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陕西(孔绪牢) 二零二四年七月十四日晚,在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剧院观看了由华州区剧团演出的大型秦腔传统本戏《福寿图》,有些地方又叫《三子争父》。

提起这部戏,是一部秦东地区家喻户晓的传统戏曲,华州剧团都演了上百场了。这场戏讲述的是商山孤独老人张耕儒,知书良善,生有一子名张孝,长年在外经商,其妻赵氏不孝,虐待老父,风雪天赶父上山捡柴。贫穷生员王义,上京赶考,行至商山资金殆尽,适逢张孝回家为父做寿,王义无奈,将传家宝《福寿图》以十两纹银卖于张孝,不料途中又丢失纹银,心灰意冷,自寻短见,恰被捡柴的张耕儒捡到,救下王义又归还银两,为感恩,王即拜老人为义父。张耕儒因上山捡柴空手而归,又将拾银归还原主,赵氏大怒,将他打骂赶出家门乞讨。乞讨路上冻饿交加,昏倒山村,被石憨夫妇救起,又认作义父,安居家中。张孝回家得知妻赶父之事,逼妻赵氏四处共同寻父,寻到山村,巧遇老父,因此和石憨争抢父未果,闹到公堂。王义上京高中,时任商山县令,断案中见到恩人义父,惊喜相认。
最后上演了一场儿子、义子、县令三子争父的感人故事,而这一天正是张耕儒老人八十岁的大寿,当看到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儿媳妇都那样兴高采烈,热热闹闹的给自已办寿,他心里甭堤有多高兴,真是用那句:“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不老松” 形容更为恰当!

这场戏以悲剧出场,以喜剧结束。全面的表达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的因果报应轨迹,而张耕儒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日常的生活中所经历的这些酸涩、痛苦、折磨、纠结,以至于最后的心情舒畅与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息息相关,难怪为很多老百姓所熟知和记忆犹新!
这场戏通过华州区剧团演员活灵活现的台上角色表演而深刻的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一场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关于以“忠、义、仁、礼、孝” 为主题的教育。让我们从戏中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待老人力争做到百善孝为先,把我们中华儿女优秀的道德品质继续发扬广大!
责编:雷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