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沈妙忠,1952年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1972年入伍,1986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一直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文学写作主要有散文和格律诗词,作品发表于《解放军文艺》、《人民海军》报和省市报刊。现担任大连市诗词学会“黄埔”诗社编委。
【天台山行】 沈妙忠
去天台山游览是团队活动,日程一个星期前就确定下来了,不料临行前两天突然闹肚子,浑身乏力。我是强打精神出行的。
位于浙江省东中部的天台山,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实在是应该到此一游的。在中国,要评旅游冠军的话,非明代徐霞客莫属。他一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写下《徐霞客游记》流传千古。而徐霞客的游程就是从天台山起步的,《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即是《游天台山日记》。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徐霞客1613年首游天台山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由此可见,天台山在我国旅游界的地位和声望,被评为AAAAA级名胜风景区,当之无愧。
天台山的山水风光首推石梁飞瀑。徐霞客写道:“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雷轰河隤,百丈不止……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我满心里有着去一探究竟的兴趣,只可惜身体欠佳,听说要走很多山路,只得悻悻然作罢。
午饭后,来到不必走很多山路的琼台仙谷景区。琼台仙谷也是盛名于世的,不光徐霞客游过记过,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到过赞美过。汽车沿着山边公路往上开,经过天台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不久,就到了景区停车场。其实这里已经是琼台仙谷的半腰里,下面的抽水蓄能电站才是谷口。那里筑起了大坝,成为蓄能电站的下水库。现在的琼台仙谷景区,只是徐霞客游览时的一半。我们乘着汽车上山来,比徐霞客省力得多了。对于脚酸无力的我来说,以车代步,正合心意。
下得车来,迎面峭崖壁立,奇峰插天,“琼台仙谷”四个摩崖大字,龙飞凤舞,直扑眼帘。这里同样筑起一个大坝,同样形成一个水库。大坝上建起一座飞檐翘角的廊桥,连接两边的山体。如果说这个水库是高峡出平湖,那么,这座廊桥就是平湖上的彩虹,自成一道风景。这是徐霞客没有见到过的风景。我步入廊桥,对上、对下、对两边山体各种造型的岩石,不停地拍照。人们常用移步换景来形容风光秀美,目不暇接。这里不用移步,只要原地转个身,面面是景,处处如画。难怪诗仙李白会在这里留下了“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诗句。
廊桥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晋代人孙绰《游天台山赋》的句子:“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原来这里就是琼台仙谷的精华——灵溪。由于筑起了大坝,抬高了水位,灵溪变成了灵湖。大坝抬高水位的同时,也抬高了入谷游览起点的路。走在平坦的湖畔游步道上,强烈地感觉到天之蓝、水之清。那一泓湖水,是那么的清纯,那么的洁净,湖底卵石,水中游鱼,在在可见。两岸翠峰连绵,峭崖嶙峋。湖畔游步道的尽头,有一座“悬空廊”,飞檐屋盖如浮云飘依。过了“悬空廊”,就是原生态的山谷了,接下来的游程需沿山路拾级而上。我走了一段,感到吃力,就脱离队伍,返回“悬空廊”休息。
“悬空廊”建在谷与湖的连接处,可以看到谷与湖两种风景。往上看,峡谷深幽幽,清泉石上流;往下看,灵湖碧黛黛,青山水中映;坐在美人靠上探出身子低下头去,则看到一群群鱼儿在湖底岩石上嬉戏。我挥动遮阳帽,投影到水底,鱼儿受到惊吓,飞速侧身逃走,翻起的鱼肚白,在水底划过一道道“闪电”。此情此景,山静、水静、心静,神清气爽,仿佛置身在仙境中。
在等候队伍返回的时间里,我就这样静静地看山,看水,看天上的云,看湖底的鱼,怡然自得。
“悬空廊”岩壁上,刻有一方古铜币状的篆书印章,我仔细研读,终于读懂:中间是铜币的方“口”形,右、上、左、下四周是 “隹、五、矢、止”,跟中间的方“口”组合,逆时针方向读成“唯吾知足”四个字。这一刻,我心境豁然,荡涤了一切凡尘俗虑,直觉得自己得道成仙了。
我因为乏力没能走得更高,没有看到更多的风景,但我想,即使我上得山去,也未必有现在心无旁骛地看山看水看云看鱼的淡定,和读懂“唯吾知足”时十分惬意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