教育。小学毕业生不断增加,而初中数量有限。特别是1953至1954年期间,政府还进行了一轮教育整顿,大幅度减少了中学招生数量,造成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学的压力骤增。
具体到皇甫川而言, 1957年时,各村基本都成立了初小,也有了肖家坡和小寺两所完小,小学毕业生较多,而焦岱汤峪两个片区仅有焦岱一所县办初中,被称为蓝田县第二中学。当年黄甫乡高小毕业生,要么进入焦岱初中,要么进入长安的引镇初中学习,而真正能考入两校者人数有限,出现很多青年无初中可上的局面。当时高小毕业生一般在13岁至16岁之间,正是身体发育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在农村属于辅助劳动力,家长嫌孩子年龄小,又舍不得让孩子参加农业生产,希望孩子继续学习。
鉴于中等教育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扩张。单靠政府办学,远远难以满足农村毕业小学生求学的需要。1957年第三次全教会议提出,必须丰富中小学办学形式以满足儿童入学与升学的双重需求,鼓励企业、机关、团体、院校的员工集资兴学,且鼓励华侨和私人办学。以后中央又明确提出,以群众运动方式、以多种多样形式,因时、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办学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国开辟了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共生、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行的教育格局。
遵照上述精神,1958年,皇甫乡政府决定设立乡办初中。因为当时蓝田初中均为县办,因此将这所初中称为民办中学。又因为史家寨村位于川道中间,地理位置适中,故乡上决定将位于晋公庙的原史家寨小学扩建,同时将史家寨小学迁往庵庙。
民中校园布局
因为从事农业是这些小学毕业生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同时农村的发展需要有知识的人作为管理技术人员储备。1958年1月,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提出可以按照不同条件,倡导和组织学生分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农村副业和手工生产劳动、基本建设工地和运输业的劳动、校内外的服务性的劳动、工业生产劳动等。2月教育部也发出《关于大力支持团中央“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的通知》,明确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是“使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措施之一”。所以民中在课程上,文化课和农业课程并重,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适当参加农业劳动,经常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因此在性质上,属于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的性质,缺乏成熟教材和专业教师,上课时间也不固定,同公立初中相比,就不那么正规。
各地的农中随着三年困难时期的到来而急剧收缩。民中也只存在了三年。1961年史家寨公社搬入老公社院内,史家寨民中遂被撤销。
随着三年困难时期的结束,加上中央公开鼓励实行“全日制与半农半读两条腿走路”,在1965年3月至4月还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会议认为:要“在巩固已有成绩基础上,实行全日制和半农半读两条腿走路,普及小学教育,扩大试办农业中学,积极试办半农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同年5月30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社论《努力办好半农半读学校》。同年7月14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并发出《关于半农半读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的比重很大,抓好半农半读教育工作,对改变我国教育事业面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作为半农半读的重要部分,农业中学重新得到恢复。
伴随着大形势,史家寨公社于1965年分别于柿园子、小寺和孙家坡设农中。柿园子农中,招收侯家村以下村中学生,小寺农中设于小寺小学对面,招收史家寨、小寺及田家村学生。孙家坡农中位于原大队办公的地方,人称大园子,即原戏楼紧前方,现小学东教学楼后方,坐西向东的几间房内,招收肖家坡、孙家坡和上片其他村学生。
农中老师多为解放初完小毕业学生。史家寨的田彩贤即在小寺农中任教。
随着"文革"的到来,农业中学作为刘少奇提倡的“两种教育制度”的产物,都遭到了批判与否定,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双轨制”“修正制度的产物”,一夜之间,全国农业中学几乎全被解散与停办。皇甫川也不例外,1968年,各农中取消。
(二)社办中学时期
下来农村中学的道路向何处去?
1969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吉林省梨树县《农村中小学大纲(草案)》中正式规定,“小学由大队办,中学由社办或者大队联办,学校经费实行‘民办公助’,把教师工资制改为工分加补贴”,全国中小学管理权限普遍下放,小学由大队管理,中学由公社兴办和管理,形成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1970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成为主旋律,全面推行五四学制,小学定为5年,中学改为4年,初中、高中各2年。
当时提倡的是农村学生就近入学,"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的原则。
皇甫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十年有余的社办初中和高中教育时期。
1969年,除了东山外,其他各村都完成了小学五年级的升级过程。
伴随着小学的普遍升级,为了迎接大量的小学毕业生,于是有条件的村小学便附设初中奌,以招收附近小学毕业生入校。因为各小学带初中班,所以叫带帽初中。
1969年,肖家坡设立初中点,孙家坡等上片各村学生于肖家坡上学。小寺设立初中点,招收史家寨和小寺学生,田家村亦设立初中点学制两年。柿园子村于真武庙于大殿(会议室)前方,路两边各新盖新房子六间,秋季开始招收初中生,生源包括敬家村,龚家村、柿园村、侯家村四村,并更名为东升学校。
1970年,姚家寨初中点开办,招收姚林二寨、东山和骆驼岭学生。孙家坡北村和南村学生分别就学于肖家坡和姚家寨初中点。在孙家坡学生少的时候,孙北的学生也在姚家寨初中点上学。孙家坡后于1972年亦设初中点,学生交替在本村和姚家寨上学。
1971年,公社搬于田家村,老公社院子闲置,小寺和史寨合办联中,开始了初中专奌的建设。1972年,田家村初中点取消,由联中招收田家村、小寺和史家寨学生。
施随印联中毕业证
1974年真武庙开始拆毁,建设新校。学生临时在侯家村上课。1975年、1976年逐渐搬迁至东升学校新址,侯家村学生则分至小寺完成学业。
各带帽初中奌和联中的设立,到1976年,整个川道的初中毕业生大增,而分片的高中只有创建于1956年的焦岱高中,不能滿足初中毕业生的就学需要。于是公社决定取消联中,让原上联中学生就读于其他初中奌。利用联中的场所,成立史家寨高中,同时开展新校舍的建设。
在新校址的选择上,还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初定在史家寨村北八里原下,因占用了六队土地,一时定不下来。田家村见状要求定址于其村,本已开始了建设。后史家寨村内部协调,由二队将新址对面河西土地转让六队,场地问题遂得到解决。
高中于1976年春季开学,学生120名,分为两个班,录取标准除了政治表现和学习成绩以外,还要一个标准,就是家庭出身。
学生们在河西公社老院子上课,还要参加劳动建设新校。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顶烈日,冒严寒,从库峪河挖砂掏石,又手推肩挑运到建校工地。推着小推车,拉着架子车,从田村原上的砖瓦厂将砖瓦一车车运进施工现场,帮助师傅们编织撒瓦树条,递砖瓦,刷白灰,安门窗拉手等,还参与了场地平整、道路铺垫,挖坑植树等大量劳动。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直至1977年上半年新校区初步成形才告结束,同时教学实验器材和运动设施基本齐全,学校开始走上了正轨。
高中东院布局(1977年),王志辉绘
首任校长杨新义,属于专职。数学教师王卫前、后勤杨培德和杨蒙养以外,都有兼职。物理教师王志文兼副校长、化学教师马兴汉兼体育教师、语文教师刘建才和矦从道分别兼一、二班班主任,政治及英语教师鲁奋勇兼团总支书记。
1977年,王恩普调任本校副校长分管教务,兼任化学课教师。王恩普曾在商洛某校担任教务主任,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促使学校教学进入了正轨。同时陆续增加了张继堂、屈应让、肖胜博、张志学、肖恒轩、侯志远、杨秉录、肖富勤、施文霞、田录过等,其中张继堂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讲课严谨而又生动活泼,辅导时循循善诱,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数学水平,常为学生所追忆。

任课教师,后来还增加了杨仁轩、潘学武、钱文孝等。
学生灶管灶,为孙坡王森荣,后为石门崔清浩,再后为龚村龚诚斋。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第一届学生毕业推迟到1978年7月。
1980年杨新义调任肖坡小学兼初中奌校长,石养海接任。
史家寨高中以后还招收几届学生。从第二届开始,学生增加到三个班。新生入校即上课于东院。
几届毕业生人才济济,活跃于各行各业,不乏名牌大学就学者,例如岳西宽,安志强79年同时考上了北大。特别是第二届学生毕业,属于高中的鼎盛时期,超过了焦岱高中。有同学数学竞赛获县第一名,在渭南地区比赛中也获得了名次。过来人每当回忆时,尚激动不已。
高中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取得媲美于焦岱中学的成绩,是有原因的。作为皇甫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高中,师生都以身入皇甫川的这座"最高学府"为荣,心气颇高。又加上高考制度恢复的东风,更是唤醒了隐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求知欲。一旦师资和教学设施到位,整个校园便焕发出勃勃生气,百花得以盛开。
高中吸引了汤峪公社的石门、金家庄、韩家堡、黄家圪垯等村学生翻越八里原就读。
施随印高中毕业证
高中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高中第二届毕业生合影
高中第三届合影
高中第四届毕业生合影
高中最后一级二班合影
1982年时高中被撤销,学生合并到焦岱高中,于原校址成立史家寨初级中学。
撤销的原因是,当时上级政府规定了高中办学的人口比例,蓝田指标超了,于是两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史家寨高中被合并。
一方面,高中成立后,皇甫川各初中点继续存在,师资分散,缺乏规模效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不如全乡初中生专校学习。
另一方面,高考制度恢复后,初中毕业生也恢复了中考制度,可以根据考试成绩在全县范围内就学,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社办高中,就地入学的格局。同时,史家寨高中属于新办高中,又地处蓝田边缘地带,同其他的老牌子公立高中相比,生源有限,也缺乏竞争力。
于是,单社成立史家寨高中这一皇甫川人民的壮举,只能像一颗流星一样,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三)县管初中时期
初中初任校长为石养海。其后各任分别为杨志杰、杨新义、侯志远、白玉稳、王应东、鲁英武、康耀民、滕煜戈、吴楠、杨碧宏。
早期教师有83级六个班,白勤政、杨志杰、钱文孝、杨秉录、杨文辉、赵番印、杨兴运、高保印、安向平、王文龙、杨忍让、王生维、杨培谦、王卫田、肖有贤,张志学、肖恒轩、鲁奋勇、肖富勤、肖养善、肖六琦、肖润蓬、王振强、王平喜等人。
1982年后,史家寨初级中学正式招生,三年制新生招收四个班,由其他初中奌转来二年制老生六个班。
1983年,史中82年老生毕业。
1984年,小寺、东升、肖小坡84级各有1、2、2个班学生毕业。史中继续招收新生。
1985年,各初中奌不再招生,皇甫川各村的小学生,毕业后统一就读于史家寨初中。 各初中奌教师陆续转入中学,如肖胜利、杨碧鲜、刘恩鲜、田改兰、岳缠志、宋祥义等。
到1985年,史家寨中学三年级有四个班,又招收一个补习班。
初中851合影
初中854班毕业合影
学生最多是王应东担任校长时,分为十八个班,1200多人。
前后历任校长,都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园硬件建设。其中,侯志远主持建设了教学楼,王应东建立了综合楼及北花园,拆除了教师宿办房建立了学生公寓楼,同时在宿办楼南楼旁建宿办楼北楼。鲁英武时期建设了学生餐厅。
1985年时校园
今初中校园,兰文选摄
在初中历史上,教学质量最为明显的是两个时期。
一是石养海时期。其时教导主任为张志学。石养海善于放权,抓大放小。张志学勇于负责,管理严格。二人搭挡合理。当时英语及体育科目在全县名列前茅。单就一个八五一班,先后出现了十余名中专、中师和大学生,遍及川道上下。另外,石养海时期培养了很多体育特长生。
一是白玉稳时期。其时教导主任为王平喜,政教主任为王应东。白玉稳善于沟通,多谋善断,管理严格,扭转了学校教学质量下滑的趋势,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并吸引了一部分长安学生来校就读。
史家寨初中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吸收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王应东时期,曾学习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梯次式分层教学模式,并成功的开展了梯次式评价管理模式现场会。
鲁英武时期,学校又一次进行了课改,主要由任景涛等几名教师通过去山东杜郎口学习,在2010年后半年全校掀起了学杜郎口风潮,教学形式由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先学后教模式,倡导课前根据导学稿提前预习,课堂以各种形式展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发挥各自的才能,当堂检测。 2012年举办了高效课堂现场会并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一致好评。
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王应东任职时期,曾涌现出鲁英武、侯伟等 20 余名省、市、县级优秀教师。
总结皇甫川七十多年的中学教育史,从民中,农中,到联中与初中奌,再到高中,这就是前三十年皇甫川教育不断上升的发展轨迹,反映了那个时代皇甫川人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的奋斗历程。从1982年初中开始,开始迈上后四十年的新征程!
(资料来源:水清梦蓝皇甫川群、王志辉高中回忆材料、胡红选走访材料、兰文选提供初中史、兰新成回忆、张奂才老公社园子回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