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辞陈
那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男女青年新婚,婚前都是由男方给女方送彩礼(送钱)的,一般是八百元左右,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适当多送,而彩礼一般都是让女方用于置办嫁妆的开支。当时的嫁妆时兴“三转一响,四十八条腿”外加被子、床单、蚊帐等必备的床上用品。“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因为在使用这三件物品的时候,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转动的,所以人们把它们叫作三转;“一响”指的是收音机,只要你一打开收音机,它就会发出说话或唱歌的很动听的声音,所以称之为一响;“四十八条腿”指的是衣柜、婚床、梳妆台、长短沙发等必备家具,每件家具都有四只脚,这些家具的脚总共不能少于四十八只。当时的八百元相当于一般工作人员两年多的工资,可以说,一般的家庭要办好一桩婚事,也是不容易的。家境富裕的女方,父母都有“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观念,认为儿子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亏待了女儿,光是男方送来的彩礼钱,是置办不了那么多嫁妆的,他们都要补充一些经费,把嫁妆置办得更加时尚、更加像样一点,以表达他们对女儿的深情厚意。
人们对儿女的婚事历来都是非常重视的,儿女的终身大事,马虎不得。据说那时某农村有一桩婚事,新人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是他们还是想适应潮流,把儿子的婚事办得体面一点,于是就在村子里东家借一点,西家借一点,总算筹齐了八百元彩礼钱。在双方商定的日子里,男方如数把彩礼钱送到了女方家里,新郎的父亲还别出心裁地送去了一把镰刀和一条两头尖尖的长长的扁担,还偷偷地特意交代未过门的儿媳说:“举行婚礼的那天,你要把这两样物品加在嫁妆里一并带过去。”儿媳觉得奇怪,这是史无前例的多么奇特的嫁妆哦,但又不好意思向未来的公公询问个中缘由,只好顺从地点头答应,同意照章办事。
公公为什么要为未过门的儿媳准备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嫁妆呢?这事他自有隐情,又不便向儿媳明说。
到了举行婚礼的那天,嫁妆自然是陪着新娘如数送到,亲友们看着这么奇特的嫁妆,都在窃窃私语,猜测个中奥秘。这时,只见伴娘站了出来,按照新娘事先交代的秘密计划说道:“众亲友们,大家好,受新娘的委托,让我当着众亲友的面,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让公公说说送这样的嫁妆是什么意思。”公公听后悄声地向伴娘求饶说:“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扬,求你高抬贵手,这事就不要让我当众出丑了,好吗?”伴娘也悄声地答道:“不行,新娘交代了,如果不把这事说清楚,今天本姑娘拒入洞房。”眼看到了这步田地,为了尽快结束这样僵持的尴尬局面,避免错过新娘过门的良辰吉时,公公不得不舍下老脸,只好顺坡下驴,满怀深情地当众大声说道:“既然这样,我再不说,就太不像话了,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大家乡里乡亲的,都不是外人,我们家的家境,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就不言而喻了。为办好这场婚礼,借给我钱的,在座的就有不少,人家都说父债子还,天经地义,何况借来的钱是用在操办儿子的婚事上,我送镰刀、扁担作为嫁妆,意思就是为儿子今后的生活做打算,我想,我们这地方,穷乡僻壤的,没什么事情好做,思来想去,只好让儿媳婚后跟儿子一起用镰刀割柴草,用扁担挑着割好的柴草,送到街上去卖钱,把赚到的钱用来还债,免去我百年之后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是激励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改变贫穷的生活状况,大家说,我的这种想法合情合理吗?你们赞同吗?”顿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掌声是没有什么语言可以替代的最好的回答,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啊!
新娘耳闻目睹这感人肺腑的情景,感动得热泪盈眶,急忙对伴娘说:“好啦,这样的解释我非常满意,到此为止吧。”伴娘好像得到了皇上的圣旨似的,马上模仿央视(当时还没有电视,是用现在的话来说的)主持人的腔调向众人大声宣布:“今天这个针对‘奇特的嫁妆’非常精彩的答辩会,到此圆满结束,接下来我们把婚礼继续推向高潮,将婚礼进行到底!”
后来,这个“奇特的嫁妆”的故事,在乡间成为佳话,广为流传。
作者简介:
蓝建新,笔名:辞陈、赤诚,男,1955年8月6日生,瑶族,祖籍广西都安县,河池市宜州区人,广西民族学院函大中文系毕业,宜州区石别中学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唱歌。偶有拙品发表于《河池文艺圈》《北山顶脚》《老鸟传媒》《都安文旅》《宜州纵览》《今日宜州》《新疆文学》《家乡》《首都文学》《红水河文艺在线》《青年文学家》等。所发表的作品均收藏在《双馨文艺》里。欢迎关注、指导。现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威海分会理事。
编辑:知音识曲
知音识曲文学社“中国经典文学”栏目发布优秀稿件,投稿微信13606458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