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
4,皇家丧葬
上次说到了古代皇家婚姻的大体情况,也可以说是历史上局部的典型情况。一个平民百姓的一生,家家都会经历一次鞭炮锣鼓的婚庆与丧葬,作为全国第一家庭也是最大家庭的皇帝之家自然也少不了丧葬这个极其重要的家庭和政治大事。因为皇帝和百姓一样都难逃一死,有死就必有丧葬习俗和制度的产生。
说到中国古代帝王的丧葬问题,我也只能抽取一个朝代作为典型说一下,因为中国史太宏大绵远,就是要把一个片面的事全部细述笔端也是洋洋千万言,是不太可能的事。我只抽取明代皇帝大葬的大体情况说一下,清朝沿袭明制,在丧礼上大体一致。明代帝王丧葬有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皇家大葬的主体知识。
一,皇家丧葬的礼仪流程。
明代皇帝丧礼的制定,并非都完全一模一样,首先要根据其皇帝生前遗诏,由礼部会同内阁或翰林院官员集议,向嗣皇帝进“大行皇帝礼仪注”嗣皇帝审定后依礼施行,皇后的丧礼略有筒化,仅由礼部议定,皇帝或嗣皇帝同意后即可施行。
明朝皇帝的丧礼流程大体分为十一个步骤,皇帝丧事本质上就是百姓家丧事的放大版,也可以说皇家丧事来源于民间习俗。但不同的是皇家丧事是政治大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第一步是小殓,也就是在皇帝死后为大行皇帝沐浴,梳头,并更换寿衣,这在当今民间也是流行的。停尸之处,在百姓家叫堂屋,是一个农家最庄严神圣的地方,供有历代祖宗神位。在皇家,皇帝在乾清宫,皇后在坤宁宫。也是最为重要的政治办公场所。为何在乾清宫呢?因为乾卦在八卦中为天,代表男人、君王…坤卦在八卦中为地,代表女人…
第二步是大殓,也就是将逝者装入棺内,棺前设几筵,也就是摆放酒馔果品等奠物的小桌子。再安上神帛,立铭旌。
第三步是报丧,皇帝死是一件极为重大的政治事件,政府要求京城内的各个寺观要击钟三万杵,同时京城内禁屠宰13到19天不等。
第四步是上尊号,为逝去的皇帝或皇后上尊号包括庙号和谥号。
第五步是推荐陵名,地下玄宫建成后,推荐陵园的名号。通常古代皇帝的陵园工程在皇帝登基之后就开始了,如秦始皇,建陵就长达39年。但也有的朝代和皇帝不是这样的,宋朝就是在皇帝死后建陵的,也相对简单。陵就是皇帝的坟,在百姓那里就是坟,给陵起个吉祥的名字则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如刘邦的陵叫“长陵”。明代朱元璋的陵叫“孝陵”…
第六步是建立陵园的管理机构,建立如神宫、监卫所、神厨…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一开始守陵的军队士兵就多达5600人,这是一支皇帝坟园的私人保安队,它隶属于亲军卫指挥司,受南京中军都督府节制,不会混编入其他部队出去打仗。后来天下太平,为给财政减轻负担,用不着那么多人守护,到了嘉靖四十一年孝陵卫军队缩编为500名,专听神宫监差遣。
第七步是陵成宣布,对天下臣民宣布皇陵建成,大行皇帝或皇后的棺材可以入葬地宫。
第八步是出殡仪式,继位皇帝把大行皇帝或皇后的梓宫送出午门、端门,出德胜门,沿途设祭。
历朝历代皇帝(正常情况下,不包含末落和创业初)的出殡葬礼也是非常的铺张奢华的。我们就以有文字和影响资料清析记载的清末光绪皇帝的出殡为例说一下,由此也可以推知以前的很多皇帝的出殡有多大气奢华。
据记载,据清朝典制,皇帝出殡当日,首先要烧造价不匪的“大法船",然后由72人组成的小杠夫将棺木抬至东华门,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着万民旗伞,在引幡人后面的是由1628人所组成的仪仗队,他们手里分别举着不同的兵器、幡旗,还有各式各样的纸扎,在仪仗队之后便是光绪的棺柩,棺柩上则盖着圆顶棺罩,四周为绣龙帷帐,称“吉祥轿”。而抬棺的杠夫共分60班,每班为128人,并且每班有四人候补。在棺柩之后便是武装卫队。接着便是皇亲国戚、宗室,文武百官等送葬车队浩浩荡荡。还有沿途来凑热闹看稀奇的百姓自发来送葬。另外在送葬队伍中还有大枇批和尚丶道士丶尼姑丶道姑丶喇嘛,他们念经超度,还有一路撒纸钱的人,据说光绪帝葬礼这天纸钱就撒了90多万张。历代皇帝中纸扎丶纸钱丶诵经和和尚丶道士等都是丧葬的标配。
光绪皇帝还只是清朝历史上相对比较末落的皇帝,形同囚徒,不受待见,一生郁闷凄惨。他的出殡葬礼应该在历代帝王中是中等偏下的。尽管在国弱民贫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他的葬礼也花费了45万两白银,抬杠夫役共七千多人。老佛爷的葬礼花费更巨。
第九步,葬入玄宫前祭典,皇帝的大棺进入玄宫后在这个地宫皇堂之内还要在几案上摆上宴,奉上酒肉祭品。
第十步,后续祭奠包括虞礼、卒哭,等祭奠活动。
什么是虞礼呢?就是经过前面的丧礼后,丧主还要迎死者的精气返回,所以要举行虞礼,虞即安的意思,主要的仪式流程如下:摆放使用的器具→主人和宾入门即位→设馔神→迎尸(这里的尸是指代替死者接受祭拜的活人),→进堂坐下→飨尸→丧主三献酒→尸出门→送宾。
什么是卒哭呢?是指古代汉族的一种丧礼仪式。家长死后孝子贤孙必须要程天哭的稀里哗啦,但在丧期百日祭之后,则要停止之前不停的哭泣,改为早晚各哭一次,这种改变被称为“卒哭”。
二,皇陵与风水。
自古以来皇陵都不仅是皇帝一个人的坟,一家人的坟,在家天下,专制极权的年代,皇帝死后的坟墓工程都是事关国运的头等大事。王陵,起源于先秦时期,在古代专指诸侯或帝王的坟墓。不同的是百姓的坟墓就是一小堆封土,而帝王的坟墓可以是一座山,或是磊切夯筑成山的建筑,如秦始皇陵、埃及胡夫金字塔,百姓的坟墓占地几个平方米,而帝王的坟墓可以占地千亩。百姓的坟墓工程就是一两个时辰的工期,而帝王的坟墓动辄千万万人几十年的工期。这就是帝王与百姓、皇陵与坟墓的区别。
在中国历史上有的皇帝从一开始登基就着手自己的陵墓工作。有的是在登基数年后开始,也有少数是在死后开始的,不一而定,但绝大多数是生前多年就开始筹划这项天字第一号工程了。例如在清朝最鼎盛的时期,乾隆当政的几十年里,他从乾隆八年开始开工建设自己的裕陵工程,到乾隆十七年才峻工。工期长达9年。共耗资203万两百银。占地46万平方米,建筑分别有:石像生丶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东西朝房丶三路三孔桥、东西平桥、祭台、石五供丶方城明楼、宝城宝顶丶地宫…
当然并不是所有皇帝的陵墓都是一样的规格和昂贵,大与小,简与奢要看当时国家的经济况状和地势情况而定。比如明朝也有一座裕陵,正德皇帝的,占地仅有26200平方米,当乾隆的零头都当不了。再如清入关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他的陵寝只耗资三千两白银,因为那时国家尚未统一,正在打仗,国库空虚,同是一个朝代的帝王陵,差别之巨大!
乾隆皇帝是从即位八年才开始建陵的,但准备工作从即位第一年就开始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风水学。
风水学术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伏儀氏时代,以后又逐步发展成了很多门派的各家学说。风水学也叫堪舆学,分阳宅和阴宅,阳宅即活人居住或办公的地方,阴宅是葬死人的地方。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信念,风水的吉与凶是极其客观的存在。不论是阴宅阳宅只要择好了最佳的地势,都可以为本人和后代子孙带来福报,如果没有择好地方,就会为自己和子孙带来灾祸。尤其是帝王之家,更是事关国运兴衰的大事不可不重视。因此从很多皇帝上位第一年就开始网罗天下有名的术士,去为皇帝寻找万年吉地。古人认为好的风水是极难寻找的,地理界有句口诀叫“三年寻龙十年点穴”在好地方找龙脉须要三年,在龙脉上寻找真龙结穴之地又须要十年。所以要为皇帝选一个好的阴宅风水是很难的。
在过去的农村,有的人家死了人,棺材在家停了两年的都有,或在野外搭个停丧棚,一两年不下葬都是很正常的事,因为风水先生没有为丧家找到好地方或好日子前是不能下葬的,百姓都知道趋吉避凶,何况掌握无尽资源的皇帝。
三,殉葬制度
说起古代帝王丧葬就不能不提到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
殉葬又称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的一种古代丧葬习俗。这个罪恶的制度有一种说法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但也有说是从商朝开始的,诸侯王死了要杀大量的奴隶陪葬。我更倾向于商周说。王或皇死了,他的美女姬妾成了王的陪葬品,以保证死者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冥福。据说到秦始皇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到了汉代,高祖刘邦由于不忍心加害于无辜,禁止了残酷的人殉制度。一千多年后,在辽国的土地上王权再次兴起这种野蛮的人殉制度。以后延续到元明两朝几百年时间。特别是在明代殉葬制度再次被恢复,并在朱元璋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朱元璋死时,46个嫔妃和宫女赐死陪葬。直到明英宗二度登上皇位后才永远禁止人殉制度。在清朝初期人殉制度再次被兴起。例如意气用事的年轻皇帝顺治,为了爱妃董鄂妃的葬礼一次就杀了三十多个太监宫女陪葬。造成清宫罕见的一大惨案。到康熙即位时,人殉制度再次被禁止。尽管这样全国各地仍有零散的人殉事件发生,尤其是一些山高皇帝远的土司地方。
丧礼流程丶陵墓风水丶人殉制度的历史三个方面的知识共同够成了中国古代帝王丧葬的知识体系。本文以点带面,以让万千读者产生无尽的想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