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兴
诗词爱好者对《一剪梅》这个词牌并不陌生,在800多个词牌中能为人所熟知,不仅仅与词人常用爱用有关,还与这个词牌本身的属性有关;在2000多个词体中能旁逃斜出,与诗词大家在使用这个词牌填写时,炼出的千古名句不无关系,而且在依声填词方面,这个词牌出自周邦彦,又有李清照这样女词人加持,更有南宋收尾诗词大家蒋捷的倾注,后有唐寅和顾太清等人的加持,自然会妇孺皆知,脍炙人口。
今天我熟知这个词牌更多的是从80年代听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中听到了,后来著名歌手费玉清作为原唱之一,他的演唱展现了歌曲的古典韵味和情感深度,再后来就是女生版降央卓玛的女中音版,最新的李玉刚版本的更多是男生女腔版的《一剪梅》,都在不同程度使一剪梅这三个字走进大众视野,但文学爱好者更多的是被李清照的一首《一剪梅》所吸引而对这个词牌厚爱有加。
实际上,这个词牌也有着浪漫传奇的来历。
众所周知,梅花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被古人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在南北朝时期,梅花已经有了坚强、高雅和忠贞的寓意。
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爱慕纯洁友谊。
南朝著名的乐府民歌《西洲曲》写道:一位年轻美丽的少女“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折着寄着,梅花也成了相思树。
南朝时期的名臣陆凯与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关系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常以书信来往。北魏景明二年(501年),陆凯把一支梅花装在信袋里,托信使捎给了范晔。范晔拆开信一看,里面放着的一支梅花惊艳了他,还附诗《赠范晔》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
《荆州记》和《太平广记》都有记载。
这种祝福充满别样的情调,无不彰显魏晋名士之风。如同当年我们相互赠送的名信片中夹带一片梅花一样浪漫温情。
或许从那个时候起,“折梅”“赠梅”就成了相隔两地的人表达思念爱慕的一种方式。
唐代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南宋诗人刘克庄也有诗句:“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
正如诗词分唐宋一样,赠梅唐宋也有别,唐更多的是折,粗犷豪放率性,而宋代更多的精心细腻浪漫。到了宋代,文人们抛弃了粗鲁的“折”的动作,换成了优雅的剪,于是,从手摘到手剪,第三者剪的插手,梅花也从“一枝”变为“一剪”。人们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就是一枝梅花。
我在看来,这个剪字已经从动词变成名词,最后成为一个量词。一梅一枝一剪,一唐一宋一情。
词牌《一剪梅》意从此生。直到一位大家让“一剪梅”把浪漫化为诗意。使这种相思和爱慕更加高雅。他就是有着北宋“词中老杜”之称的“婉约派”代表词人周邦彦。
他创作出了“一剪梅花万样娇”这首轰动一时的新词之后,一个新的词牌名也随之横空出世,惊艳无比,文人们取“一剪梅”这三个字作为了一个新的词牌名。
正如有名有姓的一个人出生时有一个大名一样,在不同年龄是变体有别号一样,这个词牌被李清照、吴文英张炎蒋捷等人演绎,又有了不同的称呼。如因李清照词中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名句,称之为“玉簟秋”。因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
人们一般以周邦彦的《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
我结合诗词吾爱网及钦定词谱解读如下,有关资料附后。
关于正体,变体。一般以周体为正体,也可以周体和吴体为正体。因此这个词牌有一正体六变体,或两正体五体。
关于词牌名,一般以正体的词牌名称之《一剪梅》,除了《玉簟秋》《腊梅香》外,还有“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醉中”等别名。
关于类别,按词的字数多少分的长调中调和小令来划分,周邦彦、吴文英、卢炳、张炎、蒋捷五体六十字为中调,曹勛、赵长卿二体分别是58字和59字均小于60字,为小令。
关于平仄要求。只有周邦彦体对平仄要求宽泛,其他都是要求严格。
关于韵脚。无论是周赵曹三体的6韵,还是吴体的8韵、卢体的10韵还是张蒋二体的12韵,都是平韵,且不换韵。这个词牌归于缠绵婉转类中。
正是“一剪梅”用了全部的平声收脚,充分显示着情调的低沉。难怪诗词大家龙榆生先生感慨“是没法把它振作起来的。”,难怪《唐宋词格律》中提示:声情低抑;难怪豪放派代表辛弃疾填词时,阳刚之势难以彰显。
关于叠韵。正是由于叠词叠韵,使得感情表达因叠加得到渲染而感人,因重复更强烈而动人。《一剪梅》这个词牌因张炎体有韵脚叠韵要求,给了方家更多的施展空间。如南宋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和明代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吟诵起来,让人动容动情。
关于炼字和炼句。正是这个词牌和大家的倾注,偶得名句频出。本身一个剪字比折字更能惊艳众人,更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诸如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辛弃疾的“杯且从容,歌且从容”以及唐伯虎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吟咏起来,让人万般思愁涌心头,可谓是剪一段相思,话万般柔情,柔美无限。
关于雅俗。这个词牌来源于相思,又使相思浪漫温情,因此这个词牌可雅可俗。连辛弃疾这样的大家也会来一首《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全用口语,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通俗平易,可谓是一个词牌两种风格。
刘克庄词与稼轩如出一辙,也是雅俗兼具。其《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此词率性狂放接地不失真。
词风甚盛的南宋,民间喜用此体以为戏谑调侃,如南宋末年朝廷于湖南经量土地,一位士人作词云:“宰相巍巍坐庙堂,说著经量,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从头到尾好坏都是经量,牢骚满腹,说经量叹经量,经量不断。
就连军机大事也不例外,如南宋末年元蒙军围攻襄樊,朝廷权奸却在粉饰太平,杨俭判有词云:“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贾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既有体性又具俚俗,既有词韵雅又有词语之俗。
关于正体变体的具体比较。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代表。此调以周词、吴词为正体,若卢词、张词、蒋词之添韵,曹词、李词之减字,皆变体也。此词前后段第二句、第四句、第五句俱不押韵,宋词惟周紫芝“无限江山”词与之同。 周词前段第二句“两岸斜阳”,“两”字仄声,谱内据之,馀悉参所采诸词。
变体一,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以吴文英《一剪梅•赠友人》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四句押韵,宋元人俱如此填,惟汪元量词前后段起句“十年旧事漫咨嗟”,“玉人劝我酌流霞”与此平仄全异,恐非定格,不便参校。
变体二,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以卢炳《一剪梅•元宵》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五句俱押韵,宋词无别首可校。
变体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两叠韵。以张炎《一剪梅•剩蕊惊寒减艳痕》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二、三句,第五、六句俱叠韵,有程垓、刘克庄、刘拟、方岳、欧良、虞集诸词可校,但刘克庄词换头句“阶衔免得管兵农”与此平仄全异。又宋无名氏词前后段第二、三句,第五、六句俱用“量”字韵者,系独木桥体,因词俚不录。
变体四,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六平韵。以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为代表。此词每句用韵,与第二、三句,第四、五句用叠韵者不同。
变体五,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以曹勋《一剪梅•不占前村占瑶阶》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二、三句作七字一句,与诸家异,见《松隐集》。
变体六,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以赵长卿《一剪梅•秋雨感悲》为代表。此词前段结句七字。按李清照词“雁字来时月满楼”,又《乐府雅词》“明日从教一线添”,皆作七字句,与此同,盖《一剪梅》之变体也,旧谱谓李词脱去一字者非。
不管何体,这个词牌其特色在于都是双调,分上下阙,每阙两段,每段三句,一咏三叹;这个词牌柔美并深具音韵,给人以美感;这个词牌回旋往复,曲折婉转,最适宜感情表达的跌宕起伏。
关于大家名篇的比较。
“李清照词与周词格律相同。李清照体为重头曲,平韵,用韵较稀,四字句占全词三分之二,而且前后段两结句均为仄仄平平式,故音节和婉明亮。宋人又于每句用韵,形成别体。蒋捷词与李清照体同,只是每句用韵,因韵位极密,故音节更为明快响亮,音韵谐美,甚为南宋以来词人喜用。蒋词情调流畅轻快,亦是宋词名篇”(引用颜渊山庄)。
从《颜渊山庄》提供的72篇《一剪梅》词作,综合宋(金)元明清的作品,在我看来,李清照、蒋捷、辛弃疾代表了宋的水平,明之唐寅和清之顾太清和龚自珍更具代表性,如果元代和金一定要推出代表,元代的尹志平和金朝的蔡松年也能拿得出手。
从这个词牌的风格来看,岳飞等武将不爱用情有可原,而苏轼不用,没有留下佳作,有点遗憾,但秦观等人,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至于清代的纳兰性德就更说不过去了。
就宋而言,李清照和蒋捷的代表作比较,因蒋的家国情怀更能动人加之形容词的活用,更胜一筹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把济南二安放在一起比较,李词更能体现这个词牌蕴含的内在美;宋明比较,李清照的代表作与唐寅的代表比较,我感觉仅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就看出李词更细腻含蓄婉转柔美;就宋清比较,把李清照和顾太清的词放在一起,虽然同是女词人,但宋代和清代两大文化土壤孕育出的杰作高下立判。
综合考虑,李词与蒋词的代表作比肩,天下有双,明唐寅和辛弃疾的代表作卓而不群,名到实归。
自宋周邦彦以来,无论是感时、伤春还是思乡怀国,无论是感叹光流逝的无奈还是感慨人间身世浮沉,一个《一剪梅》词牌,跨越时空,超越民族,剪下了一枝枝让人咏赞不己的一剪梅佳作,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精神享受,醉了你我,美了他她。
附:
1.一剪梅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周邦彦
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疏枝,略点梅梢。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中中中,中仄平平(韵)。
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轻敲。
中仄中平中仄平(韵)。中中平平,中仄平平(韵)。
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声情低抑。 ——《唐宋词格律》
此调以周词、吴词为正体,若卢词、张词、蒋词之添韵,曹词、李词之减字,皆变体也。
此词前后段第二句、第四句、第五句俱不押韵,宋词惟周紫芝“无限江山”词与之同。
周词前段第二句“两岸斜阳”,“两”字仄声,谱内据之,余悉参所采诸词。
2. 一剪梅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吴文英
远目伤心楼上山。愁里长眉,别后蛾鬟。
仄仄平平平仄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暮云低压小阑干。教问孤鸿,因甚先还。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瘦倚溪桥梅夜寒。雪欲消时,泪不禁弹。
仄仄平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剪成钗胜待归看。春在西窗,灯火更阑。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此词前后段第四句押韵,宋元人俱如此填,惟汪元量词前后段起句“十年旧事漫咨嗟”,“玉人劝我酌流霞”与此平仄全异,恐非定格,不便参校。
3.一剪梅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卢炳
灯火楼台万斛莲。千门喜笑,素月婵娟。
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几多急管与繁絃。巷陌喧阗。毕献芳筵。
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
乐与民偕五马贤。绮罗丛里,一簇神仙。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传柑雅宴约明年。尽夕留连。满汎金船。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
此词前后段第五句俱押韵,宋词无别首可校。
4.一剪梅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两叠韵——张炎
剩蕊惊寒减艳痕。蜂也消魂。蝶也消魂(叠)。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叠)。
醉归无月傍黄昏。知是花邨。不是花邨(叠)。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叠)。
留得閒枝叶半存。好似桃根。可似桃根(叠)。
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叠)。
小楼昨夜雨声浑。春到三分。秋到三分(叠)。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叠)。
此词前后段第二、三句,第五、六句俱叠韵,有程垓、刘克庄、刘拟、方岳、欧良、虞集诸词可校,但刘克庄词换头句“阶衔免得管兵农”与此平仄全异。又宋无名氏词前后段第二、三句,第五、六句俱用“量”字韵者,系独木桥体,因词俚不录。
5.一剪梅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六平韵——蒋捷
一片春愁带酒浇。江上船摇。楼上帘招。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
秋孃容与泰孃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
何日云帆卸浦桥。银字筝调。心字香烧。
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
此词每句用韵,与第二、三句,第四、五句用叠韵者不同。
6.一剪梅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曹勛
不占前邨占瑶阶。芳影横斜积渐开。
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水边竹外冷摇春,一带冲寒,香满襟怀。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管领东风要有才。频移歌酒上春台。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直须日日坐花前,金殿仙人,同往同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此词前后段第二、三句作七字一句,与诸家异,见《松隐集》。无别首宋词可校。
7.一剪梅 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赵长卿
霁霭迷空晓未收。羁馆残灯,永夜悲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睡又不成梦又休。多愁多病,当甚风流。
仄仄仄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平仄平平(韵)。
真情一点苦萦人,纔下眉尖,恰上心头。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此词前段结句七字。按李清照词“雁字来时月满楼”,又《乐府雅词》“明日从教一线添”,皆作七字句,与此同,盖《一剪梅》之变体也,旧谱谓李词脱去一字者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