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与烟火
作者:董小兰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传世之作。阿炳,江苏无锡人,4岁丧母,自幼随父华雪梅当道士并学习音乐,其父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18岁时,阿炳被誉为无锡道教“小天师。”二十多岁时患眼疾,父亲死后眼疾恶化,又染上大烟宿娼等恶习,并终生所累。据说双目失明时年仅34岁。从此流落街头,从不乞讨,坚持以卖艺为生,历尽坎坷,但衣着干净。后来,还演唱过《歌颂十九路军》《松花江上》《金圆券满天飞》等,被国民党迫害。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等学者的奔走下,为他录制了部分二胡琵琶作品。录制这首乐曲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阿炳又常在此卖艺,故此命名。阿炳一生创作和演奏过许多作品,可惜仅留下《二泉映月》等六首。
1978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指挥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后的第二天,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后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真的要跪下来,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从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1985年美国评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它名列榜首。1991年,一位英国音乐家曾赞叹它,"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还获得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有时节目中,一涉及苦难,背景音乐立即传出二胡的《二泉映月》的前两节旋律。这最精彩的引子,简直成了二胡和苦难的代名词,也成了许多人以为的《二泉映月》。但耳熟能详的,也似乎仅这么一句。虽然乔建中先生也说过:“对阿炳来说,这一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
有了磁带后,我就喜欢上这首乐曲。为此,少年时还被同学讪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悲观主义者。后来终于有了全曲的谱子。便弹,用电子琴里的很多音色去弹。比较下来,扬琴的太轻盈,古筝的太出世,琵琶的隔着什么,小提琴的少厚重,大提琴的太压抑,手风琴钢琴的简直生硬,萨克斯的没走心,小号唢呐的有点夸张,口琴的尖利了......还是二胡,只有二胡!那么传神!真正入心!全曲需要5分钟左右,为了站着和背谱,试着用口琴吹。停电或锻炼记忆力时闭眼吹它如过电影,减肥时吹它到汗流浃背,心情灰暗吹它到滂沱排毒,高兴了也吹它到霞光灿烂......当然不只它。好在当时三班倒,完全避得开写作业和午休时间。暑假里女儿调侃,“邻居倒霉了,谁每天受得了这个曲子。”当即抗议加科普。回想,真是年少无知,愧对经典。现在偶尔想尽情发泄地吹,竟然心有余了。
后来,对它的喜爱更加清晰。有人说:“宣扬苦难,肯定走不远”,而小泽征尔的震撼,也证明它肯定不止苦难!像很多的名著,最终总是让人们获得希望力量和温暖。必须简单学习一下百度的知识了。《二泉映月》原作全曲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采用传统的循环变奏曲式结构,进行了五次重复、变奏和发展。每段前收拢抑制、内涵婉转、诱人沉思,后舒放亢进、激荡昂扬。两部分相互衬托,情趣深刻,富有魅力。引子(1~2小节),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以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最后一段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让人意犹未尽。听毕全曲,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更犹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一生同时,仍满怀美好信念。
我不懂乐理,凭直觉粗浅感觉《二泉映月》就像两个人或自己跟自己,在倾诉。长叹,欲言又止,询问,一开口却哽咽不能续;劝,再幽幽诉说;再宽慰;皆抬头看远方。最打动我的是乐曲最后,痛断肝肠之后不灭的希翼,不摧的信念,不竭的追求,和澄澈如水的安静与向往。
现在学民族乐器的,越来越多;民乐的欣赏,更随时随地。民乐殿堂中神圣的《二泉映月》,虽都还少全曲触碰,但那婉转激扬的旋律,那澄澈不屈的光芒,却无一天不激励捶打着我们,心中有光,纯净刚强!
作者简介:
董小兰,宝鸡市凤翔区作协会员,爱好文字和音乐,喜欢记录和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
(审核:杨舟平)


