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建新
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就是七八十年代结婚的适龄青年。当时的年轻人结婚,婚前都时兴筹办的嫁妆简称“三转一响四十八条腿”。
所谓的三转一响四十八条腿,分为三转、一响、四十八条腿三大类物品。“三转”指的是单车、衣车、手表,因为这三件东西的共同特性都是转动的,所以人们把它们简称为三转;“一响”指的是收音机,因为它能收听到各地广播电台播放的说书、相声、音乐、歌曲等文娱节目,所以人们称之为一响,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不知其为何物;“四十八条腿”指的则是婚床、梳妆台、衣柜、长短沙发等必备家具,每样家俱有四条腿,这些家具加起来不能少于四十八条腿,因此人们美其名曰“四十八条腿”。
我和老伴是河池地区宜山师范77届的同学,是最后一批贫下中农保送的工农兵学员,而且同在本届四个班同学中的一个“社来社去”班,意思就是其他三个班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我们班就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自谋职业。1979年元月我们就毕业了,我回到家里暂时没事做,成了无业游民,到了八月份,才被北山小学聘为代课教师,十一月参加统考转为公办教师。
老伴是河池地区河池县人,也许是因为岳父是三旺初中校长的缘故吧,教育局特批给她一个招干指标,二月份就荣幸地当上了公办教师,分到三旺小学任教。一九八二年我俩结婚时,我先调到石别小学,一年后又调到石别中学,她得到县教育局照顾,调到石别小学。
按理说,嫁妆应该是在举行婚礼前就置办齐全的,但是我们双方家庭都不富裕,我家是兄妹五人,我是大哥,她家是姐弟七人,她是大姐。都属于多子女家庭,经济状况都很糟糕。我们又是刚刚参加工作,工资肯定不高,我当代课教师的几个月,是24.00元/月,转正后是29.50元/月,她在河池县享受的是地级县待遇,是31.50元/月,调回宜山县仍然保留这个待遇,加上石别小学没有教师食堂,按规定可以申领每月三元钱的小伙食补贴,这样她每月比我能多领五元的工资,这个数目看似不大,可它却是我的工资的六分之一还多几分钱呀,你还别说,这个诱惑力还是蛮大的了,让我曾经一度想要再调回石别小学,因为石别中学缺人不放,没有如愿,反而让石别中学的校长,为了留住我,以照顾我们的生活为由,动员她来石别中学上班,而她却没有同意。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在小学能多拿那三元钱的小伙食补贴之外,我们也另外有自己的想法,就是设想着以后有孩子了,他们上小学和中学都方便监管,让她以自己文凭低,不适合到中学工作为由,婉拒了中学校长的好意,她还主动推荐梁彩红老师顶替自己到中学任教。其实,以她的教学能力,是完全适应中学教学工作的。她在小学工作的业绩也是不错的,多次被评为县、乡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曾被聘任石别小学副校长,还多次出席县、乡人大代表大会,石别乡府领导也曾经动员她到乡府任副乡长,也被我们婉拒了。我在想,虽然我在中学也多次被评为县、乡级优秀教师,但是,要是换着是我在石别小学,肯定不可能像她那样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也因之常常引以为荣。
就凭这样的经济条件,我们在结婚前没有刻意计划准备嫁妆的意识,只能简单地准备一些必备的不能称作嫁妆的诸如床上用品的物品,在朦朦胧胧中稀里糊涂地草率完婚,只能让那些所谓的嫁妆,委屈地留到婚后随缘适时添加了。要说没有准备嫁妆,也不完全正确,婚前我们各自打了一个衣柜,我打的是椿木方条框架,苦楝面板的海棠柜,她家打的是牛尾木方条框架,杉木面板材质,比我的衣柜小一点。结婚时我们花了五十元运费(后单位报销),请了一架手扶拖拉机往返颠簸三百公里,从她家拉了过来,这就暂且凑够了八条退。至今我们还用它们来装棉胎。
我父亲是铁匠,经济收入也不低,但基本都花在吃肉喝酒方面,正如人们根据打铁的“叮咚叮咚”的锤声戏说的一样,打铁的人家都是打点吃点的,根本没有什么积蓄,就连婚宴的开销都是东凑西借来的,由我们婚后慢慢还给人家,父亲还知趣地对我们说,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况且这债还是为我们的婚事而借。我看也是,那种年代,他能替我们借来就算尽责了,否则,凭我们当时的颜面是借不来钱的。好在我在读师范两年的三个假期里,都在城里打零工,如给拉货的火车扛货装车、到林场帮忙砍树、帮建房的人家挖墙基等,都是苦活累活,赚了一些钱,用这些钱添了一些衣物,因工作需要,还买了一块125元钱的上海牌手表,但是这是我自己用的,不能算是家妆。按风俗,嫁妆应该是婚前由男方出资(叫彩礼),由女方置办,可是我家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好在岳父是教师,他的爱女一参加工作,他就给她添置了一辆上海产的永久牌26吋女式自行车,可惜结婚时没有带过来。我用的是父亲买的旧自行车,虽说属于三转中的一转,但都不能列入嫁妆之列。同时岳父还给爱女买了一块上海产的春蕾牌(也是名牌)女式手表,就当作不是嫁妆的嫁妆吧,可列入嫁妆中的三转行列。
老伴比我先参加工作半年,攒了一点私房钱,主动拿出130多元,让我跑到桂林去买了一台上海产的海燕牌收音机(当时红灯、海燕均属名牌,有这种收音机的人家不多),让我们实现了拥有一响的美梦。
婚后,我们省吃俭用,首先归还婚宴借用三叔的一头肥猪的钱130多元,还有借用二叔的现金70元。接着,我利用公休时间,自己打制了床架、长短沙发,橱柜等家具,算起来也不止四十八条腿了。你还别说,看着这些精美的家具,比在街上卖的毫不逊色,我对自己的手艺还是自我陶醉的。等到收入宽松一点的时候,我们在石别供销社买了一台北京产的燕牌缝纫机(蝴蝶牌、飞人牌是名牌,一般人是很难买得到的),它陪伴我们缝缝补补几十年了,至今不离不弃,只是面板坏了,我们网购了一块带箱的面板换上,整车跟新的一样。不久,我俩分别买了一辆上海产的28吋男式凤凰牌自行车和一辆上海产的26吋女式永久牌自行车,还加买了一转,就是柳州产的双马牌落地电风扇,不但风力大,而且很耐用,用了十几年电机也没坏。至此,我们不能列入嫁妆的必须物品,但总算凑齐了,这些就是我们家迟齐的不能算是嫁妆的“嫁妆”的风雨历程。

作者简介:
蓝建新,笔名:辞陈、赤诚,男,1955年8月6日生,瑶族,祖籍广西都安县,河池市宜州区人,广西民族学院函大中文系毕业,宜州区石别中学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唱歌。偶有拙品发表于《河池文艺圈》《北山顶脚》《老鸟传媒》《都安文旅》《宜州纵览》《今日宜州》《新疆文学》《家乡》《首都文学》《红水河文艺在线》《青年文学家》等。所发表的作品均收藏在《双薪文艺》里。欢迎关注、指导。现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威海分会理事。
编辑:知音识曲
“中国经典文学”栏目发布优秀稿件,投稿微信13606458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