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
回忆青藏线汽车兵的往事
——写在八一建军节之夕
虽然从部队自主择业好多年了,但是回首在部队青藏线往事,几多甘苦,几多艰辛,令人激动万分,感慨万千。抹不去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经历给我的震憾、给我的回味、给我的激励、给我的启迪,就像一幅幅铁烙的木画,永久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深深地镶刻在我的心目中。
从青海格尔木到西藏拉萨,有一条举世闻名的青藏公路,横跨世界屋脊,它像一条闪光的丝带把西藏和内
青藏兵站部。
青藏兵站部是总后最苦的部队。青藏兵站部所属汽车部队担负着繁重的进藏物资运输任务,长年奋战在高寒缺氧的青藏线上,担负着进藏物资运输、管线输油、通信保障等任务。半个多世纪以来,数十万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兢兢业业练精兵,一心一意谋打赢 ,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无愧于时代的英雄人物及先进集体,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悲壮之歌。我就是这英雄部队其中一支汽车团队,耳闻目睹到这里的一切,见证了青藏线的变迁,见证青藏线官兵生活之苦,聆听到了英雄模
范杰出代表的英雄事迹,感受到了高原严重缺氧的艰苦生活,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汽车兵在青藏线上创下了罕见的“世界之最”
大雪封山,在青藏线上实在是太频繁了,但汽车兵却在这条线上创下了罕见的“世界之最”。
1989年冬,当近千台车被一米多厚的积雪围困在唐古拉山上,几千名军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时,官兵们忍着高山反应,忍受着大自然的“残酷”,挖雪开路。带了铁锹的拿起铁锹,没带铁锹的拿起脸盆和吃饭的碗,有的干脆就用手扒雪。一连干了30多个小时吃不上一口饭,许多战士手冻得抓不住工具,脚冻得象馒头一样,有的连指甲盖都扒掉了。每挖一米,几乎就有人晕倒,连长累得口吐鲜血,昏迷过去……,可谁也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站不住了就在地上干,有的战士膝盖磨烂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染红了一片又一片。野外救治在零下40度至零下50度的严寒中,常常是针头没扎进皮下,药水就冻住了。为了不让车被冻坏,大家撕下身上的棉花,蘸着油烤车,棉花撕完了,就把工作服撕成布条。尽管如此,雪胡同仍在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
春节到了,炊事班的同志们用铁锹给每人烤了一个饼,算是欢庆佳节。
十几天后,山上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一个驾驶员从“急救袋”里抖出二两炒面,用雪水搅成面糊糊,给几个高山反应最严重的同志送去。可是途中不小心滑倒,面糊糊撒了一半,看着撒在地上的黄澄澄的面糊糊,他竟然孩子般放声大哭了起来。当他把剩下的半碗面糊糊端到病号跟前时,大家推来让去,谁也不肯喝,没办法医生拿起小勺子,一人一勺,半碗面糊糊竟喝了30多人。
经过25个昼夜的生死搏斗,全体官兵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我们的官兵们终于挖出了一条雪胡同,冲出了死亡线。车没有冻坏一台,却有85%的官兵被冻伤。当车队冲出雪阻抵达拉萨时,官兵们竟抱着夹道欢迎的西藏军区的干部和手捧哈达的藏族同胞们哭了起来。苦与乐融合的场面,也叫人心酸。
第一次随车队跟车上线执勤
青藏高原上极其恶劣的环境,唐古拉山公路海拨5000多米,对初次翻越者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记得我第一次翻越唐古拉山时,我还是机关宣传干事,按照规定,机关干部每年都要去基层锻炼,随连队跟车上线执勤,我很荣幸分分配到先进连队7连,和一个小老乡当助手,座在车上,只觉的四肢无力,昏昏欲睡,山上寒冷朝湿,温度最冷时是零下40多度,空气只有内地含氧量的50%,車外一会儿是满天飞舞密茫茫的大雪,一会儿又是大颗大颗的冰雹,一开車门听到的是呼啸刺耳的真正的“唐古拉风”。到站下车后出现的高原反应,只觉地头重脚轻,似乎有些飘飘然的感觉,扛上住宿的背包走上几步就像得了气菅炎似的,一步一挪喘着大气往兵站走,兵站的条件也非常差,走进食堂就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高原耗牛怪味,兵站提供的馒头、腌菜和煮不熟的夹生米饭,很难咽下,只有喝点粥或汤水来维持三餐,晚上睡觉没有以前简陋的兵站客房用土坯砌成的土坯炕了,起码也是通铺,屋里很暗,自带背包以排为单位一个房间挨着打地铺,房内暖气不太热,晚上睡觉身体卷曲成一团就像进了冰窟窿似的,正体会到了青藏线流行的一句话“到了五道梁犯病、唐古拉山要你的命”,可是老兵们都这样对我们说,第一次都是这样的,慢慢的适应吧。
提起“天路”上的汽车兵,听很多老兵讲,他们常年在青藏线上执勤,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心理障碍,任何的艰难险阻都要勇敢地跨越过去,不管是泥石流、塌方,还是落石等等,只要没有上级停止前进的命令,他们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一直前行,直至圆满完成任务。
在公路上,我“有幸”看到一辆军用卡车爆胎整修的全过程。在现场,汽车兵们有的负责疏导交通,有的负责搬运备用轮胎,有的负责拆卸破损轮胎,整个过程紧张有序,一气呵成。通过连长介绍我们得知,汽车兵在途中更换破损轮胎的整个过程不足十分钟,这样一来可以不造成青藏线出现交通阻塞现象,二来可以保证故障车辆在行进过程中不掉队,而这种速度,都是无数次训练和磨合才能做到的。
结婚当天新娘不见新郎的面无奈采用“公鸡拜”的婚俗。
河南籍士官王雪山在高原汽车团当汽车兵6年了,春节回家休假,原本打算利用春节休假在老家结婚,家里按照农村规矩,定了婚期并且通知了亲友做好了一切准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这时突然接到经西宁往西藏运送装备的重要物资运算任,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于是踏上了与回家相反方位的路途。结婚那天,女方家热热闹闹地把新娘送到他家,可左等右等始终不见新郎的面,没有办法,按照农村规矩采用“公鸡拜”的婚俗,这是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的一种仪式,也就是说男女两家择定婚期后,在成婚当天,如新郎不能如期赶上吉日良辰,男家便用公鸡行拜堂礼。由小姑或伴郎手提公鸡,按捺鸡头和新娘交拜。拜堂毕,在公鸡颈上悬一条红布,并将鸡关进洞房,以饭食喂养。待新郎归来后,才将公鸡放出,故当地民间有“阿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之谚。
可这时的汽车兵王雪山正在风雪交加、天寒地冻的唐古拉山执勤。新娘哭了整整10天时间,渴盼了2400多个小时后,王雪山才风尘仆仆、一身油污地赶回来……。
类似这样不能尽孝的,延误婚期的,有家顾不上的,没家成不了家的等感人事迹实在太多太多,这一切都融在了他们高大的背影中,也有了“苦了身子、累了妻子、误了孩子、舍了父母”的真实写照。
目光掠过達绵的高山,我们看到一代又一代汽车兵:为了天边那一信念的圣火,前赴后继,无私奉献,在生与死的考验中,用自己的行动铸造着昆仑山一样壮实的西部军魂。
那山那水、那草原、那兵站、那车队、那漫漫青藏线、那秀丽的景色,这一切都令我终身难忘。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还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青藏公路便是鲁迅笔下所描绘的路,而这些可爱可敬的汽车兵们,便是真的勇士。
作者简介:
李永合,军旅作家,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河南南阳人,
现任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约30万字。著有散文集《心贴青藏线》、报告文学《军魂》。20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被全国数家报刊电台聘请为特约撰稿人。
QQ邮箱:1367853946 电话:1370971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