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您尝尝淮扬菜
扬州乃美食朵颐天堂
共享
共乐
淮扬菜,吃在扬州
文/龚如仲(Ralph)
除了粤菜外,最让我味蕾快乐不已的要数淮扬菜。在我的心目中,粤菜与淮扬菜的分量当在伯仲之间。如果说粤菜是以“用料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的三大特色闻名于世的话,那么淮扬菜的“刀工、火候、菜形”这六字真言就是其精华所在了。由于我退休前的工作是国际贸易,而广东和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多家工厂是我所主管的外贸商品的主要货源地,几十年的来来往往,我对粤菜和淮扬菜颇有心得。说句心里话,以海鲜和家禽为主的粤菜特显了佳肴的鲜、嫩、爽、滑、淡,食客们在不知不觉间对菜肴大快朵颐。而以河鲜和蔬菜为主的淮扬菜,却往往以其“炖、焖、焐、蒸、烧”这五大法门把菜肴的美味提升到极致,丰满而鲜香的滋味让食客们乐而忘归。但是,如果您想真真切切地领略一下淮扬菜的美妙,那么您就“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吧。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扬州人是如何饮早茶、吃早点的。以我所见,吃早点的首选地点应该是扬州城里久负盛名的富春茶社。您入座后不久,四方大桌上立马就摆满了紫香姜芽、香干药芹等冷菜小碟。紧接着,跑堂的小哥恭恭敬敬地为您满满地沏上扬州名茶“绿杨春”或是极品茶“魁龙珠”。刚刚茶饮三杯、话叙片刻,跑堂小哥就陆陆续续地将热气腾腾的扬州名吃三丁大包、蟹黄汤包、千层油糕、红糖油滋、阳春饺面、虾子干就端上了桌。如果您真的懂得扬州的地道美点,您不妨来一份当地人称之为“油端子”的面食。油端子是用萝卜丝、葱花、虾皮加上油盐等调料为馅,包入面皮后下油锅煎炸而成。这种在现如今的扬州已经较为少见的炸物入口奇香,是我相当喜爱的美食之一。
如果您感到仅仅喝茶还不够滋润,那么您就来上一碗扬州人几乎个个爱喝的腰花汤。腰花汤于扬州人来说,如同老北京人于豆汁,而后者能驾驭者寥寥,腰花汤就随和得太多:薄薄的腰花,鲜美的汤水,辅以青菜和笋片,荤素之间相得益彰。
就午饭而言,扬州大小菜馆里名菜多多,但我认为最负盛名的菜肴应该是传统的“三头”(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和扒烧整猪头),以及非常出名的大菜诸如炝虎尾,三套鸭,枇杷肉,软兜长鱼(即黄鳝),清炒翡翠虾,口蘑焖罐鸡,鸡汤煮干丝和金韭鸡汤鳝鱼羹。当然啰,如果您想吃得更加广泛一点,那么扬州大厨烹调的东坡肉、松仁鱼米、蜜汁火方、蜜汁湘莲、母油船鸡、五柳鱼丝、瓜姜鱼丝、黄泥煨鸡、一品豆腐等等也是可圈可点的。
作为一个淮扬菜的粉丝,我对狮子头、煮干丝和炝虎尾这三道菜肴情有独钟。就狮子头和煮干丝这两道菜而言,绝大多数的食客对它并不陌生。然而炝虎尾这道淮扬名馔对于大多数食客来说就不一定那么熟悉了。炝虎尾是一道骨灰级的淮扬名菜。其简单的烹调过程大概是:大厨先仔细地取下每条黄鳝尾背的一段净肉,随即用开水将鳝肉稍稍氽煮。然后大厨用浓汁将鳝肉调味备用。正因为这段鳝肉看上去很像老虎的尾巴,这道菜就的菜名就叫做“炝虎尾”了。说起来似乎做这道菜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要想做好这道菜是非常不容易的。炝虎尾的口感嫩滑、软糯、鲜爽,与上海本帮菜之响油鳝糊风格迥异。
就个人来说,晚饭是不吃的,自从退休后就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但到了扬州老家,我非常青睐当地乡下的一种粥,名曰“彩儿粥”,富含乡情的美味。记得我读中学时,有一回我跟随母亲到乡下老家去拜访我的大伯母。到了吃晚饭的时刻,大伯母从灶台上给我端来了一碗粥,外加一小碟腌萝卜干。这碗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半稀半干的粥当时并没有引起我任何注意,因为粥对我来说没什么好稀奇的。但是,当我刚刚喝了一口粥时,我突然感到一股浓浓的清甜麦香直袭我的味蕾。对于我一个城里人来说,这种粥太好吃了。于是我津津有味地把粥一口口喝下,连佐菜的萝卜干也顾不上吃了。喝完粥后,我问大伯母这是什么粥?大伯母笑着对我说道:“这叫彩儿粥,我们乡下人天天拿它当早晚饭吃”。
后来经过一番“考证”,我终于弄清楚了这种美味的“彩儿粥”的来龙去脉。
彩儿粥的彩字的正确写法应该是米字旁,右边一个参字(即“糁”字)。所谓彩儿粥就是把少量的大米洗净后放入锅中,加上一定量的水。水烧开后,将大麦粉扬入锅中。这时候的关键所在就是大麦粉必须扬得均匀,否则的话,锅里煮的不是彩儿粥,而是面疙瘩汤了。
彩儿粥之所以非常香,是因为旧日的农村用的是柴锅,彩儿粥是在柴灶上煮成的。只有当炽热的灶火热烈地扑向锅底并持续地燃烧时,全锅底的熬制才能将糁儿里的香味彻底地熬进锅里。到了彩儿粥熬得的当口,满屋子、甚至是满院子都充满了麦香!这时候您再看看锅里的彩儿粥:黏黏糊糊,美味;涓涓溜溜,润肠;热热腾腾,暖心;香香喷喷,开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